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从社区工作实习到就业断裂的调研分析

2019-11-26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习生社区职业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发挥职业教育植根社区、服务社区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将职业教育与社区发展联系起来的指导性意见,职业教育的发展立足于专业建设,部分专业可以首先对接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例如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而实际上,国内社区工作更多倾向于政府的行政性综合事务,离不开语言文字应用及办文办会办事的内容,因而社区工作方向也可以包含其他相关专业,例如汉语和文秘专业。因此,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简称幼专)从2014年起,每年安排百名左右的学生到南宁市L街道社区实践,目的是希望能有部分学生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公共事业的机会,往社区工作及基层管理行业发展,期待将职业角色与教育结果统一起来。当然,作为并不是与社区行业直接对口的专业,保持了让学生自行选择的样态,结果是文秘专业学生无人选择,部分学生表示相比公益性的社区自然选择有酬劳的企业顶岗实习,汉语专业学生选择走向基层管理行业包括社区行业的学生也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学生是选择在同样没有酬劳的小学实习,所以还不能简单归为报酬的原因。这里以本校汉语专业学生为例,呈现以下实践数据(见附表1)。

一、高职生社区工作实习和就业情况

2016届学生被着重引导走向社区,所以安排去社区实习的次数最多。在认识实习2中,有33人选择去了教育行业实习,剩下40人通过校内测试被认为达到小学教师资格要求有较大难度,所以被说服继续在社区实习;在跟岗实习阶段,因学校将该专业定位为非师范专业而不安排去小学而继续安排去了社区,其中有一位学生自行找寻小学行业实习而脱离了集体安排。至2017届出于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允许选择其他行业实习,结果是只有35.29%的学生选择第二次进社区,32.35%的学生选择第二或第三次进社区即跟岗实习;接下来的几届跟岗实习分别是24.69%、21.57%、3.75%的选择率,这其中我们还考虑了减少入社区的次数,避免第二次安排进同一个社区,以让学生保持新奇感,但依然没能增加学生对社区行业的选择比率。五年来共有438人有过社区实践的经历,但是最后自己选择去社区和基层政府部门顶岗实习工作即约定初步就业的人数仅仅有15人,占总人数3.42%。在专业就业面向方面,同样的研究对象选择行业岗位情况如附表2。

更多学生选择了小学和中小微企业顶岗就业,从数字变化趋向可以看到选择社区就业的人数一直处于低位,即在公务员招考火热的情形下,高职生冷对这一不是公务员却算是进入公务员行业的预备行业。同时,发现社区管理等相关专业在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一直较少,也属于冷门专业。从就业门槛来看,这两年首府南宁市社区工作者的招聘只需要大专以上的学历,不论专业,或者倾向于文史类和计算机类专业,这本能缓解就业压力,被认为可以成为高职生的就业首选,但是这一预设与现实发生了断裂。人是理性的行动者,在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行动者会选择能最大满足自己需求、最具价值的行动方案。[1]也就是即便是在如L街道区域这般条件较好的城市社区工作,最多能成为高职生的职业备选项,于是引发了研究。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幼专汉语专业五届毕业生。

(二)方法和内容

1.参与性观察:L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及其所辖十多个社区的办公和区域环境;实习生的行为模式,包括他们站或坐的地方,使用办公设备的熟练程度、他们与社区领导、同事长辈、社区居民谈话的方式。

2.开放式集体访谈:你的实习工作内容主要是什么?实习期间发生的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3.抽样个别访谈(非正式交谈):(1)实习生:你希望留在社区工作吗?为什么?(2)社区主任、书记、工作人员:对实习生的表现和学校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是否希望该实习生留下工作?能否支付一定的实习工作补贴?

4.书面材料收集:教师、学生和社区双方对实习工作的记录;对实习情况的互评。

三、整体调研结果分析

对以上所获取的资料分为三类:一是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实习条件,以此判断此实习工作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实习生主观感受,找到构成社区就业意愿的主体因素;三是社区的评价,以此判断此行业对实习生就业的接纳和适切程度。

