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

2019-11-27朱志刚

名师在线 2019年18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诗词

朱志刚

(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学,江苏常熟 215500)

引 言

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形式凝练、内容隽永、意境唯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它也是学生积累文学常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提升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爱读诗、爱学诗的基础上得到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和思想的启迪。

一、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重字词解释,轻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到,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教师迫于分数的压力,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字词的解释和背诵默写上,常常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1]。

但实际上,古诗词的教学是情感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绝佳教材,在现行的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就有许多充满意蕴与做人道理的古诗词。

(二)教师重背诵识记,轻朗诵鉴赏

学生在朗诵中,不仅对诗歌的内容更为熟悉,也更容易帮助其背诵。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朗诵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然而,许多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是否能把整首诗词背诵默写下来,而对学生的朗诵缺乏指导。

另外,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如果教师对诗词的解读仅仅停留在字词的表面,那未免太过于肤浅,会让学生无法对诗词产生深层理解,自然也无法获得美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

(三)教师重应试提分,轻培养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过于重视成绩,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后通过“题海政策”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之内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从长远看来会引起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厌烦。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

鉴于以上提及的各种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拟对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看法,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因此,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内动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时期,且自制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应因循守旧,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形式,否则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在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更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导入和教授课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许多诗词往往浓缩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但由于古诗词高度的浓缩性和概括性,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授《望岳》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文字描绘的情景用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善用科技,营造良好诗词意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要善用科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中。例如,在讲解部编版教材中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学生一开始很难理解陶渊明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与归隐的乐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讲解诗歌前先播放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视频,或用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而这种感官的直接刺激,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其领略到诗歌的美。

(三)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诗词意境

对于诗词教学来说,朗诵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要么忽视朗诵,要么在引导学生朗诵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常用多种形式朗诵,如男女分开读、比赛朗读等,看上去课堂是生趣盎然,但却忽略了诗词朗读中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

诗词教学的朗读应当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正音,让学生能读得文通字顺。第二步是体会意境和情感。教师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营造意境,然后进行范读,接着让学生齐读,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次,在朗读中体会。在部编版教材中,不乏有许多意境很美的诗词,如可以让学生读一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朗诵指导,而不是简单地以一句“读得不错”“读得没有感情”笼统概括,要从语调、节奏、抑扬顿挫等方式进行指点,从而引导学生读出韵味。

(四)小组探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教材里纳入的诗词都学精学透,还要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例如,可以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有什么异同点。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联系生活,结合生活引导体会

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词的内容和他们相距太远,使不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产生畏难心理。其实,虽然与古诗词相距千年,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是与我们现代人相通的,如思乡、送别、友谊,都是现代人同样具备的。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拉近古诗词和生活的距离,结合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里的感情。

例如,在教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时,学生并不是很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自然也难以理解韩愈所描绘的早春时候的美好。所以,笔者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公园、广场里观察早春的草坪。从学生交上来的小作文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发现,早春的嫩草身形太小,近处看反而不容易见,然而远处看早已蔚然成片。当古诗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他们自然更能理解诗词中的精妙之处。

(六)学以致用,读书明理指导生活

在结束对教材中诗词的教学后,教师应当将课堂拓展到课外,以诗带诗,让学生积累更多同类型的课外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运用古诗词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或让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诗词里的道理运用于生活中,指导生活。

结 语

总而言之,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应当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新时期,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熟读成诵、创设情境、小组探究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提升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