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书院制的育人功能及路径研究

2019-11-26张苏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通识书院一带一路

潘 ,张苏婷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镇江 212028)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我国新时代大国外交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的重要体现,其“互联互通”的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一带一路”的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交流和人才流动新形势、人力资本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以及其中产生的文化协调、技术扩散、产业协同”等问题日益严峻。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即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和活动的弊端逐渐凸显。这种模式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创新性思维培养和创新创业的行动有一定的束缚,且学生缺乏由班级到学校的自下而上的沟通,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难以发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解决现存的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高度自治的新型管理模式,众多高校纷纷开始探索“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

一、我国书院制管理模式的研究概况

书院制是一种融合了西方传统博雅教育和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精神在内的新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平台,以公寓为社区,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等教育任务。书院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内众多高校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开始采用“书院制”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清华大学书院、浙江大学书院、复旦大学书院等。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华才女武亦姝,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该书院是清华大学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创新于2014年特设的住宿制文理学院,以“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以“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为导向,培养文理兼修、开拓创新的精英人才。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我国现有的书院制大致为五种类型:一是兼容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传授知识,注重全人培养的书院制模式;二是着眼于通识教育、导师制和学生自我管理三位一体的书院制模式(如复旦大学书院);三是注重第二课堂学习生活的书院制模式,帮助学生走出本土意识拥有全球视野(如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四是着眼于特色人才培养的书院制模式(如培养“适教、乐教、善教”优秀教师的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成书院);五是着眼于卓越人才培养的书院制模式(如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把“人”的育成作为一以贯之的办学优势,注重“第一课堂”的正式课程和“第二课堂”的书院制非形式教育协同运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培育出大批适应多元文化素养、全球化素养、专业技能强、有思想和有灵魂的国际化人才。

二、书院制管理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内涵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反思当前的一些功利化教育现象、浮躁的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缺乏、学科专业过度化、专业同质化有关,而通识教育是解决这些危机的出路。我们要贯彻“全人”发展的理念,发挥通识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通识教育

《哈佛教育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全人”(Whole Man)=“好人(Good Man)+ 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有用之人(Useful Man)”。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审视自身和世界,对自身生活和世界的整体性进行永恒的探索与思考。我国众多高校开展现代大学书院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经验,特别是健全育人体系方面,书院构建了一个师生共享的社区,老师和学生之间共享着科学精神的指引,学生和学生之间共享着实现梦想的旅程。从长远来看,学生在教室、书本以外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将会成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柱。

(一)通识教育——“一带一路”视野下全面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当今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国际化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已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需求必然促使高校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大批专业素质高、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多国语言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体系,高校应充分整合学科资源,实现各学科交叉协同,突出“通识教育”的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发挥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纵观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主流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单一学科培养模式上,“懂生产制造的人往往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人却不能通晓外语”等现象折射出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上存在着重大缺陷;学科高度分化、知识过于碎片化造成了人才属性单一化,严重制约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而通识教育带给学习者的绝不仅仅限于人文、数理知识的掌握,阅读写作能力、文本分析能力的提高,还能够培养出作为一个社会人所需要的性情与品格,能够以更高的视角审视社会、审视历史与未来。例如,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做出详尽分析,指出“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应对接国家战略,力求创新改革,进一步明确定位“一带一路”国际化通识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关键知识、人文素养、技能,大力发展通识教育,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生成、发展规律,整合学科资源,创设互动、开放的学习平台。