(一)工作内容和实习环境

工作内容包括内勤和外勤的协助性工作。具体有服务大厅的接待、整理文件档案、信息数字化录入、写材料做台账、会议服务、接听电话、联系辖区单位和居民、写工作简报和宣传文稿、撰写证明、巡查街道拍照报告、入户调查走访、企业走访、特殊人群走访、通知的报告和告知、外跑传递材料、参加扶贫工作、组织或参加社区多项活动等。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中,老年人占了多数,印象深刻的事情大多涉及老年人以及社区工作者如何处理投诉、纠纷。这些内容既是基层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也符合专业人才实训内容。此实习基地位于南宁市政治经济中心城区,获得“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等荣誉。部分社区从2014年的小区住宅办公地点到2018年全部搬至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服务大厅和里间各种办公设备配备齐全。实习生从大厅到书记、主任办公室自然出入,在前台大厅与服务对象的接触基本是第一时间,表现大方有礼。

(二)实习生的心理感受

1.愉悦情绪的体验。首先相对于大社会来说,小社区是个有温情的地方,包括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友好、老年居民对晚辈的热心肠;获得节假日及参与社区活动的礼品馈赠,包括活动本身的有趣和福利,如观影看剧活动、讲座活动的学习收获,也包括偶尔与同事共进晚餐、协助团委搞相亲活动等的乐趣;其次是近年社区的办公条件不断改善,有的还身处商业区写字楼里边,这给实习生带来较好的印象;再次通过社区直接接触了基层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感受社区工作者在人际关系处理、工作应急方面的出色表现,达到增长见识的目的。

2.负面情绪的产生。包括巡街管事恐惧、电话恐惧、入户恐惧、加班恐惧、对老弱病残服务对象的恐惧、对接触街头流浪汉的恐惧、发放安全套的尴尬;眼见耳听的老员工的职业倦怠和抱怨;感觉此行业缺少专业优势,与所学不符;体会社区工作中存在不少形式主义作风,因而对此行业的崇敬心理有所降低;对装订档案的手工活缺少耐心,偶尔因事少而琐碎有无聊的感觉;真切感受社区工作者地位不高,群众的不理解和谩骂时有发生,例如街头一句“你们就是当官的走狗”,直接打击实习生对此行业的信心。

3.同专业年级的社区实习组和小学实习组感受对比。2019年对2018届毕业生的一次集体访谈中,首先让刚结束实习的学生无需过多思考即刻用一个关键词表达自己的感受,3分钟内赋予社区的词是“充实、开心、忙碌、压力、圆满、不舍、好玩、战场、耐心、合作、细心,再也不”。赋予小学的词是“杂、累、感恩、成长、学习、迷茫、辛苦、挺好、任重道远、繁琐、五味杂陈、跌宕起伏”,都是痛并快乐的实习生活,相比小学的实习组,社区实习生似乎应该容易坚持下去,出现的“再也不”,指的是再也不想干了,受访者笑称是劳累时的一时想法,但在后来的行动中确实再也没去社区;而小学组所用的词语则体味更深,或者说更用心体会,更接近于因为选择所以慎重。

(三)社区对实习生的接纳程度变化

1.前期不信任与边缘化。社区工作者需要深谙社会人情和辖区各种大小事务,面对懵懂的实习生,第一反应是“能干什么”,并且认为如果实习生做错了还得弥补,接待实习生是增加了原本繁杂的工作。最初是因为社区有吸纳志愿者的工作任务,所以初期的实习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与老年志愿者出现在社区巡逻等事务中。

2.中后期的愉快接纳或否定。随着实习生进入社区次数的增多,社区职工的看法在发生改变。一是实习生的服从心态,辅助作用表现较好;二是学校年轻团队的活力,合作合力发挥较好;三是正逢信息技术更新的时代,学以致用的实习生一定程度弥补社区人才人力不足。实习生受欢迎的程度在增加,社区甚至盼来的人数更多、时间更长。其中也有个别实习生表现懒散和能力欠缺、社会适应性弱,则是不受欢迎的。

在访谈中,社区主任或书记表示欢迎实习生留下继续顶岗实习,并且给予助理的名义直接协助主任或书记工作,但是谈到实习报酬,均遗憾表示社区的经费由上级拨款并严格使用,目前没有这一项目的支出。访谈中的社区主任也承认大学生很少选择这一行业,因为“工资低,又累”。

(四)互评情况:从收集到的138份《学生对实习实训基地评价表》和121份《实习实训基地对学校(见)实习情况评价表》、497份《学生实习鉴定表》上看,学生对社区的好评率从87.5%逐年上升至100%;社区对学校和专业的好评率从93.75%很快上升至100%,社区对学生的实习鉴定优秀率平均每次保持在98%左右。

