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的探讨

2019-11-26陈巧玲

读与写 2019年23期
关键词:图形教学内容情境

陈巧玲

(浙江省仙居县第一小学 浙江 台州 317300)

引言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小学数学也应审时度势,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环境,活跃教学氛围,发挥其信息传递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作用,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形式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知识呈现出来。因此,本文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1.1 目的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在于围绕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既能使学生掌握理论概念,又能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生成数学思维,在未来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节省大量时间,向最终教学目的努力[1]。

1.2 全面性。数学的全面性在于知识渗透和理解要从大局出发,循序渐进掌握教材中包含的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延伸。小学数学教材的设置皆为由浅入深,分梯度进行,所以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递进渗透,更为直观具体的展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1.3 协调性。无论传统课堂还是现代化课堂,小学数学都需要协调性作为支撑,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切不可顾此失彼,教师需要起到引导和解惑的作用,而信息技术起到辅助作用,不可过于依赖其教学,实现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协调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

2.1 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数学教学中常以教师理论性灌输为主,内容枯燥乏味,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倦和抵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俗话说:“好学者不如乐学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融入到课堂环境中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形,学生能直观化的掌握图形结构,相比于课本上的平面图形更容易理解和渗透,学生在形象化的教学模式中能对立体图形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观察和解题中。教师还可制作图形动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判断其每个面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能进一步强化对几何图形的理解,使平面图形的学习能形成知识联动,为以后高深的几何学习奠定基础。

2.2 创设教学情境。传统数学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应用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效衔接。

例如,教师设置超市采购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超市采购短视频并以图片做背景帮助学生进入到情景模式中。选取一名同学担任售货员,其他学生为顾客,考察学生的迅速运算能力。一名同学问自己买了四只钢笔和一块橡皮需要多少钱?售货员需要快速说出钢笔单价和橡皮单价,而且要计算出二者的合计金额和找零,这种情境教学法既能考察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能锻炼其表达能力,使其在生活中学会计算,学会购物。

2.3 实现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探究能力不强,所以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发挥现代化教学的功能。

例如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可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计算机选取感兴趣的习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教师也可以布置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查阅资料和解题,对于不够理解的知识点还可反复观看课上的教学视频,将重点、难点和疑点部分反复观看并与教师或同学展开交流,确保课后探究的实效性[2]。

2.4 落实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能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具有集体荣誉感。所以,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开展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消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数和小数的转换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公式,让学生合作交流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寻找规律掌握其特点,使学习效率有所提升。

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应转变传统守旧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通过目的性、全面性和协调性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原则完善课堂内容,优化课堂配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图形教学内容情境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