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是直觉媒体
2019-11-26张立伟
【摘要】人的大脑有两个思维系统:直觉思维的系统1,理性思维的系统2。新闻,是系统2的活动化、文本化和制度化。新媒体的崛起,让沉默大多数的系统1有多平台出口,新媒体是直觉活跃的媒体。由于缺乏系统2制约,虚假信息成时代顽疾。传统媒体倾力10多年“数字化转型”,陷入新闻危机,是传统媒体、社会、新媒体的“三输”。亟须反思“数字化转型”,实施“升级化转型”,转型即对报刊广电升级,以增大“三赢”的概率。
【关键词】假消息;直觉媒体;数字化转型;新闻危机;三输;三赢
“信息化时代已让位于虚假信息横行的伪信息时代。”马克·佩恩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危险期,公众总是能够被一些后来证明是错误的热门话题信息煽动。”“虚假信息可以将儿童变成恐怖分子;欺诈者在网上兜售假药;有人伪造广告点击量骗取公司广告费……”“一个黑暗的世界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性蔓延开来,把硅谷最狂野的梦想拉回到现实。”[1]
虚假信息的死对头是新闻,两者的争斗火花四溅。近10年,虚假繁荣昌盛,新闻日渐式微。可近10年,全球媒体并没歇着,其倾尽全力在数字化转型,虚假信息载蠕载袅的“核心事实”就证明了其失败,亟须转换范式,另觅新路。
一、吃瓜群众误报
虚假信息是个大家族,假新闻已引起全球关注。2018年底,词典网站Dictionary.com宣布年度词汇是misinformation(假消息),其定义是:散播的虚假信息,不论散播者有没有误导动机。该网站常驻语言学家解释:他们选择misinformation而不是disinformation,两者的区别在于意图。disinformation是“故意误导”他人,即假新闻(fake news);而misinformation通常指人们相信自己分享的信息为真而“误传误报”,即假消息。
正如在医学中,为疾病命名需要精确词汇。“假消息”而非“假新闻”入选,Dictionary.com解释:当年一些突发事件中,肆虐的主要是假消息。[2]那么多人传播假消息,根本原因是新媒体是直觉活跃的媒体。本文所论“新媒体”,指原生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体根基及运作方式,也没有以传统媒体品牌为依托。新老媒体的最大区别,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就在互动。传统媒体是受众,新媒体是参众。①参众,即半自嘲的“吃瓜群众”,本文取“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之义。他/她边吃瓜边参与,常用直觉思维UGC(用户生产内容)。
(一)代表性启发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将代表性启发作第一种直觉思维。人们根据个体的代表性特征作判断,忽略基础比率的理性评估。[3]2018年11月18日有则消息:《快递小哥因快递被偷雨中痛哭20分钟》。上海华东师大三村,快递员冒雨送快递,一车快递被偷得没剩几件,在雨中痛哭20多分钟。当晚,视频拍摄者在微博澄清:她只看到快递员在雨中哭泣,快递被偷是自己的推断。媒体进一步调查:快递小哥因与女友吵架,在雨中哭泣,没有快递被偷。[4]这是个典型的代表性启发:快递→货物→小哥→痛哭→快递被偷!其实,根据基础比率,小哥因私人原因哭泣,远比因快递被偷哭泣的概率大!稍作理性判断——当时忍住就好了。
或曰:基础比率不普及。那么,据首发网友说:当时她听到有人在楼下喊,打开窗帘看到快递员哭得厉害。她想搞清事实,问一下快递员不难吧!为什么不问?原因之一是省心,解释这种人性有专用名词:“理性节约。”主体本可以充分运用理性,但其不愿意,只有限地运用。理性是稀缺资源,人经常在决策的逻辑准确性和付出的认知努力之间权衡,倾向于以最小的心智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收益,又涉及一种人性——“机会主义”。人有随机应变、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倾向。传播“人所未知”可提高声誉,“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从来是传播权威的象征。既理性节约不愿核实,又机会主义获传播收益,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假消息有太多的生产者。其扭曲了公众对社会的常识感知:一车快递被偷得没剩几件,还在上海华东师大……这是《水浒传》的世界吧。
