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鳜春季、夏季和秋季按季节人工繁育模式的研究

2019-11-26叶金明吴建开杨显祥王德忠董同瑚

水生生物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催产亲鱼网箱

叶金明 吴建开 杨显祥 颜 慧 王德忠 董同瑚

(1. 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 扬州 225101; 2. 射阳康余水产技术有限公司, 射阳 224300;3. 扬州市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 高邮 225634)

鳜(Siniperca chuatsi)是鲈形目、鮨科、鳜属已知的9个种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种类, 也是我国特产的一种淡水名贵凶猛性鱼类[1—3], 2016年的养殖产量达30.49×107kg[4]。因其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无肌间刺, 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国人对水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质的追求, 反季节鳜鱼的需求在快速、稳健地增长, 造成每年6—8月的鳜鱼“以稀为贵”, 价格暴涨, 呈现出“小品种、高品质, 大市场和高效益”的发展趋势[5—7]。由于鳜受繁殖期和饵料鱼季节性供应的影响, 常规人工繁育模式很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养殖需要, 也难以契合均衡上市的要求。因此, 要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苗种生产及饵料鱼供应模式。

由于鳜在自然水域一年出现两个成熟系数的峰值, 因此, 鳜被定为多次产卵类型鱼类[8,9], 年生殖周期内能进行多次人工繁殖也验证了这一生物学特性[10,11]。根据这一特性, 作者利用温度调控建立了一年三次的人工繁殖方式, 成功地解决了鳜反季节人工繁殖的问题, 并配套开发了土著鱼类赤眼鳟为鳜苗种培育的饵料鱼[11—13]。为进一步拓展这些技术, 本文将通过不同季节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建立鳜全养殖周期苗种生产的均衡供应模式, 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养殖生产, 为转变鳜发展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将鳜亲鱼分二批培育, 每批亲鱼各进行4次人工繁殖, 两批亲鱼之间在不同季节按月交错人工催产, 以实现3—10月每月一次人工繁育。亲鱼催产的季节、次序、时间、温度和培育条件如表 1所示, 试验过程均设3个重复。鳜亲鱼由扬州市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提供, 雌鱼从家养群体中择优挑选, 雄鱼来源于鄱阳湖, 雌雄规格基本一致, 约1200 g/尾, 试验过程在该公司的高邮市横泾基地完成。

表1 鳜亲鱼催产季节、次序、时间、温度和培育条件Tab. 1 Induced season, sequence, time, temperature and cultivated condition of broodstock in Mandarin fish

1.2 亲鱼培育

亲鱼放养亲鱼1月初放入悬挂在池塘中的网箱, 雌、雄亲鱼分开, 每口箱放养雌鱼或雄鱼30尾。每批雌、雄亲鱼各设三重复, 每个重复放养一口网箱, 网箱规格为5 m×5 m×2.5 m, 采用微孔增氧。其中, 第一批亲鱼一繁因早繁需要, 放养在温室中悬挂的网箱。

产前培育亲鱼入箱后定期投放饵料鱼, 饱食饲喂, 饵料鱼为自产鲫或赤眼鳟。日巡箱二次,观察亲鱼活动、吃食情况、水质状况及饵料鱼数量。定期清洗网箱和检查性腺发育进展, 按常规方法防治病害, 防止浮头。

产后培育产后的亲鱼用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 每千克鱼注射20 mg的烟酸恩诺沙星, 放回原网箱中继续培育, 培育过程与产前培育相同。水温超过30℃时, 网箱覆盖水葫芦遮阴降温。

成熟系数测定试验另设一口2亩池塘, 放养同规格亲鱼300尾, 同步在池塘设置3口网箱, 每口网箱放养雌亲鱼50尾, 按照图 1时间定期取池塘和网箱中雌鱼各5尾, 测定成熟系数, 观察鳜鱼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其中, 网箱亲鱼按第二批亲鱼试验设计作同步人工催情, 池塘亲鱼不作处理。

1.3 人工繁殖

亲鱼挑选雌鱼卵巢轮廓明显, 倒立有流动感, 手摸腹部柔软而富弹性; 成熟度难以判断时, 挖卵检查在透明液中的核偏位率超过80%。雄鱼轻压腹部, 精液能自流, 遇水即散。每重复随机挑选10组进行催产, 雌雄比例为1:1.3。

人工催产采用人工催情、自然产卵的方式。水温低于22℃时, 二次注射, 第一针雌鱼注射1—1.5 μg/kg的LHRH-A2, 间隔8—10h注射第二针,剂量为5 μg/kg的LHRH-A2+5 mg/kg的DOM; 雄鱼剂量减半。水温高于22℃时, 一次注射, 雌鱼注射4—5 μg/kg的LHRH-A2+4—5 mg/kg的DOM, 雄鱼剂量为雌鱼的1/3。激素注射后按比例配对, 在ф4.5 m×1.3 m的圆形环道中自然产卵。水温超过28℃时,掺入地下井水调节温度在26—28℃, 产卵时间控制在夜晚。在产卵结束后, 收集受精卵称重计数, 转入另一环道孵化。

