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画在融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研究

2019-11-26杨玉振

新闻爱好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沙画融媒体

杨玉振

【摘要】融媒体新闻生产中,沙画艺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新闻的表达元素,创新了新闻叙事手段和叙事空间,而且赋予了新闻艺术审美和舆论引导功能。但局限于沙画本身的天然特性,其难以实现新闻的全景和深描,线性的叙事结构也影响了受众的多线程交互参与。因此,在技术驱动与叙事变迁下,充分挖掘沙画在融合新闻中的潜力,需要从受众需求和体验出发,在构思设计、主题凝练、故事讲述、场景运用等方面创新突破,以全新的视觉表达让受众沉浸在新颖的视听享受与心理共鸣之中。

【关键词】沙画;融媒体;新闻生产;沙画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理论,为破解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如何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全国上下各传统媒体都在极力探索自己的转型之路。在坚持技术融合的同时,内容上采取的“新闻+创意”做法也已经成为媒体融合的常态。VR、AR、H5、动画新闻、沙画新闻等越来越多的创新表达和叙事方式,让新闻也能成为网络的爆款产品,从而增强了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能力。其中蕴含中国传统油画的厚重和国画的渲染的沙画艺术在融媒体新闻生产中的应用,让新闻具有了抵达人心的灵韵和触及受众情感的强视听感受。

一、融媒体新闻报道中沙画应用的价值

沙画作为一种流动的影像,是多种元素与科技相结合的视觉表征。当它与新闻相结合时,不仅丰富了新闻的表达元素、叙事空间,也拓展了融媒体新闻报道的外在形式。

(一)临摹再现新闻现场

在一些突发新闻报道中,新闻现场往往混乱、复杂,且难以获得。沙画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其可视化的属性为再现新闻现场提供了可能。此前,由山东闪电新闻制作的4分钟沙画新闻《房子每年被黄河洪水淹一次是什么感受》,再现了山东黄河滩区饱受黄河侵袭的车卜寨村落,这是一个黄河河床日益升高、危机四伏的村落,安土重迁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穷,纷纷盼望悬河下能安居。新闻故事中,制作者用一幅幅流动的沙画画面再现了黄河水给村民带来的灾难场景。其中,面对狂风大作、暴雨骤降、汹涌的黄河水,村庄、农田、家园瞬间被吞没,灾民们乘坐小船到救灾帐篷,这些如同影视剧般的画面,是新闻记者深入采访得到的真实发生的故事。比起村民的口述和记者的文字描写,动态的沙画通过景别、视角等空间语言和快照、蒙太奇、长镜头等时间语言临摹再现了黄河水患情景,对比受众的视听体验和认知效果,要比传统的图片新闻和文字纪实报道更让人印象深刻。

(二)提升新闻的意境美

图像叙事中心下,融媒体新闻转型的方式之一就是变革叙事方式,如使用H5、VR、短视频、动图等视觉化方式阐释新闻。技术与叙事方式变革,同样需要关注到新闻表达的意境美。“新闻有了意境,就同诗歌、散文有了意境一样,能增添内容的色彩,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1]沙画新闻融合了传统绘画艺术的素描和新媒体艺术的声光影,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意境之美。

沙画新闻可以用动态的画面语言将新闻事件、人物、行为、环境、声音等新闻要素表现出来,经过艺术化手段处理,不仅能够增强新闻的现场感,而且让新闻有了艺术的审美魅力。早在2014年3月4日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就在结尾播出了一位网友对两会祝福制作成的沙画作品。该作品由三幅沙画构成,构思简单、平中生奇,以水墨的写意和沙子厚薄疏密的对比,营造出了形、意、气、势相结合的画面意境。在《新闻联播》惯常的严肃下,沙画画面的出现给人惊喜,不仅让人感觉接地气而且产生温暖与返璞归真的亲切之感。作品一经播出,社会反响强烈,被网友称为《新闻联播》最文艺的结尾。