(二)热认知联想
直觉思维,卡尼曼提出“可认知性”,有些刺激容易认知。新媒体是多媒体,尤其是图片、音视频,可认知性极强;当热点新闻与可认知性相结合,就容易展开联想,且称为:热认知联想。2017年10月9日,有假消息:《三名中国女子去韩国整容因和护照照片不符滞留机场》,三位女士脸部肿胀,包裹着绷带,吸引众多关注及评论。
腾讯“较真”平台辟谣:独家对话拍照者。其介绍:10月5日下午1点多拍照发朋友圈,照片拍摄地是韩国首尔东大门新罗免税店地下一层会员中心,三位女士当时在排队等待办会员卡。照片被“朋友”拿走,一路转发到微博,拍摄地点从“首尔新罗免税店会员中心”变成了“韩国海关”“中国海关”“香港机场”,拍摄背景也由“等待办会员卡”歪曲成“因整容被限制出境”。[5]
这又是理性节约!看照片想用,朋友圈或私信问一句不难吧!不問,先获传播收益。个人省力省心成本低廉,但成本外部化了,转嫁给当事人与公众。其损害当事人声誉,甚至危及生命。声誉,假消息引来韩国法务部辟谣;生命,那些不堪网络欺凌、网络暴力而走上绝路者。假消息生产,个人成本极为低廉,社会成本非常高昂。
二、参众直觉喧哗
看过假消息生产,再看传播,尤其是参众传播。赫伯特·西蒙论人是有限理性,因两个原因:环境的复杂和不确定,使获得信息不完全;人的计算和认识能力有限;这被概括为“理性约束”。理性节约是“主动”的省力省心,理性约束是“被动”的力不从心。看过理性节约,再看理性约束。2009年5月7日,杭州飙车致人死亡案。7月20日,判决肇事者胡斌入狱3年,随之网上疯传“受审胡斌是替身”。众声喧哗,却又理性约束力不从心,更多借助直觉思维。
可得性加权。人们在预测和判断时,对容易得到、容易记忆的信息给予较高的权重。相比不熟悉信息,可得的熟悉信息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认为更真实、更相关。2009年7月21日,百度WOW吧出现第一个质疑帖:《众神相信法庭上的那个胡斌是本人么?(有图)》。图即“胡斌突然长胖了”的庭审照片,由此展开联想。其实,理性判断,这样轰动全国的案件,在众目睽睽的庭审现场顶包,关注度之高、风险之高、难度之高、成本之高都可预见,要逃避制裁不可能。但是,这判断大众不熟悉呀、“高”与“低”看不见呀!熟悉又可得的是照片,是人肉搜索!搜胡斌生活照,与其庭审照片比对,添加从头发、耳朵、鼻子、喉结、手臂疤痕到手指等诸多细节证据,可得性愈来愈加权,除了身材、容貌、年龄、气质对比,还从心理分析论证,胡斌变化不可能如此之大。实话实说,我也熬夜琢磨那张广为流传的“指鹿为马”图,看来不光是我一个人蠢!还记得2016年美国大选吗?突然流行“希拉里是替身”,找出希拉里的鼻子、耳朵、手指来对比,还找出了替身是谁!卡尼曼把“可得性”作为仅次于“代表性”的第二种直觉思维,这是全球现象——我们都来自猴子,也会像猴子一样当众搔痒!
锚定值效应。这是卡尼曼论述的第三种直觉思维。根据显著特征对事物形成第一印象,像沉入水底的锚一样把思想固定,然后以此为参照,调整对事件的判断。“替身说”疯传,重要原因是有“锚”:交警部门首次通报失误,根据胡斌自述判定车速为“70码”,不久道歉。但民愤已起,“70码”成了先入为主的“锚”:质疑办案不公。网民把“70码”做成“欺实马”的新物种,让锚的代表性启发、热认知联想、可得性加权——以上,包括以下的各种直觉思维是综合作用的,更加深入人心。民众焦虑日积月累,官方公信力屡遭质疑,很难形成理性对话。
歪楼性演变。告别卡尼曼,起作用的还有网络传播的特殊规律。歪楼,众声喧哗中由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锚”是司法不公,先有质疑,胡斌当晚回了家,被认为是“钱权交易”。这容易“事实核查”,经媒体采访答复:交通事故,交警调查与备案之后,哪怕他是肇事者,出了人命,也是可以回家的,决定拘捕等要司法系统的启动。再歪楼就不好核查了:胡斌凭什么这么张狂?据说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有自称胡的女朋友发帖:凭什么骂阿斌!一个家产过亿却从不炫耀的孩子……这怎么事实核查啊!“家产过亿”?连是不是他女朋友都不知道。歪楼的麻烦在于,核查、或没核查清前一问题,又歪出新问题。记得对韩寒的“代笔质疑”么?逼得韩寒满地晒手稿;再质疑其获奖、其文史水平、其父文风、一直质疑到身高!
