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保障体系
2019-11-27刘军
刘 军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面临管理模式偏差、工作内容繁多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加强思想引领、队伍建设、学风建设,提供优质的学生服务。同时,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构建一套覆盖制度、队伍、资源、考评和研究等方面内容的有效保障体系。
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单位,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当前人才竞争日益突出的形势下,任何高校为求得良好发展,都会非常重视这两个主体。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搞清楚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是摆在每一所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近些年来,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反复的调整。2000年之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处都是实施大部制管理模式,不仅包含学生工作还包括就业、团委、招生、国防等工作;2000年之后,随着高校扩招,高等院校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绝大多数高校将就业、团委、招生、国防等独立建制,使之成为与学生处平级的部门。但是精细化和专业化带来的弊端也不少,部门壁垒、各自为阵、沟通协调成本增加等给学生工作也带来了阻滞。[1]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陆续实施简政放权的战略,这使得高校改革掀起浪潮,其中人事制度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个背景下不少高校学生处恢复大部制。实施大部制的学生处覆盖的学生工作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日常事务管理、招生就业、资助育人、心理健康、创新创业、党建团建等。[2]在如此纷繁芜杂的工作内容中如何发现学生工作规律,提炼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并提供保障机制,是每一所高校从战略高度推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保障体系进行提炼和阐述,对学生工作进行引入性思考。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因此把握中心词立德树人、全程全方位育人,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首先是“思想引领”。
(一)思想引领——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
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知识文化水平,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办学。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者和接班人的输送单位,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在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必须下功夫,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以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学生,以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典型事迹和人物感染学生,让思想引领通过不同的载体和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头脑。[3]所以载体和形式的创新十分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教育引领活动
这方面必须紧跟形势,当前围绕“两学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主题教育活动正在不断深入开展,起到了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作用。但是在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方面不足,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是最大的桎梏,当代大学生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应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性,通过演讲大赛、知识竞赛、对话、节目展示、研讨会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展现出来,达到让学生长知识、受教育的目的。
2.典礼文化育人活动
近些年来,高校呈现出毕业典礼颁授学位授予仪式广受学生欢迎的热潮,与之相得益彰的是校长毕业典礼讲话稿,即最后一课里面的经典语句备受学生追捧的现象,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典礼文化的熏陶过程。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下,书记开学上好第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每年的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也受到学生的广泛赞誉,目前在很多高校已形成“一典礼、一表彰、一仪式”的例牌活动,这些活动对树立学生爱校荣校、尊敬师长、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等起到了良好的效果。[4]
3.网络思政引导活动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网络思政工作在高校引领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的官微、学生工作官微,传统网站,学生团队微信平台的发声是否代表主流思想阵地显得尤其重要。做好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网上舆情收集与舆论引导工作。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号召,加入易班网络平台,打造网络思政工作“主阵地”,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抢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抓手。
(二)队伍建设——学生工作的主体力量
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队伍是辅导员(包含副书记),由于种种因素,这支队伍在实际工作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今年新出台的教育部第43号令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这无疑极大提振了学工队伍的士气。教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加大了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视和推进力度,主要是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方面力度尤大。这些年举办的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旨在提炼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能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比如基础写作、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谈心谈话、主题班会这些都是辅导员职业必备的工作能力。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通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瓶颈,即疏通辅导员的发展通道,才能让这支队伍安心地工作,稳定地发展。[5]
1.单列辅导员职称评审通道
辅导员既是教师身份,又是管理人员身份似乎给辅导员双向发展通道。但是在职称评审方面,由于名额和专业要求,辅导员几乎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打通辅导员职称评审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最关键是将职称评审单列,将辅导员评聘职称的考察重点放在学生工作实绩上。现在不少高校也在进行探索,但是也招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见,所以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是最关键的。
