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人文”生物 育“素养”人才

2019-11-27周从山

名师在线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人文生物科学

周从山

(江苏省昆山柏庐高级中学,江苏昆山 215300)

引 言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014年教育部明确了“素养”的概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这个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必备品格”,一个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生物的学科内容,还要把生物学科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

一、结合生活教学,培养价值观念

这里的结合实际生活,主要指的是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所以说,教师不能仅教教材中的生物,还要教生活中的生物。或者说在教教材中的生物时,一定要把它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把生物科学和技术放到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干预。

例如,在高中生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了教学情境来导入课堂。首先,利用电视新闻给学生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引出了杂交育种的概念,同时渗透了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其次,教师准备了两种不同的米——东北普通大米、泰国香米做成的米饭,让学生品尝。依据学生品尝的口感,教师提出问题:“能否把你喜欢的东北大米的口感和泰国香米的口感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新的大米品种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交流、探究,最后写出培育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给杂交育种下了定义。在明确了杂交育种的定义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展示了杂交育种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一课从课堂导入到课堂延伸,每个教学环节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明确了杂家育种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了解了杂交育种对我们生活的直接影响。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介绍,更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人文化的教育。

二、优化学习方法,培养科学能力

自主探究主要指向的是学习方法。旨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工作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生物教材主要是教生物科学、生物技能,只是在教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学生这个“人”,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教,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

例如,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重点安排的内容是教材中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开展实验之前:教师把学生分成了实验小组,给学生准备好了实验要用的所有实验材料和用具,并且把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清晰地一一列举到了黑板上。在试验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巡视,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学生在实验前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阅读了实验要求,明确了实验步骤,把针对每个步骤能想到的问题都清晰地写了出来,然后进行了小组交流。在试验过程中,他们仔细观察、积极合作、互相协调、记录实验数据、交流实验遇到的问题。实验后,学生完成了实验报告,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交流、探讨。

这一课只涉及两个内容,一个是组成细胞的元素,一个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如果教师把这两个科学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也能够知道细胞中有哪些元素、有哪些化合物,但是这样的教学安排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以及素养了。教师必须注重探究过程,有了探究过程,才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三、渗透职业方向,扩大学生视野

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学生高考报志愿,根本不明白自己报的是什么专业。大学学了四年的专业自己根本就不喜欢,毕业参加工作更是找不到自己合适的方向。这是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看到了学科,没有看到学生,没有真正为学生考虑,也没有真正为社会考虑。所以,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日常教学开始,把与生物科学相关的职业介绍渗透给学生。

例如,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教师介绍了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以三系杂交转基因抗虫棉为主。课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的剪刀、针线、运输工具等一些有关基因概念的内容。这些内容是非常抽象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基因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方面的应用,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播放了研究基因的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以及日常工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就能够了解基因除了可以影响农业,还可以影响医学、食品安全的发展,研究基因的科研人员一般都有很好的学习能力,等等。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中,应拓展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更多的基因工程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更要介绍在基因工程应用中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强化责任意识,提升教学实效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每节或者每章后面都有“科学、技术、社会”的板块,这一板块是对学生进行生物人文教育的最好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总是被教师忽略掉,这是对生物教材资源的最大浪费,教师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如,在《群落的结构》一课的教学中,第一个教学活动是以池塘为例探究生物群落的概念,学习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出实例引导学生判断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区别,以此扎实学生的基础学习。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利用教材探究、归纳群落的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三个问题。这个活动安排主要是锻炼学生对于信息的归纳整理能力。最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技术、社会”板块中对立体农业的阐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教材中涉及的果树——草菇结构、桉树——菠萝结构的立体农业新闻报道,目的是让学生把知识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学知识、学本领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了解记忆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科学地开发、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懂得保护生态资源平衡的重要意义,懂得环境保护是每个社会公民肩负的责任。

结 语

总之,作为生物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教生物科学技术,更具体地说,教学不能总盯在学生的分数上,还要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社会责任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引导学生。只有关照到这些方面,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培养起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才能实现。

猜你喜欢

人文生物科学
生物多样性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社科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