阴谋论归因。歪楼,总要对行为归因,理性约束力不从心,归为阴谋论最方便。阴谋论把事件归结为强大集团的蓄意所为:策划、控制、保密、暗杀等。这些集团拥有超凡能力,事情背后永远有内情,真相背后永远有黑手,阴谋中总有更大的阴谋。“替身说”本是众多歪楼之一,但一出现,迅速成为主导框架,所有直觉思维向其汇总。高潮节点有两处:一是找出替身叫“张礼礤”;二是搜索出“张礼礤”照片,与胡斌照片对比。卡斯·桑斯坦说:“阴谋论的核心特征是抵触任何纠正行为……即使有相反的证据证明阴谋不成立,也不过是有关人士欲擒故纵的伎俩。”杭州检方释疑:胡斌在校期间踢足球右手臂骨折,留有很长的伤疤;杭州并没有名叫“张礼礤”的的哥。网上人声鼎沸:绝不相信!伤疤可以伪造,“张礼礤”也完全有可能是外地的哥。连“张礼礤”照片的真身出面澄清:自己不叫张礼礤,姓刘,是某国企行政助理。这条新闻下面,众多跟帖:“我是张礼礤。”“我也是张礼礤。”“这一夜我们都是张礼礤!”桑斯坦说:阴谋论“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没有什么道理,但是从他们自身的角度看,只要他们不改变自我封闭状态,就能自圆其说。……自圆其说的阴谋论让一切消除阴谋思想的做法显得更加无力,政府也不能排除在外”[6]。
普遍性错觉。到阴谋论阶段,政府释疑不行,真身澄清也不行。直觉成为普遍性错觉。“普遍性”强调群体,是群体舆论的误判。短短几天,“替身说”成为各大网络论坛的主流,反对“替身”的网民被视为“五毛党”,孤立无援。一家网站调查,90%的网民相信庭审胡斌是替身!到普遍性错觉,人们或许私下不信“替身”,但认为大多数人相信,因而保持沉默,进而顺从或接受“替身”。②到“张礼礤”最终证明是假人,不知有多少喊过“这一夜我们都是张礼礤”的网民想——当时忍住就好了!
以上从理性节约和理性约束,分论假消息的生产和传播。而UGC,两者事实上难以区分,理性节约和理性约束,理论有主动和被动之别,事实上也难以区分。在各个环节,前边所论各项综合起作用。甚至,前边没有论及的,更多的直觉思维,也在网络传播中起作用。
起作用的根本原因:人是有限理性。深入到人性,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作用不大,假消息大多不违法;道德也作用不大,关心快递小哥就有道德心,怀疑“替身”还可说是关心司法公正!“媒介素养”也是常用药,但“提高”非一日之功,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其他常用药还有“第一时间回应”“源头控制谣言”“官方权威信息”等,有时起作用,但对“替身”谣言,确实没用。人性就有直觉思维,借“人人是自媒体”井喷,除非你改变人性!
人性无法改变,但假消息井喷,个人制作和传递的成本极低,社会成本无比高昂。成本外部化了,经济学称为“负外部性”。前面分析两条:扭曲公众对社会的常识感知;损害当事人声誉或危及生命。看“替身说”,把杭州市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推向崩溃的边缘,增加第三条:放大社会风险。一是“叠加风险”。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实际利益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政治性问题和非政治性问题交叉感染。二是“联动风险”。一个诉求的解决引发其他诉求,一个地区发生的问题导致其他地区效仿。三是“聚合风险”。虚假信息是大家族,假消息之外还有假新闻,两者均属谣言。谣言勾联聚合,炒作煽动,“茶杯风波”极短时间就可能骤变为社会龙卷风,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四是“多点风险”。网上舆情触点多、燃点低、扩散快、烈度强,消防队可以灭火,但同时多处火灾,消防队也无能为力。而且,天天忙于灭火,让一、二把手上前线,你那个地方还怎么发展?还谈什么决胜全面小康?
