APP下载

紧扣语言文字 提高思维品质

2019-11-27

名师在线 2019年8期
关键词:香山语言文字课文

王 芳

(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江苏张家港 215600)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笔者鉴于自身多年听课、磨课的实践与观察,发现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有这方面的训练意识,也尽可能地挖掘了一些语言训练点,但是仍存在三类“失当”问题。

一、语言文字训练之“失当”

(一)训练次数“过少”或“过多”

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一味追求教学的“进度”,课堂上过分重视对内容的分析、理解,却疏于语言方面的训练。加上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差,这种“满堂灌”的课堂就容易造成教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听得索然无味的现象[1]。

另一种是为了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每堂课都要选择几个点,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恐龙》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训练任务:思考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恐龙,然后仿照这些说明方法写一写课外你所了解的其他恐龙。三年级的学生,才学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对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都不太了解,教师一下子就让他们进行多种方法仿写训练。一堂课40 分钟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种试图“一课几得”的训练,结果只会是蜻蜓点水,收效甚微。

(二)训练难度“过浅”或“过深”

一些教师对各年段的学生特点缺乏一定的了解,对训练的难易程度不进行评估,结果要么训练太容易,缺乏挑战性;要么训练太难,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只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2]。

例如,四年级《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文。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事例说理方法后,就生搬硬套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为“练”设“练”,肯定有失偏颇。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说理文,除非到了高年级,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等一些说理文后,让他们归纳出说理的方法:“名人+普通人”“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再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循着“发现语言点——理解语言点——实践语言点”这样一条路径展开教学就比较合适了。

(三)训练广度“过收”或“过放”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霸权,常常无视课堂的生成与学生的真正内心需求,机械地指挥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既定的训练任务。在思维的广度方面“过收”,反而使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还有些教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放到底,把训练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明确的着眼点,根本无从下笔,也就无法达到教师所期待的效果。

二、语言文字训练之“优化”

(一)补白,变“负能量”为“正能量”

补白,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没有直白表达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说明。它有利于链接文本,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但是,如果补白不依附文本价值,就容易陷入“负补”的窘境[3]。

例如,《嫦娥奔月》一课,是典型的神话故事,在结束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语言训练题:“此时此刻,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你想对嫦娥说什么?”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嫦娥,我要谢谢你。”这种不假思索的回答背后,其实是一种不动脑筋的应付,根本无法触动他们的心灵。原本教师安排此处补白,是为了升华情感,推向高潮的,却被这“负补”完全破坏了。假如教师能在补白前关注文本的价值,在教学前面“嫦娥智斗逄蒙”时,就引导学生表达感恩之情,效果就会不一样了。

(二)拓展,变“平地滑行”为“螺旋上升”

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是教学任务基本达成后对已学知识有意识地巩固和提升。好的拓展训练,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如果缺少有序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言语能力容易“平地滑行”,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4]。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中的“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这部分内容后,分析这篇文章是一篇访问记,记录了作者在迪拜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在“所闻”部分是用第三人称转述出来的,为间接叙述;在“所见”部分,是直接把作者看到的景物写出来的,为直接描写。为了训练学生学习课文中直接描写与间接叙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来自金港镇,那儿有个美丽的地方叫香山……教师一边播放图片,一边娓娓道来:“香山,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的西面,那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景优美,素有‘江南名山’的美称。那里的景点很多,有十里梅岭、聆风宝塔、樱花道、香山湖……每年的二、三月,香山的梅花盛开了,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赏。万株花开,十里飘香,人们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到了五、六月,大片的郁金香、薰衣草开了,香山就成了一片五彩的海洋……”介绍完毕,教师让学生结合介绍,将自己的所闻写下来。这个训练其实包含了三个训练目标:首先,将教师介绍的内容进行回忆、提取;其次,进行转述,注意人称的转变;最后,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叙述。暂且抛开这篇课文的体裁、写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对中年级的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着实有点突兀。事实上,学生在写的时候,只进行了肤浅的“口语式”的重复,导致思维和语言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平地滑行”,没有根本性的“起飞”。

在上述这个例子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本课的重点问题,穿插各种听写的训练会更加合适。本课以“阿联酋人民如何把沙漠变成绿洲”这个主问题为研读重点,具体分三个层次去理解花费的“很大的代价”:第一层是“花代价买”,着重理解三个“买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买常人认为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从而体会耗费的财力、物力、精力之多;第二层是“辛苦种”,着重想象严酷环境下人们如何“挖、填、埋”的场景,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实际上,其背后是不易与艰辛;第三层是“费心思护”,着重抓“源源不断”“纵横交错”等词,想象人们对花草根部的浇灌,空中的淋洒,体会其中的精心。对“代价”一词的理解,经过了由浅入深的、螺旋上升的探究,再布置课后练习五的练笔,写一段关于现在的迪拜风光的语句,自然水到渠成。有学生既引用了课文重点段落中的词语,更有“绿草如茵、一尘不染、游人如织”等自己的独特表达。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习得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是拓展训练的“真飞翔”,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明显的“质”的飞跃。

结 语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认清语言训练中存在的误区,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学习的海洋中,感受语言的浓郁与芬芳,习得语言运用之奥妙。

猜你喜欢

香山语言文字课文
北京香山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缤纷四季在香山
游香山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