(五)实习生的个别访谈言语

“也不能确定以后是否在社区工作,就像老师之前说的最终更多是社会选择我们。”“其实我觉得社区的工作挺稳定的,但是我们现在年轻,应该闯一闯,再选择这种安逸的工作。”“社区工作任务比起在小学实习,社区还是轻松许多,但是我当初就是想当老师”“我本打算去社区实习,但是父母在家乡小学给我找了实习工作。”“家里说,你个女孩子搞什么文员工作,你又不能喝酒。”“我现在找了培训机构,至少可以够付房租了。”

真实的话语有着明显的托辞,受访者会出现欲言又止的神态,笑中似乎带着应该做而不愿去做的羞怯。谈到家长和亲友对社区的了解,一般在于过去计生干部的强制工作,现在主要是办证明等琐碎事务,有的还与居委会有过不愉快的摩擦;政府事务多具有公益性,难以从市场经济中得到价值体现,实习生无收益,社区工作者收入低,直接导致学生选择其他行业。当追问如果被这些社区录用是否会欣然入职,表示会,但不放弃以后其他的选择。相反,问到是否希望留下当小学老师时,却可以从很多实习生口中得到肯定的答案。在社区的不少实习生同时也在备考教师资格证,也就是只把去社区当成一个学习经历,而不确定将此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

四、结论与讨论

(一)外因

在鼓励大学生到社区、村庄就业方面,从中央层面2005年6月正式启动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10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以及各省市相应出台的系列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和农村就业的政策文件,可见国家、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小,但是实施结果并没有达到设想中的人才培养和基层建设的双赢。例如,“当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就业取向呈多元化态势,部分人将社区就业视作”“避风港”“跳板”,加上待遇差等客观因素,致使其扎根社区的意愿不强烈,倒逼其再就业。[2]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生活环境及津贴待遇基本满意……有关方面对其干得好留得住关注不足[3]政策主导并没有带来更多实质性帮助。结合本案例,首先从人才聘用来看,一是因为社区属于居民自治组织,按照《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所以长期以来,基本没有社区主动参加高校的招聘活动或者进入人才招聘市场,社区工作人员多为内部聘用,例如辖区国企转岗员工,也承担对辖区残障人士的就业安排。二是近年社区的人事一般由政府统一招聘安排,社区与实习生之间不能构成双向选择,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错失。在公开招聘初始阶段,有的限定本市户口,将招聘时间定在5、6月,无形中就不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近两年不再限定户籍,招聘时间也改为7月上旬高校毕业生刚刚拿到毕业证的时间,这说明社区在人事观念上也从狭义地缘共同体走向了广义社会联合,主动适应人才市场,但这时高职毕业生的整体市场地位已经提高,他们有了较多的就业选择,因而缺乏主动性就难以掌握主动权。

其次,社区工作者工作繁重薪资偏低是直接因素。但从本个案看,小学教师(入职初始一般只是代课教师)和中小微企业文员薪酬也并不一定比社区高。在当前各类工作领域,特别是面对毕业生不存在轻松而薪酬高的职业,深层原因需要从本源去追溯。

(二)内因

1.社会情感与行业声望的矛盾。当面对社会底层的真实面和身临社区工作困境,切身感受当代社会人的精神危机却没能激发实习生直面问题的责任感,赋予选择权之下的自主性因缺失自信和力量而未真正树立起自我,对“大我”的追求,还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学校教育随着学生走向社会只能是间歇地影响个人,社区职业生活所形成的道德环境将是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在初步接触工作的实习生活里,没有感受到普遍的社会尊敬,对他人不理解的承受力不断在降低,因而难以被这一行业的集体人格所吸引,也就难以产生深层的社会情感,这就影响了实习生的社会性发展。

2.家庭老少疏离与社区关怀期许的矛盾。在私有化、市场化、个性化的今天,年轻人对公共事业和他人家事的淡漠,也即带来对社区事务兴趣的减弱。对工作对象的选择背后,是当代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关系亲疏。这不仅体现在当今的家庭生活,孩子长大离开家庭求学,成年则远离父母成家立业。“他们以不很密切和不很经常的方式参与我们的生活”[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以个人为中心不断向外扩散的关系网,因今天家庭孝道的衰落而裂变。当大家庭的解体需要社区以他者身分重建的时候,当关爱帮助社区老人成为一种必须,以致居家养老成为社区工作内容,即便社区工作者本身也有所抵触,认为其属于子女孝道或社会工作而不该是社区工作,于是在家庭子女和社区居委会之间老人就成为一个敏感问题。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体现了关爱老人的志愿行为,但是如果作为长期的职业内容,就成了一种需要思量的承担。相比之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工作对象是儿童,这种付出的爱心相对容易滋长,因为当代社会发展实际表现出了儿童中心地位提高而老人的家庭地位在降低。同时,对某些工作行为,如入户给老人的拍照、进行人脸识别背后,是调查老人是否在世以规避冒领养老金等做法感到无奈无情。当代年轻人更习惯了沉迷于个人世界或年轻群体中,对突然涉入年龄差别或集群跨度较大的社会人际关系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职业环境相比校园还是复杂很多,逃避自然就发生了。