(二)回归大学之道——古代书院制对现代书院制发展通识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通识教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的“通才教育”,后引申为学识广博,兼具多种才能的人。通识教育旨在塑造学生共同核心价值观,构建全面知识体系。我国古代书院生徒管理制度大致都有以下特点:(1)注重立志和进德修身,历代书院对生徒立志的重视和道德的约束显见于其学规和章程,认为“立志”为进德修业的根本。(2)边生活边学习,师生同处,耳提面命,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例如,明万历年间白鹿洞书院山长章潢所订《为学次第》中,要求全体生徒“群居切磋”“专在畏仁”“爱众亲仁”,以达到“同归于善”。即强调在导师的教诲下自我管理、自我提升。(3)开阔眼界,丰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王应麟《玉海》中称:“院者,取名于周垣也。”指的就是书院要有围墙,且具备用来藏书的功能,继而派生出读书、修书、刊书的功能;同时,“丰富的藏书”也是书院开展其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供高端智库服务,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实施“通识教育”,广泛汲取各类知识和技能,打破文理之间的界限,形成学术共同体,成为了传统书院对新型书院最有价值的地方。纵观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数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最具特色。复旦学院通识教育的重要特征就体现在把探究和学习结合起来,师生在交流、探索中发展理性思维能力,通过构建一种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自治的新型高校管理模式,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新型书院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一)协调好“学科”与“书院”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安其所,遂其生”,指的是“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包括让他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在现代教育理念中,高校应该以服务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作学习,这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学科”与“书院”的关系就是课程教育(第一课堂)与非课程教育(第二课堂)的对立关系。前者是基于专业的教学,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后者指的是基于“全人”育成理念的书院住宿生活,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更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性能力的培养,两者互动双赢,推动现代大学的发展。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着眼于特色课程的开发,推行一系列非形式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智上的熏陶,将基本行为养成教育扩展成为人文意识的培养,即教育不是刻意为之,言行合一也是教育。例如,复旦大学书院立足中国特色、扎根传统,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五维育德、强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层协同,每年推出200多个项目和系列活动如阅读经典、公益劳动、体育比赛、美育、科创实训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思维与团队精神,让人性得到升华。

(二)开展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体系变革——打通“通识”与“专业”的间隔

当代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要重点考虑打通通识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书院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卓越国家化人才,产出系列高水平成果。一方面,书院融学习与生活为一体,每名学生配备导师,共建共享学术共同体,导师通过多种方式把专业知识、技能、资源介绍给他们;另一方面,书院也是一个多学科学生集聚的平台,为文理科学生创造了“优势互补”“整体带动”的格局。目前,多数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都普遍采用“科际整合”方法,科际整合又称跨学科研究,指的是多个学科合作,在同一目标下进行的学科活动,能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教育过度专业化的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应当将“科际整合”变革为“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出发点,以全人教育为主线,让大学教育回归到培养心智健全的、独立自主的、“真善美”的人上来。鉴于此,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需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为培养高层次极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内地较为流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分类方法如下:

图2 通识教育课程分类示意图

如图2所示:一是核心能力培养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课程);二是自然人成长模块,旨在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自然环境,敬畏生命(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非专业课程);三是社会人成长模块,目的是引导学生摒弃功利主义思想,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非专业课程,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管理和法律等社会科学方面的非专业课程);四是道德人成长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诚信教育等方面的非专业课程);五是国际人成长模块,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从而成为引领国际社会发展的人才(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学、国际金融、中外比较文学等课程)。

(三)关注教师发展,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要实现教育强国这一目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基础,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纵观各校书院的成功案例,都表明打造一支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必要条件。为此,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提高教师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以“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为理念,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书院,改革现有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做到科学评价,优绩优酬,使每位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在校内搭建讲座、沙龙、线上线下研讨学习、实训平台等多元渠道的教师素质拓展平台,完善责、权、利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教学水平高、有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高效精干的管理队伍,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加强高校新型书院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书院的建立、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包括相应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书院不仅是学生的住宿之所,还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纵观我国各大书院,在配套设施上各有特色。例如,浙江大学万里书院因地制宜,将部分宿舍改造成辅导员办公室、阅览室、健身房、咖啡厅、茶饮室、谈心室、手工制作室等专用教室;清华大学书院对楼宇各子系统进行智慧无缝的统一管理,打造超人性化“绝佳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汕大书院有“亚洲最美图书馆”,还配有自助餐饮区、洗衣房、空中花园等生活休闲区,注重细节,服务到位。在软件方面,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制度,不仅突出书院的自身办学特色,还注重家的温馨以及文化的累积、传承。

书院是东方精神资源的宝库,其中学术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担当这几点在当代社会有重要价值,“书院制”管理模式是基于我国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这一过程中,我们应秉承“课程为先、育人为本、通专并举、学科交叉”的理念,改革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以书院特有的学术生态和养成教育为支撑,促进文理相长,努力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重构与内化,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国际视野、科学思维的国际化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书院一带一路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