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破天惊逗秋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2019-11-27罗秋城

读与写 2019年28期
关键词:荷花文本文章

罗秋城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书香小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的课文,许多老师在解读这篇文章都局限在花的美,所提的问题不外乎是:荷花美在哪里?哪些词语、句子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这样的提问把人与花,读者与作者,情感与语言形式疏离成二元对立了。而王菘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这样提问: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这一问题真是奇妙无比。试想跟9岁的孩子讲中国文化背景,讲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让其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而不觉得枯燥无味,这是多么得棘手啊!王老师这一问题的提出真是“四两拨千斤”,引领着学生跟随着作者一起“看”荷花。“看”是关键,是文章的枢纽,“看”贯穿全篇文章,折射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抓住“看”这一动作,既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又能让其接受“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洗礼而其乐融融。从当时的课堂教学气氛来看,真是“石破天惊逗秋雨”,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审美世界,这就是好问题产生的良好的师生互动。

王菘舟老师善于提出问题,窦桂梅老师亦如是,武凤华老师也如是。我常常琢磨着:名师提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精妙呢?我在窦桂梅老师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她的博客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反复细读她的文章,我有如下体会。其一,要提出好问题,教师得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专业知识要扎实,教育理论知识要了然于胸,视野要开阔,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襟和气魄;其二,要提出好问题,教师要了解学情。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不仅要了解占班级中绝大多数的中间层次,还要关注两头。结构主义流派的教育家及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教育只有作用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被原有的结构同化,教育才产生作用。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其三,要提出好问题,教师得细读文本。窦桂梅老师这样说:所谓“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我非常赞同窦老师的观点。对于一篇文章,不仅要细读结构还要细读语言,抓住细节,教师把握了文章的精要才能提出好问题。

总之,一个好问题会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吸引学生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提问体现了语文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掌控,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我希望自己同所有的语文教师一样扎实地练好这一基本技能。

猜你喜欢

荷花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