3.专业职业化、职业专业化及其结合的矛盾。二者对接紧密会达到双赢的结果,反之会同时削弱各自的存在价值。首先,专业职业化是高职专业切实发展的路径,不能完全与职业对接,会导致专业踏空。本案例汉语专业对于地方城乡最对口的职业是小学语文教师,但是在招生目录里边都不将它设为师范专业,不少地市因此限制该专业学生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结果造成这一专业在多所院校无法生存而被取消。

其次,职业专业化获得的是政府部门、社会大众、服务对象以及行业群体自身对工作的承认。冗繁的事务性工作,缺少针对性、挑战性的专业锻炼,带给实习生的是职业发展的模糊性,难以建立对此行业的信心。高职学生实习社区工作分两类:一类为专业性服务,如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社工事务所、社会服务机构、社区为居民提供专业社工服务,本应体现专业性强、效率高的优势,但实际上社工往往在社区工作项目中只起到联系人的作用,并不能主导项目的进程。社区工作者也只是广义上的社会工作者,行政事务多于专业事务。二是不分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基层锻炼和志愿者服务,与自身专业关联不大。本案例的特点是人才符合实际社区工作所需,也就是成为应一时之需之人,而明日之需却是茫然无立足点。职业没有专业规范则无专业权威,难以获得承认,有专业要求的职业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再次,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和职业衔接的纽带和二者紧密结合的标识。本案例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即可考取职业准入类中的教师资格证,而社区工作既无专业要求也无资格准入,相关的只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属于职业水平评价类,报考需要一定社会工作年限,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有报考资格,这就使毕业生失去被认可认证的机会而没能产生对此职业的信任。职业证书有助于职业间的比较和区分,从而使职业的专业性、独立性、规范性得到明确和凸显[5]。当前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逐年增加,社会认知度增高,并成为求职必备条件,这就使其更易获得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则因为社会认知认可度较低,无论对社区工作者还是社会工作者,都因无以构成专业权威而陷入职业困境。

最后,社区自治性低与个人自主性提高的矛盾。人才发挥辅助作用的同时,也盼望有主体的空间。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职业的选择上更注重个人的主体性和成就感。例如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和班主任工作上还是能发挥主导性的,个体的作用就不能说微乎其微。再如高职校岗位中,专任教师岗的离职率普遍比行政岗低,行政岗在职人员往往把兼课和评专技职称作为不公开的任职选择条件之一,是为了实现对个体的客观评价。上层公共管理的权力权威通过国家易于提升,但来到基层,“社区权力几近真空”[6],社区的地位离政府描述的自治性组织差距还较大,因而很多社区从业者并没有工作领域的获得感。当实习生面对调解纠纷等常见的社区工作时,感觉无奈无趣。自主的心性深埋于当代青年的内心,这一普遍愿望应该成为追求社区自治减轻政府负担的心理因素,但是立己达人兼济天下之心还是职教育人的梦想。我们不能赋予教育一种它没有的能力,教育只是社会的映像和反映。教育模拟社会并以缩小的形式复制社会,而不是创造社会[4]。受访实习生走近社会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某些东西某种程度上确实背离了校园的理想。

(三)小结和引申

高职院校通过实习可以对就业进行尝试,实习结束通过观察、访谈以及分析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工作记录,验证结果达到了提升实习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目的,前期过程目标也和职业需求一致,如此实习行业理应成为合适的就业行业。但是,因为实习生最终通过市场与不同行业形成双向选择,未必带来相应的就业结果,所以院校会对培养方向作出调整。于社区而言,此情形下此行业可能就仅成为其他行业锻炼人才的场域,这似乎反过来印证了社区作为共同体的利他主义。

附表1 汉语专业学生入社区的实践状况(2014-2019年)

附表2 汉语专业学生对顶岗就业方向的选择状况(2016-2019年)

猜你喜欢

实习生社区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影像社区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