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优化初探
2019-11-27王洪富
王洪富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贵州 贵阳 550300)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使得人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广阔。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1.转变教学观念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被动、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的现象,他们习惯接受老师的教学安排,每天随大流地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学生存在这些问题,与教师平时不当的教学方法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以往教学课堂上,教师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采取灌输式的授课方式,重视教基本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理念。教师发挥的更多是引导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教学重点要放在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与学生处在平等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操作、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当前社会对计算机行业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要紧跟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但是我们现在所用的计算机教材版本比较陈旧,里面所涉及的内容也是逐渐落后于现实的,整日学习陈旧落后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所以教师要多利用网络和实践吸收更多新鲜知识充实到教材内容中去,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教师也要多向其他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请教,学习教学中比较有新意的内容,用鲜活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加强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过程的管理
中职计算机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也是一门偏实践性的学科,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要跟计算机打交道。而中职学生大部分处在青春期,是非好恶的判断尚不够理智,他们对自我的克制能力本身就比较弱,面对电脑中形形色色的游戏,他们几乎没有抵抗力,本来应当给他们上机操作实践用的电脑,经常被用来做其他的。不仅没有让计算机理论知识在电脑上上机实践,反而还让他们分心,影响了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要与班主任一起,加强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过程的管理,对于上机实践操作环节,应当严格禁止学生玩游戏或者干其他无关的事情,要抓好实践操作环节,确保取得实质效果。在这个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与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中职学生大部分都在青春期,叛逆是他们的特征,如果管理过于严厉,或者方法不对,很容易激發中职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多点鼓励和表扬,少点批评和指责,多点信任和耐心,少点怀疑和焦虑,要相信中职学生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上机操作和课后作业。还要充分利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营造竞争氛围。在教学任务中,要布置一些引导性的任务,举办一些计算机趣味知识比赛,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实现自我提升。
3.多展开实践活动
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一定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因为中职学生就是在向市场需要来输送人才,那么老师在进行教学和教案设计时,就应该多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并且努力的将教学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老师在授课时也可以在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的前提下,让学生多看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司网站,了解自己今后就业的所需要的条件,还有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等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信息。这样学生在实践时才能真正的做到大胆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实践的意识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老师在讲解powerpoint时,可以随机的挑选出两组学生扮演成某个公司的招聘人员,在合作下制作一个ppt来介绍自己的公司,然后让其他学生制作一个ppt来进行自我介绍,参加这些学生的公司招聘,这些所需要的资料都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都会变得很积极,在活动中把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思维活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展现出来。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自行思考,如果这是真实的招聘特们该怎么做?如果想要成功的被公司招用,还应该补充哪一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思考过后,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
结语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搞好计算机教育既需要有院校政策的支持,又需要相关教学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保证学生能够学会、学懂计算机知识,满足社会企业逐步提高的专业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中职学校积极拓展,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实训条件,鼓励学生不仅动脑记,还要动手做,不仅动手做,还要动脑想,成为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和良好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