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2019-11-26陈占平
陈占平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因此,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借助数学逻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是每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工作者都在探索和追寻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让学生讲题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捷径。讲题就是让学生把对这道题的理解,解题思路用语言叙述出来。讲的过程既含有理解的过程,又有分析的过程,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既是一种培养,又是一种发展以致提高。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从低年入手,思维的培养
如果你是低年级的老师,就应从一年级抓起,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引和导是前提。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养成好动脑思维的习惯,便为今后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得心应手时,老师一点学生就心领神会,即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如:计算题7+5,素质好的学生可能开口就说出得12,怎样的思维过程,学生就可能说不明白,所以老师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引和导,“我是这样想的;5是由3和2组成的,为什么把5看做是3和2组成的?因为7+3凑成10,10加上2就得12。”从小对学生养成认真动脑的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用题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更为重要,这关键看学生的思维过程。如“红花有5朵,黄花有6朵,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如果单纯只讲求“一共”多少用加法,“还剩”多少用减法,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那么如何培养思维过程呢?应该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红花有5朵,黄花有6朵,问题是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我是这样想的,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也就是求红花和黄花合起来有多少朵,用加法计算。算5加6得11,名数是‘朵,答。”这样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同时,在讲完一道应用题后,如上题,可把问题随时变动,如“這两种花有多少朵?”“红花和黄花有多少朵?”就可开动学生脑筋,克服见到“一共”就用加法的习惯。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开发学生的思维。
二、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注意思维的形成、发展、运用过程。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认真追寻的,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各有千秋。我是随着教材因势利导,使学生思维逐步升华。如“苹果树有70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5倍,梨树有多少棵?”学生自然地讲解,“因为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5倍,5倍就是求5个70是多少?求5个70是多少就得用70乘以5得350,名数是棵,答。”这道题就可以升华为,“梨树有350棵,是苹果树的3倍,苹果树有多少棵?”学生素质好的就可讲解成,“已知苹果树棵数的5倍是梨树的350棵,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算350除以5得70,名数是棵,答。”这样顺理成章,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使思维得到升华,学生把思维过程,法则连成一线,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力,也把思维过程展示给了老师和同学,使同学们得到启发,为今后学习更高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思维的运用
良好的思维过程的形成就为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在讲解应用题时,老师一点学生就通,如第九册54页例:“学校食堂运来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这道题学生可用综合法直接分析。“我是这样想的,根据食堂运来一吨煤,计划烧40天,这两个已知条件,就可以求出计划每天烧煤多少千克,1吨等于1000千克,把1000千克煤平均分成40份,就得计划每天烧煤多少千克,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算1000÷40=25千克,又因为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煤第二步我就要求出实际每天烧煤多少千克?每天节省5千克煤,也就是比计划每天烧煤的25千克少5千克的数,就是实际每天烧煤多少千克,算25-5=20千克,第三步我就要求出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也就是看总共的1000千克煤里面有多少个20,有几个就可以烧多少天。(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是多少用除法)算1000÷20=50(天),答。”问题还可变成“可以多烧多少天?”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教学分析能力就会扎扎实实,逐步提高,因为良好的思维的定性是加速技能形成的源泉。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使学生有独自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就能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捷径,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然快乐。学生有了这一技能就为今后的自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学习就有了劲头、奔头。教学生学习,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学生数学学习差,关键是小学时数学的思维品质没有培养好,当你把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成以后,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习的金钥匙。教学上,你就会得心应手。总之,教无定法,然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却是惟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