孵化管理每个重复放养一个水容量8 m3的环道, 放养受精卵7.5×105粒。水源为三洋河水,pH 7.3—7.8, 溶解氧>8.5 mg/L。受精卵孵化流速10圈/min, 鱼苗脱膜流速调节为6圈/min, 每日下午清洁一次过滤纱窗。

1.4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分成3个阶段: (1) 孵化的鳜鱼苗在环道中开口培育3d; (2) 开口苗在水泥方池培育到规格1.3—1.5 cm; (3) 1.3—1.5 cm的鱼苗在水泥方池中培育至4.0—6.0 cm的鱼种。

开口培育鱼苗脱膜48h后收集计数, 每个重复放养一个环道, 每个环道放养4.0×105尾, 进行开口培育。当80%的鱼苗从环道底部游向中上层、有少量鱼苗相互残杀时, 投喂脱膜15—30h的赤眼鳟水花, 间隔4h投喂一次, 直至鱼苗吃饱。开口后继续在环道培育2d, 日投喂2次, 每次以鱼苗吃饱、剩余少量的饵料鱼为宜。每日下午清洁一次过滤纱窗。

鱼苗培育环道开口培育结束, 收集鱼苗计数, 将鱼苗转移至规格11 m×11 m×1 m的水泥方池中培育, 放养密度为2500尾/m2, 每个重复放养一口水泥池。采用微流水、微孔增氧, 日交换水3—4次。鱼苗全长<1.0 cm时, 水位保持在30—40 cm, 全长1.0—1.5 cm, 水位保持在40—50 cm。日投喂二次,饵料鱼为赤眼鳟水花, 以鱼苗吃饱、剩余少量的饵料鱼为宜。每日下午清污一次, 镜检寄生虫。如感染车轮虫或斜管虫, 将水位降至20 cm, 全池泼洒0.3—1.0 mL/m3的优马林或30—80 mL/m3的福尔马林。

鱼种培育鱼苗培育至全长1.3—1.5 cm时计数、分池, 仍在规格11 m×11 m×1 m的水泥方池中进行鱼种培育, 放养密度为1000尾/m2, 每个重复放养一口水泥池。培育期间, 水位保持在60—80 cm,微流水、微孔增氧, 日交换水3—4次。饱食投喂,饵料鱼为赤眼鳟, 投喂规格为鳜全长的1/2—2/3, 间隔2d—3d补充一次饵料鱼。每日清污一次, 寄生虫防治与鱼苗相同。

1.5 饵料鱼配套

鳜鱼苗脱膜12h后, 人工催产赤眼鳟, 剂量为5 μg/kg的LHRH-A3+5 mg/kg的DOM, 雄鱼剂量减半, 每2天催产一批, 孵化方式与鳜相同, 放卵密度为1.0×105粒/m3, 孵化的鱼苗直接投喂鳜鱼苗。另在鳜鱼苗开口后人工催产两批赤眼鳟, 两批的间隔时间为7d, 孵化的鱼苗放养在池塘中培育, 放养密度为7.5×106尾/ha, 培育方法与常规鱼类相同, 培育的鱼苗作为鳜鱼种的饵料鱼。

1.6 结果统计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Excel 2010表处理, 用平均值±标准误(Mean±SE)表示; 统计分析采用Statistica 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多重比较(Fisher-LSD), 差异性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卵巢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

如图 1所示, 鳜在池塘中全年的成熟系数在(0.57±0.09)%—(14.74±0.43)%变动, 以8—12月份最低, 成熟系数不超过1.5%; 在5月下旬和7月上旬出现2个明显的成熟系数峰值, 其中以5月下旬的成熟系数峰值最高, 达(14.74±0.43)%, 显著高于7月上旬的(10.68±0.24)% (P<0.05)。而在网箱中, 全年的成熟系数在(0.65±0.03)%—(13.94±1.03)%变动, 变幅与池塘中差异不大; 但从4月20日第一次人工催产到10月5日第4次人工催产, 则出现4个明显的成熟系数峰值, 其中第一次(12.03±0.02)%和第二次(13.94±1.03)%的峰值显著高于第三次(8.54±0.30)%和第四次(6.71±0.12)%的峰值(P<0.05)。在低温季节的1—2月和11—12月份, 池塘和网箱的成熟系数变幅均很小。

图1 网箱和池塘中鳜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Fig. 1 The anniversary changes of gonadasomatic index (GSI) of mandarin fish ovarices in cage and pond

