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颊针面针之异同浅议

2019-11-26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三焦全息脏腑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006

自从张颖清教授提出生物全息理论后,头针、耳针、面针、腹针等各种全息针法都快速地发展起来。颊针也是近年来根据全息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微针疗法。颊针和面针虽然都是面部全息微针疗法,但在全息分布和临床应用上却有所不同。笔者搜集了近年来有关面针和颊针的相关文献,从两者起源发展、脏腑肢体分布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分析两者之异同,整理如下。

1 面针和颊针的起源与发展

面针于60年代首见于报端,其后开始发展应用于临床。其理论来源于《灵枢·五色》:“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面针疗法认为人体某一脏腑或肢节患病时,面部相应部位就会发生异常改变,结合生物全息理论,针刺其相应的反应点,即可达到调整相关脏腑肢节的作用。面针将面部分为额区、鼻区、眼区、口区、耳区、颧区和颊区,每区均有面针专穴。当时面针疗法主要应用于麻醉镇痛和调整脏腑机能。

颊针是王永洲教授于1991年治疗坐骨神经痛伴有牙痛患者时偶然发现的。当时他取颊车穴为患者治疗牙痛,发现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也有明显改善,于是开始了颊针探索之旅。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后,在面部厘定了16个全息点。2000年颊针疗法首篇文章在《中国针灸》刊载,标志着颊针疗法的正式问世。颊针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医学的气街、经络、大三焦理论和现代医学的心身理论、全息理论,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其在解决躯体、内脏疼痛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

2 脏腑肢体分布

2.1 脏腑分布 面针的脏腑分布定位基本来源于《灵枢·五色》篇,根据“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确定其定位[1]。见表 1。

表1 面针脏腑穴位定位表

在颊针研究过程中,发现脏腑很难确定临床可重复的对应点,后来在《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得到启发[2],不再局限于脏腑解剖的局部定位点,而是从整体脏腑气机入手,厘定了面部的三焦定位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见表2。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面针的脏腑分布主要集中在面部中轴线上及两侧颊部,而颊针以三焦总括的脏腑分布则主要集中在两侧颊部,两者除肾与三焦在分布上稍有重合外,其余分区基本不同。

表2 颊针三焦穴位定位表

2.2 肢体分布 面针的肢体分布定位也是根据《灵枢·五色》“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确定的[1]。见表3。

颊针的肢体穴位是根据20多年的临床验证厘定下来的,有可重复性,且正好符合人体在面颊部的投射缩影。因人体投射缩影呈连续性特征,相对应的全息穴位之间也是可以无间隔延伸,故而虽然厘定了13个肢体穴位,但并不局限于此,每个颊针穴位都是一个标准定位,根据临床病位不同,在其周围可灵活取穴[2]。见表 4。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面针的定位仍遵循着古代朴素的全息观或取象比类观,即脏腑应于内,肢体应于外,头面躯干取正中,手臂足膝取两侧。颊针的定位则大致遵循现代全息观的类人身解剖定位,在颊侧形成一个半坐位人形。两者除腰背取穴大致相似外,其余穴位均不同。

表3 面针肢体穴位定位表

表4 颊针肢体穴位定位表

3 临床应用

3.1 取穴原则 面针选穴原则基本遵照全息对应和中医脏腑理论。在肢体疼痛方面,面针选取相应的肢体对应穴位,并根据疼痛对应“皮脉肉筋骨”不同层次,选取相应的脏腑穴位以加强调理,肢体疼痛一般取患侧。如膝部疼痛因韧带损伤所致者,韧带属中医“筋”的层次,根据“肝主筋”理论,则取同侧膝穴和肝穴对应治疗。而对于其他内科疾病,则根据中医脏腑生理、病理相关理论加以选穴。如胃病取胃穴、小儿夜尿取膀胱、妇女痛经取子处等,还可根据“肺主皮毛”,取肺穴治疗皮肤疾病以及用于针麻时减轻或抑制切皮、缝皮时的疼痛等。也常根据脏腑互为表里的论述,选用与该脏(腑)有表里关系的穴位,如肝与胆、肾与膀胱、脾与胃往往同取等。