三、新闻及其式微
(一)系统1与系统2
人的大脑有两个思维系统,而不是一个,这在社科领域已成为共识,丹尼尔·卡尼曼有详细论述。系统1是直觉思维,系统2是理性思维;当我们醒着,两者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自主运行,不断向系统2提供印象和意向;系统2往往略加调整,接受系统1的建议。但是,系统1遇到麻烦,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援,问:17×24=?。必须激活系统2,后者集中注意、调动知识、搜索记忆以寻找答案。还有,系统2的重要功能是质疑,尤其当系统1要犯錯时,系统2会加速运作,提出警告。如听到“白鱼吃糖果”,系统1一抖:短视频?系统2一愣:胡说!
新闻是什么?作为活动的新闻,是系统2的社会外化。新闻的首要功能是守望环境,其源于初民的“哨兵”,站在高坡上,发现异常即发警报。假如早期哨兵是个“直觉人”,动不动大叫:山下的女人是老虎;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上当的成员要对他群起而殴之。清月出岭光入扉,他抚摸棒伤自言自语:当时忍住就好了!实践出真知,对直觉的反思就是这么来的,系统2的质疑就是这么进化的;其在新闻人中代代相传:你母亲说她爱你,请核实!守望环境,不光要避免犯错,还要尽责。系统1遇到麻烦,激活系统2:草木,究竟是不是兵;山下的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又在新闻人中代代相传:报道事实、报道真相。
作为“活动”的新闻,进化为作为“制度”的新闻。后者与走出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同步,环境愈来愈复杂,要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当哨兵,这是系统2的制度安排。卡尼曼论避免系统1出错的原则很简单:放慢直觉,调动系统2——忍住就好了!但这“明智的过程在最需要的时候不会被应用到生活中”,“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的确,已有证据显示,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还有,质疑自己的直觉不愉快;当你处于麻烦中时,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更多的质疑……
怎么办?人类创立机构,机构比个人更容易避免错误,“因为机构的人多,自然就思考得很慢,也更有能力按规则行事。机构可以制定和有效使用检查表(引者按:像媒体的‘采前会‘编前会‘三审三校)……机构能够鼓励其成员形成一种在靠近雷区时互相留意和提醒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形成一部分是通过为其成员提供一些独特的词汇(引者按:像记者常说的‘真相‘谎言‘失实‘准确‘多信源‘交叉印证等)”[7]。人是有限理性,但人通过制度化的媒介组织来扩展有限理性。降低思维负担,公众不需要自己“忍”,当其直觉遇到麻烦时,他会寻找新闻。降低犯错概率,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新闻代公众质疑,揭穿假冒伪劣,报道事实真相,让社会避免或少犯错误。系统2的理性功能,通过新闻制度,帮人类度过无数惊涛骇浪、激流险滩。
当前的严峻问题是:系统2制度化的新闻,为何近10年日渐式微?一瞥近3年“年度词汇”:2016年《牛津辞典》选“后真相”,2017年《柯林斯英语词典》选“假新闻”,2018年Dictionary.com选“假消息”。虚假信息攻城略地,事实真相节节败退。关键内因是:近10年,全球媒体(本文用媒体,均指传统媒体)奉为圭臬、汇为大潮的数字化转型,陷入了新闻危机。
(二)新闻三重式微
词缀的“化”,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数字化,即转变成数字状态;数字化转型,即传统媒体转型为数字媒体、新媒体。本文论直觉媒体是“原生新媒体”,与之相对,作为转型目标的新媒体,均为传统媒体所办,是为“派生新媒体”。两者网上竞争,新闻三重式微。
第一,派生新媒体造血不足。新老媒体的最大区别即互动。派生新媒体,在数字化转型范式中,即转型的新媒体,是否主打互动?不主打,转不过去;主打,转过去又成直觉媒体;照样代表性启发、热认知联想、可得性、锚定、歪楼、阴谋论、普遍错觉……没看一些报道后面的评论吗?歪楼歪到十万八千里!新闻只能在“极有限”的范围或程度互动,否则,“女人花”和“红颜祸水”会互动到世界末日。可是“极有限”互动,一些网民就不来了,派生新媒体独立生存,造血不足了。但它是转型先锋或目标,占据着道德高地,你还得不惜血本培育。无论怎么培育,它一直是多投入少产出,有投入无产出,新媒体反拖累传统媒体。新闻——从作为活动看,媒体减版、裁员等;从作为制度看,机构亏损、倒闭等;新闻怎么不式微!