(三)丰富融合传播样态

伴随媒体融合深度推进,新闻传播样态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传统单一介质传播样态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被严重挤压。沉浸式阅读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样态基于技术驱动、终端变化和受众需求,走向多种叙事模式,表达手段和多屏互动的融合是适应全媒体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沙画新闻在载体、设计、叙事等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成为丰富融媒传播样态的一个路径。沙画新闻既可以现场直播,也可以通过录像后期制作成小视频。无论哪一种,它的个性化、趣味性、故事性、新奇性和审美性等特征,既有利于多屏传播也有利于网友主动分享到社交媒体传播。2017年12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广播电视台播出了一则题为《以护士妻子工作场景创作的沙画视频在朋友圈火了感动无数人》的新闻,在当地观众中引发热议,继而刷爆微信朋友圈,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新闻故事感人,而且沙画新闻作为创新式的表达更容易进入社交传播。同时,该沙画新闻作为正能量叙事,以医生视角将新闻本身作为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工具,以事实的画面纾解社会戾气。实际上,目前沙画新闻所表现的类似“暖新闻”的创新,也是对新闻传播样态的积极调试。

二、融媒体新闻报道中沙画应用的局限

沙画以通俗化、视觉化、趣味性的方式,让新闻走进人们的终端屏幕,它在融媒体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无法对新闻深度描述

沙畫被称为流动的速写艺术,以洒、抹、擦、点、画、勾等技法塑造不同的画面,在音乐和光影的辅助下塑造意境让人沉浸其中,往往能够带动受众参与到沙画艺术之中,有利于新闻内容意义的输出传递乃至共鸣。但是沙画的抽象化,导致其难以实现对新闻事实深度的描述,即写意易而写实难。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沙画新闻在融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是有选择性的,一般来说它更适用于具有社会动员性的、舆论引导性的、典型宣传、政策宣讲等领域,而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和时效性强如突发事件报道、直播报道等则不适合。这是因为,沙画新闻一方面需要事先设计构思和新闻素材支撑,其创作过程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相应设备、场地和人员的配合下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沙画新闻的视觉表达是一种对新闻的再加工过程,是对已有新闻素材的筛选加工,它有更艺术简洁化的去粗取精,往往牺牲了新闻完整的前因后果或社会背景,从而无法像调查报道那样走进新闻事件内部去解释新闻的缘由和深描事件实像。

(二)表达叙事结构单一

总体上来说,沙画新闻创作者依然是讲述者的角色,其表达叙事结构依然是单一的线性的。沙画新闻普遍按照新闻故事发生的顺序或逻辑展开叙事,视听者也是跟随沙画创作者的创作逻辑进行的。虽然沙画新闻不是那种“教堂式传播”,但是视听者和创作者依然是在二维的空间里形成的对话、沟通与共情。

融媒体报道中,新媒体技术本身也是新闻叙事的一部分。沙画既是媒介和技术,也是新闻叙事的一部分,其技术特点决定了新闻叙事的结构和方式。它可以通过构思讲好故事,塑造意境形成沉浸体验,但却缺乏交互性。融合新闻报道中,好的交互性叙事要求受众能够参与到新闻制作的环节之中,叙述者、当事人、受众之间的角色是流动的,叙事的系统是开放性的。不仅如此,国外优秀的融媒体新闻案例显示,新闻制作者可以将交互性内容、视频内容、图片内容、直播、现场采访等多元叙事同时融合到一篇报道中,在多个叙事模块中,因受众的选择而呈现不同叙事内容和叙事时间。在这一点上,目前的沙画新闻是有所欠缺的。

(三)复合型人才队伍匮乏

沙画引入中国市场,只有短暂的十余年时间。尤其是新媒体沙画表演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没有太多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同时,沙画表演的市场价值一直有待提高,行业成长速度较为缓慢。受行业瓶颈的影响,沙画人才尤其是擅长技术、策划、创意、视频录制、新闻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和沙画表演不同,沙画新闻更注重主题的提炼,画面、文字、音效等要素需服务新闻主题的表达,不仅追求创意和视觉效果,还兼顾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在此背景下,通晓新闻传播规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沙画新闻人才更加稀缺。不仅如此,目前国内沙画的计算机虚拟系统应用迟缓,虚拟沙画实时绘制与渲染技术与融媒体集成系统的整合也尚未普及。因此,在当前融媒体新闻生产中,复合型沙画人才的缺失也制约着沙画新闻的常态化发展。在“四全媒体”理论下,单纯依靠人工绘制沙画难以适应快节奏链条全时段新闻生产的需要。

三、融媒體新闻报道中沙画应用的创新

避开沙画存在的天然局限,结合融媒体传播规律匠心创新,沙画这一新颖的新闻叙事方式依然有很大的实践应用空间。

(一)匠心构思,击中痛点

社交媒体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内容与意义的分离,亟须融媒体新闻生产中的自我革新,打造新的“再编码”系统,真正由“我说你听”转变为“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人说”。这也就意味着,在传统的新闻价值五要素下还需要融入创新与创意要素。沙画与新闻的结合,在遵从沙画艺术创作原理与新闻规律的前提下,正是需要在创意和构思上多下功夫。

