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学生深入学习的“助推器”

2019-11-27

名师在线 2019年16期
关键词:助推器算式长方形

孙 艳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江苏无锡 214104)

引 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引导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追问,加强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知识衔接处对学生进行追问,将有效地链接前后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在学生课堂回答出错时对学生进行追问,能提高学生自主纠错的能力。在学生计算结果处追问,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意外处追问,能促进化解尴尬的境况。

一、立足知识衔接处追问,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

小学数学明显的特点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就像造房子,首先必须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底下的地基部分,再一砖一瓦地往上开始造高楼。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每一部分的知识都非常重要,而且相互联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精心思考如何在知识衔接点处追问,使新旧知识能串联起来,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把握知识重点,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知识体系,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1]。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求解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教师在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思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发现可以利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于是,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始教师问: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都能想到长方形,于是教师继续追问:你能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提醒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知识衔接点,当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时,教师追问: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呢?学生恍然大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在知识衔接点处对学生进行追问,通过这样的追问方式,使学生自主完成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立足学生错误处追问,促进学生自主纠错

小学数学课堂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课堂回答上出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教师如果能把握时机,巧妙地在学生错误之处对其进行追问,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纠错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不应急着发表点评,而应该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在教学“混合运算”之后,有一道口算题,学生的出错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于是,教师将其在黑板上展示:25×4÷25×4。学生回答:这太简单了,答案是1。教师微笑着追问:你是怎么算的?这时,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自信地回答:“前面有一个25×4,后面也有一个25×4,两个相同的数相除当然得1。”教师还是没有评价,继续追问:“那请你们继续计算(25×4)÷(25×4)这个算式的得数是多少。”这时,学生计算得出结果也是1,于是开始疑惑了。紧接着,教师继续追问:“这两个算式一样吗?怎么答案是一样的呢?”经教师这一提醒,学生恍然大悟,25×4÷25×4这个算式没有小括号,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因此,其答案应该是16,而不是1。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学生的易错题,在学生的错误处不断追问,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两个算式之间有何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算式的印象,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立足计算结果处追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向常常比较单一,自主归纳能力欠缺,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日常作业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上的出错率是最高的,有的题目反复练习了很多遍,但还是容易出错,或者改变数值后就不会解题了。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完全理解知识点,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因此,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采用提问式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在学生得到计算结果后,仍然要继续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掌握解题方法[2]。

在教学“四则运算”后,教师要求学生计算25×44。学生开始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得到结果。教师不满意,于是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规律,你们能利用运算定律对25×44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经过思考,得到可以把44拆分成40+4,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即25×44=25×(40+4)=25×40+25×4=1000+100=1100。在学生得意之时,教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简便方法吗?”在不服输的信念驱动下,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发现44还能分成4×11,于是25×44还可以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即25×44=25×(4×11)=(25×4)×11=100×11=1100。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开始只想到了利用列竖式计算得到25×44的结果,在教师的追问下,不但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得到了25×44的结果,还另外想到了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实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立足课堂意外处追问,促进化解尴尬的境况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数学课堂也日渐开放,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散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会经常遇到各种“意外”,这些“意外”往往是教师无法事先预见的,此时,教师要运用智慧及时准确地捕捉“意外”对教学有用的成分,然后抓住一个点,设计问题继续追问,使学生能在教师巧妙的问题引导下深入思考、走出误区。

在一节公开课上,突然有学生喊道:“老师,你算错了!”事情是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时,讲解了一道例题“125×20”,得到结果是250,这时教师非常尴尬,但是她发现,也许这是一次机会,可以以此为例,提醒学生计算时要注意检查。于是,教师反问学生:“你认为错在哪里?”学生答:“少了一个0,答案应该是2500。”教师继续追问:“你真棒!你是怎么想的?”“我先算出125×2=250,然后在后面加一个0,即2500。”其实学生的这个想法正是教师本节要讲解的重点知识之一,教师继续追问:“你有什么小窍门可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以后遇见这种题目都不会出错吗?”让学生总结计算后要记得及时检查。

上述教学中,教师机智地利用追问的教学方式,使本来令人尴尬的课堂“意外”变成了教学资源。通过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不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结 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熟悉教材,面对学生的错误以及课堂“意外”,要把握最佳的追问时机,选择恰当的追问方法,通过追问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助推器算式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助推器残骸被成功回收
美国SLS重型运载火箭助推器测试
怎么写算式
分类数 不出错
好玩的算式谜
巧替换 妙解答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检验——提高分数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