第二,原生新媒体爆炸式成长。仅造血不足,就否定转型为新媒体。就算你硬撐,终于数字化转型,你是新媒体,得同原生新媒体竞争。后者爆炸式成长,因为两个原因:一是直觉井喷。直觉是人性,农村老太太直觉最好了,丢了鸡,她让你往东南方找!这种“本能直觉”,以前被新闻制度边缘化,停留在街谈巷议、小报新闻。新媒体崛起,沉默大多数的本能直觉,有了多平台出口,一有热点,直觉就呈井喷之势。二是盈利模式。直觉井喷是有利可图的,尼古拉斯·卡尔说:“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有效机制,它能从大量免费劳动力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中获利。”[8]除极少数的例外,新媒体互动“趋于无限”。互动愈众,流量愈大,盈利愈多——管它真的假的。
第三,假压了真,假就是真。再看真与假的两军厮杀。MIT(麻省理工学院)分析Twitter面世以来被300万用户转发过的12.6万条新闻,研究发现:相比准确报道,假新闻和谣言在社交网络能触及更多人群,渗透更深,传播更快。“准确信息往往不能到达10层以上的转发,而假新闻可以到达19层,速度上也比获得10个转发的准确新闻快10倍。”为什么?研究提出两种假设:假新闻更传奇;假新闻能激发更多情绪。[9]我补充:传奇与“代表性”“可得性”“热认知”密切相关;情绪与“锚定值”“歪楼”“阴谋论”密切相关;即传奇和情绪均作用于系统1。前引丹尼尔·卡尼曼分析,系统1活跃而自主运行;系统2或忙或懒惰。懒惰,不愿多费一点力;忙,只对重要活动集中精力。普通网民一般有更重要的工作和学习,甚至打麻将都比网上转发重要——输的是真金白银!假新闻的传奇和情绪,诉诸活跃的系统1,加上系统2的懒惰——不假思索就转发。谣言铺天盖地,必然影响舆论,必然引起公众的真实反应和行动,将产生非常现实的后果——假压了真,假就是真。
反思传统媒体10年“数字化转型”,只看新闻,派生新媒体造血不足拖累传统媒体,新闻绝对式微;原生新媒体爆炸式成长直觉思维井喷,新闻相对式微;真假消息两军对垒,新闻昨日失一城、今日丢一地,日日加速式微……三重式微,“数字化转型”陷入三重新闻危机。
危机,不是陈词滥调的“有危必有机”,而是库恩所谓的“范式危机”。近10年,媒体的主导范式即“数字化转型”,转了10年,转出反常危机:新闻式微、虚假横行;信息化时代有让位于虚假信息横行的伪信息时代的危险。库恩论对危机有两种基本反映:一是在原有范式中继续解谜。好多论数字化转型之必要、之紧迫、之如何摆脱困境,大体如此。但理论的自我重复和实践的迄无成功,是解谜失败的表征,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正在“空转”中耗尽。二是把危机看作科学革命的先兆,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前提条件。[10]10年,够了;全球,媒体都累了;实践,证明其失败;散了吧、认了吧、算了吧、放了吧……亟须转换范式,另觅新路。否定“数字化转型”,实施“升级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转型为新媒体;升级化转型是转型为报刊广电的升级版,转型即对报刊广电升级。报纸当然会被取代,能取代报纸的,是一张更好的报纸!两种转型的区别,我已专文论述,此处不再赘述。[11]
四、三输还是三赢?
新闻式微,显性恶果,是报刊广电衰落。隐性恶果,是假消息、假新闻、后真相成时代顽疾。还有更深的恶果,新媒体日子也不好过,全球都有加强监管的呼声与行动。看起来好像传统媒体、社会、新媒体,成了三输。但新媒体就是直觉活跃的媒体,转型为新媒体,增加更多的直觉媒体。那只好搓着手,任凭三输?不!牵牢升级化转型的牛鼻子,转型为报刊广电的升级版,化三输为三赢——增大三赢的概率。
直觉有时是很灵的。丹尼尔·卡尼曼研究直觉有效的条件:“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两者培养“习得直觉”,不同于“本能直觉”。[12]且以两者培育公众的“新闻习得直觉”。
共享常识的世界。个人的日常生活受常识支配,常识代表“理所当然”“不言而喻”地看待和理解现实的方式。新闻的前提,是媒体和公众共享常识数据库,否则新闻无法理解。新闻的意义(知识、信念、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要争取公众认同;而每条获得认同的新闻,都是对常识数据库的刷新:唤醒、维护、商榷、修订。公众储备共享常识,掌握相同的通向“意义地图”的路径,有直觉有效的第一个条件:有规律、可预测的环境。
新闻式微与媒体衰落互为因果。报纸停刊,总有十字街头拍手:早死早好!就没调动系统2,想想社会承担的代价吧!