表2 两个批次鳜在不同季节的人工繁殖结果Tab. 2 The results of artificial propagation with two batches mandarin fish in different seasons

2.2 两批亲鱼在不同季节的人工繁殖结果

如表 2所示, 随着人工繁殖次数增加, 两批雌亲鱼因培育时间延长, 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总产卵量除一繁外, 随着人工繁殖批次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 一繁的产卵量显著低于二繁和三繁, 却显著高于四繁(P<0.05); 相对产卵量的大小排序为二繁>一繁>三繁>四繁, 各次之间差异显著(P<0.05)。受精率均以一繁最低, 显著低于其他三次(P<0.05),其中第一批亲鱼的二繁显著高于四繁(P<0.05), 与三繁差异不显著(P>0.05); 第二批亲鱼从二繁以后依次显著降低(P<0.05)。孵化率均以一繁最低, 显著低于其他三次(P<0.05), 其中第一批亲鱼的其余三次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第二批亲鱼的二繁和三繁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但显著高于四繁(P<0.05)。第一批亲鱼的总出苗量大小排序为二繁>三繁>四繁>一繁, 之间差异显著(P<0.05), 第二批亲鱼的总出苗量大小排序为二繁>三繁>一繁>四繁, 其中二繁显著高于三繁, 三繁显著高于一繁和四繁(P<0.05), 一繁和四繁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出苗量的大小排序为二繁>三繁>一繁>四繁, 其中第一批亲鱼的二繁显著高三繁和一繁, 三繁和一繁之间差异不显著, 却显著高于四繁,第二批亲鱼的各批次之间差异显著(P<0.05)。

2.3 人工繁殖次数对产后亲鱼成活率影响

如图 2所示, 亲鱼成活率随人工繁殖次数的增加而下降, 其中以一繁的成活率最高, 达93.33%, 显著高于三繁和四繁(P<0.05), 但与二繁无显著差异(P>0.05)。两批亲鱼成活率除三繁之间有显著差异外(P<0.05), 其余各次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2.4 两个批次亲鱼在不同季节4次人工繁殖的苗种培育结果

开口培育如表 3所示, 在相同放养密度下,两批亲鱼的4次人工繁殖除一繁鱼苗开口率在85%—87%外, 其余三次均高于94%, 与一繁有差异显著(P<0.05)。而开口鱼苗收获数量和成活率, 第一批亲鱼的三繁和四繁显著高于二繁, 二繁则显著高于一繁(P<0.05), 第二批次亲鱼的一繁均显著低于其余三次(P<0.05)。

图2 人工繁殖次数对产后亲鱼成活率的影响Fig. 2 Effect of artificial propagation frequency on survival rate of broodstock

表3 两个批次鳜在不同季节的鱼苗开口培育结果Tab. 3 The fry opening culture results of artificial propagation with two batches Mandarin fish in different seasons

表4 两个批次鳜在不同季节人工繁殖的鱼苗培育结果Tab. 4 The fry culture results of artificial propagation with two batches Mandarin fish in different seasons

鱼苗培育如表 4所示, 在放养密度2500尾/m2下, 第一批亲鱼的三繁和四繁鱼苗培育收获数量和成活率显著高于二繁, 二繁则显著高于一繁(P<0.05);第二批亲鱼的一繁鱼苗培育收获数量和成活率均显著低于其余三次(P<0.05)。

鱼种培育如表 5所示, 在放养密度1000尾/m2下, 第一批亲鱼的三繁和四繁鱼种培育收获数量和成活率显著高于二繁, 二繁则显著高于一繁(P<0.05);第二批亲鱼的一繁鱼种培育收获数量和成活率均显著低于其余三次(P<0.05), 其中三繁显著高于四繁(P<0.05)。

3 讨论

3.1 卵巢成熟系数变化与产卵类型

本研究表明, 鳜卵巢在池塘中的年生殖周期内出现两个成熟系数峰值, 第一次出现在5月中下旬,第二次出现在7月上旬, 说明了鳜在池塘中也为多次产卵类型鱼类, 年生殖周期中可产卵2次, 这与保安湖鳜在自然条件下的卵巢成熟系数变化和产卵类型一致[9,10]。卵母细胞由Ⅲ时相向Ⅳ时相过渡的同步性是判断鱼类产卵类型的依据[14], 保安湖鳜卵巢的组织学观察表明, 卵母细胞由Ⅲ时相过渡到Ⅳ时相是非同步的[9,10], 也验证了鳜为多次产卵类型鱼类。

硬骨鱼类的性腺发育成熟、排卵和产卵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14—16], 温度对绝大多数鱼类的生殖周期影响至关重要, 鲤科鱼类的卵巢发育和排卵受光周期和温度的调节[17,18]。在本研究中, 网箱同批亲鱼在年生殖周期中通过4次人工催产, 出现4个成熟系数峰值, 但成熟系数峰值随着催产次数增加而下降, 其中第三和第四个成熟系数峰值显著低于前两个峰值(P<0.05)。这说明鳜在适宜环境因子的刺激下, 年生殖周期的产卵次数具有很强的可塑性,2次成熟的间隔时间为30—50d。

