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生问题创设实践中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层次
——以七年级上册《西游记》为例

2019-11-27鲍国富

名师在线 2019年24期
关键词:评价性西游记整本书

鲍国富

(1.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福建晋江 362200;2.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25)

引 言

“经典名著阅读不同于普通的课外阅读,它带有鲜明的学科烙印,其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1]”

整本书阅读问题创设实践教学,以问题为核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问题创设的过程中产生以自主学习整本书为驱动的进取心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阅读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形成一整套训练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模式。它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从结构框架方面突出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和功能,从活动程序方面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它的教学模式呈现为七个活动程序:阅读—准备—问题创设—听说—提问—回答—评价。

“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创造者,并且从中体会到创造的喜悦。[2]”学生在问题创设实践上的体验正是这样一种过程。《西游记》共100 个回目,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周期中是较为漫长的。在一个学期共20周的整本书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问题创设题目类型呈现了以下的思维层次。

一、问题创设呈认知性阅读思维

认知性阅读思维以记忆为主。学生对此类思维问题为简单问答,表现为对阅读材料的简单客观梳理。

问1: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学到了哪些法术?(第3周)

问2:孙悟空是如何消灭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的?(第8周)

认知性阅读思维问题出现在学生的名著问题创设的作业时间上比较早,也贯穿在作业的始终。前期所有学生都主要呈现这种问题,后期学困生仍停留在此类问题上。认知性阅读思维问题的特点是问和答的信息量都比较少,有部分题目类似填空题,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作答,通常用一两个句子答题。

认知性阅读思维问题让进入初中阶段的新生通过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走进了自主思考发问的通道中,但教师不能因为简单而批评学生,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起始点对待,后期此类型问题会随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情节与表述上慢慢地充实起来。

二、问题创设呈理解性阅读思维

理解性阅读思维是在认知性阅读思维的基础上,对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内容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是阅读的关键环节。它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

问3:盘丝洞降妖的情节中,悟空为何直接去救唐僧?(第12周)

问4:比丘国京城中,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鹅笼,笼中关着什么?用来做什么?(第14周)

理解性阅读思维问题出现在名著问题创设二三周后,学生已经有了十几个回目阅读的积累,开始有了较多的思考,对题目的问与答的表达更加流畅而翔实,开始脱离了简单词语答题的认知性阅读思维形式。理解性阅读思维问题的问与答的信息都较为详细到位,提问与释问的指向都很清晰准确,答句一般都在三四句以上。它是整个初中阶段的主要的名著测试题型,一般由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的题型驱动,能带动学生的名著问题创设与测试。

三、问题创设呈评价性阅读思维

在学生经过了认知、理解两个层次阅读思维训练后,整本书阅读基本完成了对名著“读”的任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整本书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让学生知道写得好不好。学生对整本书的部分内容给予一定的思考评价,这就是评价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思维应该高于理解性阅读思维,是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材料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思考评价、产生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它带有鉴赏性、批判性,因此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批判性阅读思维。

问5:为什么在西天取经路上,明明悟空功劳最大,而唐僧却更加宠信八戒?(第15周)

问6:与黄袍怪大战那一回,八戒把黄袍怪的孩子摔个粉身碎骨,妖怪的孩子也是孩子,也是一条活生生的命,何错之有,这样的做法,不是有违佛道的要求吗?(第18周)

评价性阅读思维问题出现在名著阅读的最后三四周。此时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基本完成,已经开始第二轮的阅读,学生对全书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知识、情节已经可以前后联系,互相对应,并有了自己的思考即自主思维意识的觉醒和实践,这就是这种问题最典型的特点。

评价性阅读思维问题重在“评价”二字,敢质疑,有思考,能突破常规。只要学生能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教师就应该加以鼓励,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做到自圆其说。本问题阶段的问与答,是学生心智慢慢成长的过程,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行思考。

四、问题创设呈创造性阅读思维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实践过程中,熟练认知,准确理解,大胆评价,优秀的学生有可能提出或解答超出整本书原意之外的新问题,这种思维属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整本书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敢于提出令人疑惑的问题,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整本书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为:提出新问题、发展新意见、得出新答案。

问7:《西游记》后文在取有字真经时,写出了阿傩伽叶的贪婪,如来也不以为怪。既然这样,神仙们为何依然受到了人们的敬畏?(第18周)

问8:《西游记》中六耳猕猴以假乱真。在这之后的情节中,悟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了。那么在佛祖面前,被打死的究竟是六耳猕猴,还是悟空呢?(第19周)

学生通过对此类问题进行一番改编与创新,呈现出创造性阅读思维。改编,要能让观众接受;创新,要有独特的内容。这些都考验着学生创造性思维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读整本书,读名著,读《西游记》,如果只停留在应试的阶段,整本书阅读就只能停于表象。懂阅读,会阅读,用阅读,让阅读为自己所用,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放飞自己的思维,这样的创造性思维阅读,才能创新出一些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内容。

结 语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问题创设实践中的思维类型,出现的时间和次数并没有统一规律,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相关。但一学期下来,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层次总体上呈现了这四种思维类型层次顺序。从细微的角度加以归纳分析,通过学生问题创设的系统性训练,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变化,从朦胧到觉醒到熟悉再到创新,呈现了梯度性的思维成长。这种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为今后的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学生不再受无效碎问的牵绊,而是直接与文本语言对话,凝聚阅读注意,加深思考层次,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3]”

猜你喜欢

评价性西游记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俄语反语理解的核心机制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分析
优化作业设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