有150年历史的《落基山新闻》倒闭,纽约公共电台主持人采访该报记者,想了解公众会错过些什么?毕竟当地还有《丹佛邮报》出版。
主:就在报社倒闭的那一周,你在做什么内容的报道?
记:你是说,由于报社倒闭,读者错过的本该出现在周六(报社倒闭后的第二天)报纸上的内容是什么,对吗?我们准备好了一条政府机构被指控挪用公共资金的新闻,一条州政府监护下的孩子们遭受虐待的新闻,还有一名丹佛的公交车司机的事件,他帮助一位老妈妈和她的女儿过马路的时候被撞倒,而州巡警认为他不遵守交通规则还给了他一张罚单,我们的记者准备报道这位司机其实是遵守法律穿过马路的,他根本就不应该被罚。
主:你上面所说的这些新闻后来其他媒体报道了吗?比如,《丹佛邮报》。
记:没有,所有这些故事其他媒体都没有报道。
常识共享的世界,什么叫“虐待孩子”;什么是“挪用公共资金”;什么属于“遵守法律过马路”?要靠一篇篇报道“构建意义”,把个别的人和事通过报道转化成公共资源。当然,媒体也是有限理性,也许“虐待孩子”的报道有错漏,但还有其他媒体,这又涉及两个系统的区别:系统1靠联想运行,系统2受规则支配。其他媒体按规则采访、按规则叙事……就能“纠错”,让“虐待孩子”的常识得到刷新。媒体衰落,让最初或纠错的新闻——一并式微。作者算账:以上是4名记者在一天完成的报道。“全美国的地方媒体至少减少了20%的新闻报道量。然而,真正失去的是什么则很难准确确定。”[13]可以大体确定:新闻式微,对什么是“虐待”,什么是“挪用”……少了共享常识,少了共同感知的意义。习得直觉缺少培养,本能直觉尖叫——红了后真相,疯了假新闻和假消息。報纸死不死,是新闻业的家事;新闻死不死,是全社会的公共事务。
信赖媒体的品牌。媒体也良莠不齐,前面论新闻作为“活动”、作为“制度”,现在,作为“文本”的新闻,重要性凸显。新闻文本的基本特征:是公众可验证的叙事,公众是在“长期验证”中信赖那些报道事实说真话的媒体。这涉及直觉有效的另一个条件:长期训练与学习。随之引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媒体融合,谁跟谁融合?
新媒体是直觉活跃的媒体,新老媒体的内容生产无法融合。因此才有大量的融而不合、似融似合现象,以至于有媒体人对融合发展产生怀疑,甚至打退堂鼓。否!内容生产要同派生新媒体融合:同一传媒集团的新老媒体,以品牌为旗,融为一体!派生新媒体独立生存造血不足,为什么要独立呢?网上新闻式微,为什么要“仅仅”网上呢?你的网下媒体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全球品牌,内容为王,做亮金字招牌。报刊广电传播与网上信息有区别,盲人都看得见!派生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为一体,与原生新媒体不同。公众直觉遇麻烦,他寻找新闻;纷纷扰扰、公婆各说,他先听媒体的。媒体品牌愈多愈亮,愈给公众培育新闻习得直觉的机会。
前引MIT研究有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最初设想:分享假新闻最多者将大受欢迎;事实却相反:分享准确信息的用户拥有更多的关注者,并且发布更多的Twitter。这真让人高兴!但结论令人抓狂:真相起跑很快,但假新闻还是会赢。研究者沮丧地说:“目前,尚不清楚有哪些干预措施可以扭转这种倒向虚假的趋势。”这正是新闻危机深化的症候:反常变得冥顽不化,人们有显著的专业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在原有范式解不开它本应解开的谜的持续失败中产生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答案,它本身就是问题。为什么不转换范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传统媒体升级化转型。线下,高质量做强报刊广电传统大本营;线上,布局网络传播矩阵。这是微观的、内容生产的媒体融合。还有宏观的、商业联盟的媒体融合。新媒体是直觉媒体,也是商业媒体,但它不满足“仅仅”依赖直觉——经常盗传统媒体的版。要有解决办法:网上文档嵌入“自行销毁”代码,未经授权的网上搬运,代码启动,文档自毁为万道霞光……[14]有了自毁代码,高质量内容才能公平议价,新老媒体结成商业性的战略联盟。[15]新媒体愈多,我的“买家”愈多。少卖些给受众和广告商,多卖些给新媒体。金钱不能买来快乐,但可以买走不快乐!
