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探究,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9-11-26叶月凤

文理导航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主动探究教学方式学习兴趣

叶月凤

【摘 要】主动探究学习,与传统教学有天壤之别。我们认为,培养主动探究能力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解除学生思想、思维上的“束缚”,使学生真正能在学习中做到主动探求、思考、发现。

【关键词】主动探究;学习兴趣;教学方式;学习创新

众所周知,学生知识的获得仅靠掌握教师传授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情形之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作用重大,它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更直接关乎着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性。

主动探究学习,与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填鸭式等被动学习有天壤之别。我们认为,培养主动探究能力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解除学生思想、思维上的“束缚”,使学生真正能在学习中做到主动探求、思考、发现。因此,平常的语文教学,应在导入、新授、拓展等环节精心设计,力求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快乐中学会主动探究,让课堂“活”起来。

一、学习兴趣是基础——在导入环节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深厚的兴趣。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或表现为有话想说,或表现为阅读期待,或表现为对新事物的好奇。这个时候,教师的因势利导就显得犹为重要。如《三打白骨精》(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大家对《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并不陌生,說说你的了解。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激起学生说的欲望。相信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阅读原著、听故事等方式,必定有话可说。

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后我再问:故事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有话说的基础上做到说话有依有据,较第一个问题难度有所提升。待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同桌合作交流、互相补充后,学生也发现了许多问题,那就是表述都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语言表达层面,他们力求要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自发地唤醒内心自主探究的意识。

有了这个意识后,我抛出第三个问题:《西游记》中还有哪些故事带“三”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问题的回答既需要知识的储备,又需要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既需要个人的发现,又需要团队的合作。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活泼的氛围里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质,暗示学生必须多读书,读整本书,用愉悦的状态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发现、自主探究。

可见,在对文本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课堂导入环节,精心设计针对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保持兴趣盎然的态势,润物无声般地学会主动探究。

二、教学方式是关键——在新授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学生的“学”,离不开老师的“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是我们每个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但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教师的“教”是“导”,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障碍的疏导,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先导。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授环节,我们立足于正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内涵,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迈前一步。

(一)在探究中强调问题意识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等实践中学会探究,学会寻求新知,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被我们忽视。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中尽量避免问题过多、过少、过易、过难等极端现象,对问题设计要全盘考虑、精益求精。

如上文提到的《三打白骨精》一课,在导入环节我问:故事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而在新授环节依然可以设计这个问题。但设计的目的截然不同,导入环节主要基于学生对基本信息的疏理,而新授环节则是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问题设计的意图有了质的飞跃。因此,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从“问题”入手,教师精心的问题设计,可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而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又会不知不觉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包括对新知识的渴求,得到别人的赞赏等,这些需求反过来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意识。可见,适当、适时、适合的问题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在探究中把握思维意识

思维是学生在学习中对广义上的文本所呈现出的信息进行分类、分解、加工、处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通常认为思维是一种高阶层的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学习过程。

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为例,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体味”“如何推敲”“体味、推敲到什么程度”等都是有差异性的,给课堂教学预留了思维意识培养的广泛空间。

如《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文中的一个句子: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抓住“浮”进行教学。我们不妨看以下几个片段教学的设计:

设计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个句子,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也可以和同桌的同学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最后教师在总结中特别强调了“浮”一词的含义。

设计二:

执教教师要求学生先把这个句子认真地读几遍,然后想一想“浮”能不能换成“涌”“冒”,为什么?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

设计三:

执教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这句话。读后问: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形形色色,但主要还是围绕着“浮”一词不能用其他词替代而展开,这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个时候学生的发现明显不再停留在词义的层面,他们读出:“浮”是人们摆脱“漫长而枯燥”的冬季在心里自然表现出来酣畅淋漓的快意,是发出内心深处的愉悦,也是对下文的铺垫,意味着春天来了又可以看到刘老师放风筝了。有了这些体会,教师再一次要求学生带着理解读这个句子。

我们不难发现,三种设计都或多或少涉及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但着力点不同,层次感也不同。设计一、设计二侧重对重点词反复斟酌,用心体味,在词语的理解上用心、用力,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始终摆脱不了教师的无形影响,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主动探究学习。而设计三并不是一味停留在词语推敲的层面。首先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词语的温度、词语的感染力,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搭桥铺路;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感受词语的妙用,提升鉴赏能力;最后则是内化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的教学一直呵护着学生的思维主线,或牵引、或放手、或点拨,教师牢牢抓住这根线,步步为营,帮助学生厘清词语背后的信息,还原完整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我要学、我想学”,而不是贴着主动学习标签的“假学习”。

三、学习创新是核心——在拓展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环节,在时间、空间上,在方式、方法上给学生铺设了灵活多变的主动学习途径,如果运用得当,将大有裨益。

如《孔子游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的最后总结环节,可以这般引导: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所了解的孔子以及七十二贤弟子;其次,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在自主互动中进一步交流、辨析、升华。这种设计方式与单一的“说《论语》”“读《论语》”最大的不同在于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有话可说,把束缚学生思维的瓶颈不自觉间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同有了源头活水,瞬间“活”起来。

总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但重在灵活运用、合理运用、科学运用,不能一味追求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失去课文的“本真”,让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变味”。

(本文系2018年度宁德市研究立项课题《构建快乐阅读体系提升幸福感的实践与研究》编号:NJYKT2018-07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主动探究教学方式学习兴趣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