沙画新闻传播效果的好坏,与沙画的构思息息相关。实现好的创意,需要沙画制作者独具匠心。首先需明确主题,以鲜明的主题指引新闻素材的整理加工与设计构思。在沙画新闻创作之前,制作者需要到现场进行采风或深度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当不能抵达第一现场时,需要借助记者采写图片和现场新闻来凝练主题。其次是对新闻现场和素材的再加工。很多情况下沙画制作者本身并不是新闻记者,他需要与记者编辑沟通协作的同时,结合沙画的呈现特色仔细观察和分析素材,尽可能精、准、简地将新闻主题传递出来。这对沙画新闻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既需要坚持新闻真实,又要有很好的抽象思维、精湛的技法与良好的绘画语言功底。

当然好的构思并不等于天马行空,它还需要建立在对受众洞察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好的沙画新闻能得到受众认可并形成快速传播,是因为沙画新闻中的故事、画面、场景、人物、情感等与人们生活经验、场景、情感距离很近或相契合。如何拉近这种心理距离达成契合,需要沙画新闻设计制作过程中深入观察受众,感知受众的信息习惯、表达诉求,乃至工作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好的创意是基于对受众的研究洞察,以艺术和可视化的方式击中社会的“痛点”与“难点”,直面社会问题与需求走到群众中间,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反响。

(二)精讲故事,情感丰满

在高度媒介化的今天,我们之所以更愿意接受故事,不仅是因为故事充满神话、猎奇、幽默、传奇、鬼怪等要素,更重要的是“讲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其对世界的观照和解释包含着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的共享、沟通、互动以及对周边资源的对话。[2]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讲故事”并没有退场,而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段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缓解流量焦虑的利器。在融媒体新闻生产中,“讲故事”以及“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行业对记者能力的新要求。

在沙画创作中,故事贯穿于脚本、场景、声乐等要素之中。所不同的是,在融合新闻报道中则是将沙画以往虚构、想象和改编于现实的故事替换成具有新闻性的人物或事件。为了更好地呈现新闻故事本身,不仅需要在沙画脚本、场景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而且需要对新闻现场或新闻素材进行再次加工凝练,对新闻资源智慧述说。

新闻故事是基础,优秀创意是升华。实现沙画新闻水纹传播和多屏共振,尤其是实现更多层面上的受众自主参与传播,离不开对人性真善美的挖掘和对人类情感的唤醒。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后真相时代,真相、客观、理性让位于态度、观念与情感,那些娱乐的有趣的,内容样态轻灵、情感丰满充沛的、富有诗性的故事,往往符合个性表达和新媒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由朝阳工作室出品、长江云制作的沙画《不忘初心 砥柱中流》,被3000多家网站和客户端转载,短短3天时间点击量突破2亿,引发传媒业界关注,被称为“一种对传播模式的创新和探索”。这款沙画之所以能够跨屏传播与受众形成同频共振,其中重要的就是选取了在抗洪中受灾群众的泪水、武警战士用身体托起生命之舟、抗洪英雄们日夜劳累席地而躺、蹚着泥水吃馒头等一系列情感真实饱满的镜头。透露着无私奉献的画面,沉缓而触及心灵的音乐,让人看完不禁动容。这部短短3分钟的沙画视频没有多少官方套话、没有宏大叙事甚至没有画外讲述,依靠一个个抗洪救灾的微小镜头微小切片,找到了触动受众情感的共情点,最终在90后、00后聚集的哔哩哔哩网站,引发年青的网民们密集发弹幕向最可爱的人致敬。[3]

沙画虽然在融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有着其天然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一新颖的叙事手段的应用。作为表达方式的重塑,沙画的创新性应用能够让严肃新闻有趣、娱乐化,能让社会新闻温暖有态度。伴随计算机虚拟沙画技术的日益成熟,未来沙画或许将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融入新闻报道中。

[本文为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2017BYS0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桂林.新闻意境浅探[J].新闻爱好者,1986(7):32.

[2]江红,印心悦.“讲故事”:一种政治传播的媒介化实践[J].现代传播,2019(1):37.

[3]曹曦睛,南婷.引领主流舆论的路径探索:以抗洪沙画《不忘初心 砥柱中流》为例[J].网络传播,2016(8):90.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沙画融媒体
贺春丽沙画作品
浅谈沙画在中国的现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