2.打通辅导员职级评聘通道
辅导员作为管理人员身份在某些方面似乎优于专职行政管理人员,但是随着学生工作的精细化和规范化,辅导员作为工作的末端,整天疲于应对日常事务,呈现出“万金油”的角色,再加上行政管理岗位稀缺,在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岗的发展已呈“天花板效应”。破解的办法只能是打通辅导员职级评聘通道,在管理岗不足的情况下,实施六级,甚至五级辅导员。这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如能突破,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就会走向专业化,逐渐摆脱“万金油”的身份。从辅导员队伍的梯队来看,也是发展趋势。
3.安排辅导员绩效考核工资
要想辅导员的发展方向朝高校预期的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绩效考核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辅导员的职称和职级没有打通之前,辅导员多数只是把自己的职业当做一段过渡经历,因此大多数人是没有主业意识的。有的一入职就想着转岗,有的读跟自身工作没有关系的博士研究生,有的混日子,队伍很快形成一片散沙的局面。因此绩效和考核是保证辅导员树立主业意识,专心本职工作的利器。有的学校在实施绩效工资后,将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实效与绩效工作挂钩,比如绩效工资分数量奖、质量奖和专项奖,以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和工作实绩为考核指标体系,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学风建设——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任何一所高校,学风建设都是头等大事。但苦于没有有效抓手,比如说课堂考勤,专业老师不重视,完全靠辅导员肯定不行。用现代化手段,比如考勤系统、指纹系统这都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学生即使被强抓到课堂上课,也是玩手机,睡大觉。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还是要从学生工作本身的工作内容入手。
1.选树优秀榜样引领学风
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激励机制促学风建设的不断重视,投入的奖学金项目越来越多,而且额度也逐年增加。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新生奖学金等,社会的就不用说了。至于学校设立的奖助学金,国家要求高校按照事业经费5%提计,不少学校不仅仅是综合测评一二三等奖学金,还设立了校长奖章、大学生奖章等学校的最高奖项。琳琅满目的奖学金是高校引领学风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发完了事。最关键的是隆重表彰树立榜样,再让榜样组成宣讲团到学生中去宣讲自己的事迹。隆重表彰以示荣誉的重要,榜样到学生中去宣讲意味着在实际行动中发挥榜样育人的作用。
2.创建学术品牌搭建平台
除了教务处负责的专业课的建设外,对学生工作部门来讲,最重要是打造学术品牌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多的平台。由于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培养,全国各种学术活动比赛越来越多,最有含金量的莫过于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学术活动,此外目前在各高校推进的“一院一精品”活动也在不断深入,不断完善,参与的学生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另外,在具体工作中需以学生创新奖管理规定为抓手,不断探索建立研究型、实践型、创新型学习模式,营造浓郁的学术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学风建设。[6]
3.制定规章制度正肃学风
学生在课堂考勤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学生生活的场所无非集中在教室、饭堂、宿舍、图书馆等地方。既然在课堂纪律方面并非学生处一家可定,就需要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首先应将学风建设的重点放在宿舍。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各学校纷纷以此为契机,重新修订本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也应该趁势而定。笔者觉得违纪处分条例必须将宿舍违纪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学生晚归问题。当前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普遍喜欢晚归,有吃宵夜、举行社团活动、访亲会友等,晚归时间集中在凌晨2:00前,有些甚至在凌晨5点多钟,只有刹住这股歪风,才能保证学生有精力上课学习,同时消除可能的安全隐患。
(四)学生服务——学生成长的基本保证
随着高校学生工作从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对如何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高校必须要关注学生普遍性利益诉求,关注校园重点人群,健全济困服务、就业服务、心理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为学生成长纾难解困。
1.精准资助促济困服务质量提升
资助工作代表着教育公平和正义,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工作手段,从国家到地方到高校都十分重视。而资助工作从贫困认定,到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社会助学金等款申请、审核、发放,到临时困难补助的实施,到勤工助学岗位的申请、安排,酬金发放都有具体的规程和相应的标准。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对大学生的精准资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贫困认定环节这个入口上把好关至关重要。[7]为此对资助政策的宣传、贫困认定指标体系的科学化设计、规划好国库资金的使用方案,实施对资助工作的绩效考评等是提升资助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真正实现应贷尽贷,应助尽助。
2.就业服务促就业层次质量提升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绝大多数同学都将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近年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学生的就业一直都不是难题,难在就业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就业指导不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找份工作和做学生思想工作去基层就业。学校与社会接轨,与用人单位接轨,与社会实践接轨,与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接轨才是服务学生向高层次就业方向发展的主要路径。围绕这一方向,学校的就业服务水平,与企业的合作实践平台,对城市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协作机制都是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要建立长效机制。
3.心理服务促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师资力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首先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逐步推进所有心理咨询师持证上岗。其次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覆盖面。按照高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调适、应对挫折和环境压力的能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最后还要完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工作机制。围绕心理健康和咨询机构的规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最后还要与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实现咨询、诊断、治疗的专业化支持,多渠道多手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
二、学生工作的保障体系
理清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开展学生工作制定了总体纲要。推动学生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还需提供必要的保障体系,确保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得以稳步推进。经过梳理和概括,学生工作的保障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组织保障
