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社团建设探索

2019-11-26

关键词:教研室社团高职

林 琼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分支,除具备普通学生社团的功能外,更因其特有的专业背景,而兼具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灵活性等特性[1],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2],将专业学习延伸至第二课堂,通过专业活动和深入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与其它专业社团相比,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社团又因其学生课业任务繁重,临床实习时间较长等特点而具有其特殊性。

全面掌握高职医学院校专业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是促进专业型社团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根本保证。本文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为例,以药学相关专业社团为落脚点,通过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对比改制前后专业社团建设情况,以期寻求适合学院学生专业社团发展与管理的模式。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相关专业社团成员,调查数据来自课题组在2016年3月改制前和2016年10月改制后半年对专业社团成员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以及2017年和2018年两届学院创新创业大赛结果。两次问卷调查的人员结构一致,第一次问卷发出102份,收回98份,有效率96.08%;第二次问卷发出99份,收回97份,有效率97.98%。

二、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共五个等级计分。其中不认同/不满意=1,不太认同/不太满意=2,一般=3,比较认同/比较满意=4,完全认同/非常满意=5,问卷中含专业认同、社团归属、职业规划、独立能力及创新能力五个维度,由30个条目组成,总分越低,说明专业社团对学生成长帮助越小。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当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

表1显示经过改制后半年的运行,社团成员在专业认同感、社团归属、创新态度上优于改制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经过改制后的专业社团,能够促进第二课堂的延伸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表1 改制前和改制后半年得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社团成员与非社团成员获奖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说明改制后的专业社团,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表2 学院2017、2018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比较

四、调查分析

1.改制前专业社团存在的问题

(1)指导力量薄弱,重视不够

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可现实情况是,改制前专业社团无明确的专业指导教师,而专业教师在年龄结构及参与热情等方面参差不齐成为影响专业社团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此外,系部对专业社团建设不够重视,仅将其作为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一项常规工作,放任其自然发展,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及激励机制,从而影响专业社团提升建设质量及内涵。

(2)学生自主性差,目标不明

作为自发成立的群体组织,专业社团的建设主体即为学生。学生加入专业社团的目的大都是希望通过专业活动来丰富课余生活,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至实践活动中,以此来检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社团改制前存在社员积极主动性不高,自主性较差,依赖心理较为严重等问题,他们大多等着老师指派活动及工作任务[3],且未能真正明晰社团建设实质。

(3)活动内容随性,形式单一

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质量专业社团活动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根本保证。然而改制前,专业社团活动大多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活动内容随性,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缺少与教学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强。在缺乏创新意识的引领下,高质量、高层次的专业活动自然如同凤毛麟角。

2.改制的对策和举措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这一重要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能力与就业、创业竞争水平,是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关键[4]。针对改制前专业社团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走访、吸收借鉴,对专业社团机制进行修订落实。

(1)多导师制,加大指导力度

专业教师的用心指导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为解决专业社团缺乏专业指导这一难题,系部采用“多导师制”,即团学教师主要负责活动策划与执行,专业活动的指导挂靠在相应的教研室,教研室根据活动需求安排一名或多名相关专业教师分场次进行指导,并纳入教研室活动任务。实训室主任指定实训教师全力配合前期训练及活动开展,做好实训保障工作。

将专业社团活动与教研室、实训室相挂钩,由团学相关人员做好前期准备及后勤保障等工作,促使专业教师全身心投入至专业指导中,改变原本专业教师在专业社团只挂名不指导或不用心指导的局面。

(2)纳入选修,完善激励机制

将专业社团活动纳入选修课管理模式,即每个教研室每学年至少申请一项专业社团活动作为选修课,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1个素质拓展学分,且该学分只能通过选修专业社团活动取得。每学年评选出最佳专业社团活动,荣获最佳社团活动的学生可获得额外的素质拓展学分,而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则可获得额外的课时奖励,并以此作为评选先进教研室的重要依据。

通过硬性要求和激励机制,提高教研室、实训室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研室成员间的专业探讨,吸引专业教师长期关注社团活动,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情况,为筛选优秀学生参加省市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做好前期准备。

(3)找准定位,激发内生动力

富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是专业社团永葆活力的关键要素。作为第二课堂的延伸,学院专业社团强调的是医药学相关知识的拓展及补充,而如何丰富社团活动,提高活动质量显得尤为关键。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药学相关专业社团活动采用双向征集法,即于学期末向社团内外学生征集下学期专业社团活动方案,汇总筛选后根据其专业属性联系相关教研室,确定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同时也向专任教师征集活动,并征询学生的参与意愿。专业活动方案一经采纳,建议者即可获得素质拓展学分/课酬的奖励。此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教师主动参与热情的同时,也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社团内生动力。

通过征集并开展诸如药膳制作大赛、手工皂制作大赛等集专业竞赛和技能实践于一体的专业精品活动,调动专业社团的积极性,激发社团成员主动参与社团管理及运作,提升专业社团活动的内涵与深度[5],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通过举办具有科普专业知识的亲子活动及社会服务活动,普及并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拓展专业社团的发展路径,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校的社会认可度。

五、结语

医学专业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医学院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延伸。提高其建设质量,需要学院管理层、相关主管部门、专业教师及社团成员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管理运行体制,完善活动评价及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专业社团稳步发展。运行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如把专业社团纳为选修课、素质拓展学分计算等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下一步将与其他专业社团合作,优势互补,进一步探索激发师生内生动力的方法与制度,为完善高职医学院校专业社团管理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教研室社团高职
海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缤纷社团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