3.2 人工繁殖次数对产卵、受精、孵化和出苗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 各次人工繁殖的产卵量与成熟系数峰值呈正相关, 产卵量和出苗量也随着人工繁殖次数增加而下降, 这与作者进行鳜一年三次人工繁殖的结果是一致的[12]。本研究结果表明, 人工繁殖次数会对产卵量产生影响, 各次的总产卵量以二繁最高, 四繁最低, 这可能与性腺发育的内分泌调节机制及卵巢营养物质积累有关, 但相对产卵量并不随总产卵量出现相应变化, 主要受人繁次数和雌鱼质量的影响。人工繁殖次数对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产卵和孵化时的温度不同造成的,同样也受卵子质量的影响[15], 一繁时的水温较低,受精率和孵化率也较低, 一繁后的水温均超过22℃,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高, 试验还观察到三繁和四繁的卵子个体明显比一繁和二繁小, 质量也较差。各次之间的总出苗量和相对出苗的差异, 主要受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其中两个批次的一繁和四繁的总出苗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 主要是受一繁时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低的影响。因此, 通过环境因子调节, 诱导性腺多次发育成熟, 实现多次人工繁殖是可行的。

3.3 人工繁殖次数对亲鱼产后成活率的影响

亲鱼是人工繁殖的物质基础, 其产后的成活率至关重要。本研究表明, 随着人工繁殖次数的增加, 两批亲鱼的产后成活率均出现了下降趋势, 特别是三繁和四繁均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 其中以8月份高温季节的第二批亲鱼三繁死亡率最高, 达(53.33±5.77)%。试验观察, 亲鱼产后死亡并非是受伤引起, 表明增加人工繁殖次数会对亲鱼造成严重的损害, 导致成活率下降, 其中温度也是影响成活率的因素之一。因此,从亲鱼成活率角度考虑, 人工繁殖的次数不宜超过2次, 如何控制亲鱼产后死亡仍需进一步研究。

3.4 人工繁殖次数对鱼苗、鱼种培育成活率的影响

适口充足的料鱼供应是鳜鱼苗、鱼种培育的关键, 在鳜仔鱼脱膜平游后, 开始追食适口活鱼苗[19—20]。在本研究中, 尽管各次的鱼苗、鱼种培育成活率有差异, 但与人工繁殖的次数关联不大, 而是主要受水温的影响, 特别是一繁时的水温较后三次显著低, 鱼苗、鱼种的培育成活率也显著低。

表5 两个批次鳜在不同季节人工繁殖的鱼种培育结果Tab. 5 The fingerling culture results of artificial propagation with two batches Mandarin fish in different seasons

3.5 按季节分梯次人工繁育模式的建立

由于鳜受繁殖季节和饵料鱼季节性供应影响,现有的苗种生产技术体系很难契合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鳜的养殖需要, 也限制了鳜的均衡上市。作者虽然通过鳜的二繁和三繁, 解决了鳜反季节的苗种生产[6], 但仍无法满足全周期苗种的均衡供应。特别是秋冬交替季节相比南方地区, 江苏地区昼夜温度变化较为明显, 温差超过5℃时鳜摄食严重受影响, 体重出现下降变化, 明显影响鳜进食和性腺发育。本研究根据鳜分批产卵的特性, 通过温度调节和两批亲鱼在不同季节各进行4次交替人工繁殖,实现了从3—10月按月的春季早繁到秋季晚繁。从苗种培育结果看, 除春季低温时的一繁鱼苗开口率和鱼苗、鱼种培育成活率较低外, 其余三次均较高,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因此, 通过按季节分梯次人工繁育模式解决鳜苗种生产的均衡供应是可行的, 提高了亲鱼人工繁殖的效率。

4 结论

为满足鳜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养殖需要, 实现鳜养殖均衡上市, 本研究根据鳜分批产卵的特性,利用两批亲鱼在不同季节各进行4次交替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这种按季节分梯次人工繁育模式解决鳜苗种生产的均衡供应是可行的。这为转变鳜的养殖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其他鱼类苗种的均衡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致谢:

感谢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试验过程得到扬州市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催产亲鱼网箱
高密度聚乙烯(HDPE)近海养殖网箱框架抗弯刚度分析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促进家鱼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的关键技术
黄颡鱼亲鱼培育的技术要点
一道样本的数字特征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交汇问题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鱼类催产激素对齐口裂腹鱼繁殖的影响
北方网箱水域的鱼情分析
注水在四大家鱼亲鱼中繁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