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培育公众的新闻习得直觉。与“媒介素养”论着眼公众能力不同,这是坚持“制度比人强”,发挥制度化的新闻力量改变人的行为。一是在平时。时时刻刻刷新共享常识的世界,有公众信赖的媒体品牌,公众的新闻习得直觉愈有效,愈挤压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二是在舆情汹涌时。哪怕陷入群体性错觉,仍有一批人尤其是舆论领袖,“大事看大报”“大事看大台”;新闻在关键时刻唤醒公众理性,助推社会回归正轨。
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三个人:新媒体以“专业直觉”平台守望环境。既然是媒体,新老有共同功能。以上论“新闻”习得直觉,而各行各业的网民还有“专业化”的习得直觉,传统媒体缺少互动,吸纳专业直觉先天不足,UGC正好借“各种”新媒体平台发声。必须强调,系统2并非完美无缺,它是“有限”理性。人类以两种方式扩展有限:一是眼睛向外,通过制度、机构、技术等节省心智成本,扩大理性范围。二是眼睛向内,通过发掘情感、习得直觉等潜在资源解放心智束缚,深化理性层次。
还记得“周老虎”吗?打虎先锋,是中科院植物学家傅德志:“用我的头担保,虎照是假的,当地绝没有超过10厘米的叶子。”这是“专家型”习得直觉,是“有规律的环境、學习到的技能”长期浸润的结果。只是,它往往与本能直觉相混,傅德志与周正龙互赌脑袋,如果放任系统1,大概只好“互砍脑袋”,还好我们有系统2的制度化,媒体介入调查,采访镇坪县、采访国家林业局、采访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内的六方专家对照片的鉴定。“周老虎”事件,网民专业直觉质疑→传统媒体调查→真相水落石出→社会回归正轨,是传统媒体、社会、新媒体较为理想的三赢。
三输还是三赢,生存还是毁灭?就是这个问题。
注释:
①“参众”是范东升先生对“participants”的译文,比多用的、容易与营销学相混的“用户”,更是新闻传播专业术语。见范东升.拯救报纸[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155.
②“替身说”史实,主要参考周裕群.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6.
参考文献:
[1]马克·佩恩,梅勒迪斯·法恩曼.小趋势2:复杂世界中的微变量[M].曲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Ⅶ、Ⅷ、ⅩⅩⅥ.
[2]丹妮,编译.词典网站Dictionary.com年度词汇:misinformation[OL].[2018-11-28].“中国日报英语点津”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364557502688683&wfr=spider&for=pc.
[3]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胡晓姣,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88、394、397.
[4]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8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9(1).
[5]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7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8(1).
[6]卡斯·桑斯坦.阴谋论和其他危险的想法[M].陈丽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0-11.
[7]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胡晓姣,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16.5、8、65、385-386.
[8]尼古拉斯·卡尔.数字乌托邦:一部数字时代的尖锐反思史[M].姜忠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37-38.
[9]MIT做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假新闻研究,发现:真相总是跑不过谣言[EB/OL].[2018-03-20].“全媒派”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58434609&ver=1620&signature=3ssJtRqjPZ6iaEiPdtJ7X8LOY7lpRNSt5NBzdsWT-d8TCV9ww8ELHW6JfRACicNSve4r
O75G5AcmjBSV8PmYeyVGAQWiLHnfRXj-MR3VWiSU3rQDvkh-ydqq
Yh5Qp-*P&new=1.
[10]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6、68.
[11]张立伟.升级化转型办好报纸:反思十年数字化转型[J].当代传播,2019(2).
[12]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胡晓姣,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16.
[13]肯·多科特.传媒经济学:信息传播的12种总趋势[M].何训,徐继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7.
[14]张立伟.+互联网新铸五柄竞争利器(下)[J].中国记者,2017(2).
[15]张立伟.战略联盟:盈利模式清晰的媒体融合[J].当代传播,2016(4).
(作者为四川省社科院新闻所二级研究员)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