学生工作作为系统性的工作,首先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是学生工作顶层设计必须要考虑到的。一是大部制好还是扁平式的部门细分方式好,总体而言各有利弊,但是从学生工作的整体设计和统一部署、分解落实来看,大部制明显优于扁平式的部门细分模式。大部制能够发挥学生工作“司令部”的作用,避免部门壁垒和互相扯皮的现象。二是与二级学院分权还是集权的方式哪个好?从实践来看,分权导致了辅导员对二级学院的依附关系,特别是副书记的依附关系,在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的考核中出现了学院各自为阵、不听指挥的现象,这与当前提出学生工作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完全违背。[8]大部制下对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指挥是打造学生工作一盘棋的现实路径。
(二)制度保障
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能够得以实施,首先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随着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陆续推出了新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这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据此各普通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将2017年定为制度建设年。不少高校依据新修订的《大学章程》,陆续修订、出台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学生工作相关规定或办法,在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学风校风建设、学生工作管理等方面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构建学生工作监督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学生工作、就业工作、基层团学组织考核办法,逐步完善重点工作项目的表彰、通报和激励机制,建立学生工作综合考评体系。
(三)考评保障
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学生工作绩效、建立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手段。考核的目的是实现优绩优效。那么考核的内容应包含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并细化成一级指标体系,比如主要内容应该有:学院重视学工队伍建设、党团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就业创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专项工作等。在一级指标体系之下再进行二级指标体系的细分,以便于实现考核的可操作性。目前在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很多,虽说有些高校侧重点不尽一致,但总体而言,还是能遵循学生工作规律,具有很强的参考性。[9]此外,考评的方式一般分为自我考评、上级考评(职能部门对基层实施考评)、同级考评、下级考评(基层对上级职能部门进行考评),但是权重却有很大的差别。作者认为学生评价是主体,上级部门评级占重大比重,自评和同级评价应降低比重。考核方式的权重代表了学生工作的重心和方向。
(四)资源保障
打造学生工作平台,提供资源保障至关重要。由于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学生工作载体,优化学生工作服务平台,加强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都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一是建立社区学院,以学生宿舍为阵地,推进思政工作进公寓,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的服务机构,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党团学活动等服务集中在社区开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二是建设学生事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大厅,给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贴心、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三是加强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集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事务办理、学生社区管理为一体的学工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构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效率,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五)研究保障
随着学生工作的发展变化和现实社会对学生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式”开展学生工作已成为学生工作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学生工作来源于实践,要提升工作水平,必须将学生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在实践工作中进行总结提炼,转化成研究成果,再指导现实的学生工作。当前学生工作覆盖的内容越来越多,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工作的强度越来越大,本质上是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现实体现。学生工作遵循“研究式”开展工作,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工作成为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同时吸引一批乐于、善于研究学生工作的学工团队,学生工作团队又以辅导员为主体,辅导员朝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必须将实践工作转化成研究成果,才能成为学生工作的专家。[10]因此,研究式开展学生工作不仅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立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切实形成高度的学生工作文化认同,也为学校学生工作科学化、可持续发展构筑了研究保障。
注释:
[1]潘国臣.大部制改革背景下二级学院治理模式创新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5):86-87.
[2]李蓉,陈志刚.“双一流”创建背景下的高校大部制改革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 2016,(6):45-46.
[3]谭秀森.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 2013,(11):51-53.
[4]邱叶.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仪式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 2014,(1):17-19.
[5]刘军.突破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瓶颈的实践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7,(4):27-28.
[6]刘海春.百花齐放凤鸣岭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业技能赛事活动育人新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2.
[7]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 2015,(9):46-48.
[8]林祥柽,范丽娟.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方案与运行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4,(4):25-27.
[9]蒋明军.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6,(19):70-72.
[10]黄晓波.关于研究式学生工作模式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8,(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