颊针则主要根据全息对应和三焦理论来取穴,并结合了现代西医解剖学知识和腹诊理论。颊针取穴强调治病求本。如肢体疼痛若是单纯局部损伤导致,则取对应肢体颊部穴位;若是脊柱方面如颈腰椎压迫神经导致,则应先取对应脊柱相关穴位,再取相应肢体穴位;若是与情绪相关,则应在肢体对应上加三焦穴位,调畅三焦气机。对于脏腑和身心疾病,则更是注重三焦穴位的运用。在取穴上可取患侧也可取健侧,可一穴多针或多病一穴。三焦穴遵循气机左升右降的原则,左侧从下往上取,右侧从上往下取,达到左升右降,一气周流。

3.2 操作方法 面针一般采用细(0.25~0.30mm)短(25~40mm)针,按毫针刺法平刺、斜刺或直刺穴位,有时可一针透两穴,并根据肌肉厚薄和病情需要决定进针深度。针刺得气后可留针10~30分钟,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用于面针麻醉时一般采用持续捻针或电针持续刺激,脉冲频率一般为180~240次/分,连续诱导20~45分钟。

颊针一般也是采用细短针,规格为直径0.14~0.20mm,长度 7~30mm,采取直刺、斜刺或透刺,根据疼痛部位的深浅以及病轻则浅、病重则深的原则决定进针深度。颊针将有效视为得气,不追求针感,提倡无痛进针,较少使用手法,一般留针20~40分钟。

3.3 应用范围 面针主要应用于治疗躯体疼痛、麻醉镇痛和调整脏腑功能。杨翠芳[3]以面针为主治疗急性腰扭伤133例,结果总有效率99.2%。张时宜等[4]观察面针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置“T”管引流术后胆汁量分泌的变化,发现针后胆汁分泌比针前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他们观察对家犬电针面部穴位“肺”透“膺乳”,“大肠”透“胃”,进行胸部切皮、切肌手术,发现电针上述穴位时,家犬表现明显的镇痛效应。

近年来的文献显示,颊针在躯体镇痛和治疗脏腑疼痛方面疗效显著。王永洲等[5]采用颊针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122例,有效率为85.2%,治疗急性腰扭伤84例,有效率为89.3%。王薇等[6]针刺健侧颊针颈穴、肩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颈肩综合征45例,有效率为93.3%。方晓丽等[7]采用颊针疗法治疗心绞痛18例,有效率为72.2%,治疗胃痛 28例,有效率为89.3%。

4 小结

面针和颊针都起源于全息理论,但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面针遵循《灵枢·五色》的定位,在全息理论的基础上,颊针经过反复临床验证确定了新的面部全息分布图。两者在脏腑分布上一个采取点对点定位,一个采取三焦囊括脏腑定位,除面针肾与颊针三焦稍有重合外,其余定位基本不同。在肢体分布上两者除腰背部穴位基本相似外,其余穴位也相差很大。在临床应用上,面针主要根据全息对应和中医脏腑理论来取穴治疗,而颊针则根据全息对应和三焦理论来取穴,并结合了现代西医解剖学知识和腹诊理论,强调治病求本,应找出病因的对应点进行治疗。两者在应用上都以镇痛为主。从搜集的文献来看,面针在治疗肢体筋骨疼痛上并无大量可重复的临床证据,而在麻醉镇痛和利胆效应上有可靠的动物实验支持。在治疗躯体和内脏疼痛方面,颊针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显著,但在调整脏腑功能上尚缺少相关文献支持。故而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在颊针治疗躯体和内脏疼痛的基础上,结合面针调理脏腑功能,让面部全息微针系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三焦全息脏腑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全息投影"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脏腑疏通术
全息,何以为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