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019-11-26黄月娇
黄月娇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我们理应组织好新信息技术下的课堂。首先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其次要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探索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显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再次,要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探索形式。教师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教师交流等等。新信息时代的教学很有特点,教学不存在校界,区界,甚至国界,这有助于跨时空的资源共享;远程学习和远程授课教育也逐渐趋向大众化,终身化;自主学习则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新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有信息课堂,微课教学以及远程教学。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远程教“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含活动、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微课程不能只是对真实课堂的照搬,要注重效率,它呈现的应该是精华部分,绝对不能把微课程当成教学视频来对待。
信息技术,引领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众所周知,新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三动能力,将理论方法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师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我们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这是广大教师的福音。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完成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我们的又一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推动前置性学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依旧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而前置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学会预习,也能提高教学效率,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如何让前置性学习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呢?关键是处理好前置性学习和课堂教学之间的衔接,大家都熟知,在教师讲授一节新课程之前,同学们需要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分为学生的课文学习,课文拓展,自主探究,自主检测,教师也可以增加或组合新的资源,然后发送给学生,同学们在家中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端,结合导学案,根据需要搜索自己所需的资源进行预习,这样长此以往,大大缩短了教师课前搜集资料的时间,学生也可以在客户端很快的接收到教师提供的资源,有目的的完成课程准备,简单,快捷,统一,规范,只要手机在身边,学生随时随地就能完成前置性学习。
二.妙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构建思维导图,助力课堂知识梳理。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可以学的知识遗忘率比较高,不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梳理和总结,特别是一单元的知识学习之后,即便当时掌握得很好,在课后也难免不会出现遗忘,这样老师就要带领着同学们进行再学习,不但教师累,学生也很累,反复机械地重复,反倒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率,反而给师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多次教学实验发现,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同学们进行知识的梳理。在开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回顾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然后学生们通过线段和简单的基本图形进行绘制,在绘制过程中,同学们一边回忆,一边把知识填入思维导图当中,这样学生就在脑海中形成了知识结构,之后学生们在小组里展开学习活动,七嘴八舌的说说学习重点,老师也可以请个别同学到黑板前面来讲讲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就某一分支进行提问,这样同学们就能更好的而梳理知识,摆脱了呆板的教学模式。同学们用漂亮的图案绘制的过程当中,就是完成了课堂知识的学习,就代替了老师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的的机械学习,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三.活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拓展课后知识延伸。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要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没错,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人民教师,我们理所应当用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这就应该是我们的初心,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地去实现,一点点的为学生创造出青春,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学有所得,作为老师,我们也知道光做到以上两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充分的进行前置性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捋顺学习科目的学习思路之后,还要为学生拓展课后知识延伸丰富学生的造梦空间。使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搭建了复习和巩固知识的新舞台,教师可以在网上为学生布置作业,很多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中所含的知识题型都非常的广而且分类也很清楚,教师结合这一特点,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情况,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中,选择适合学生的习题资源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进行调整和补充,形成网络作业的资源,还可以共享给同年组的老师,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年组的学生存在哪儿些问题,并及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减少了我们的机械学习,大大的节省了时间。
信息技术要与课程深度融合,那么所谓的“深度融合”究竟“深”在何处呢?《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并努力倡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实现“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要途径,而学校能不能真正做到“信息技术能否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实现信息化的重要路径和策略,信息化能不能进得来,深下去,关乎到教育信息化的生死成败。那么究竟什么是深度融合?是不是能够开发微课就是深度融合? 是不是能够翻转课堂就是深度融? 是不是能够展示优质课就是深度融合?是不是有了高大上的硬件环境就是深度融合? 有些学校在建设数字校园的过程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技术路线“云+端+网+N应用”,有这样一个技术路线,也并不等于说云端网这些硬件环境是深度融合的一个必要条件,也并不是说,首先要有完善的硬件环境才有深度的融合,其实对一所学校来说,即便说这所学校只有一件数字设备,它也面临着深度融合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学校普遍使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大家对交互式电子白板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理解表现在教学当中,就是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教师能使用交互白板的一些基本的功能,比如说,拖拽,放大,聚光镜等等,也有的教师能够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本地资源,使用它里面一些内置的工具来支持教学,还有的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视频,课件,图片,文字等等建设成个性化的资源库来支持教学,也有的教师能够把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其他的一些媒体混合起来使用,这些是不同的应用层次。在很多时候,教师使用的电子白板并没有安装白板的软件,教师只是把白板当成了一块幕布,一块白墙,只是在播放ppt,基本的应用都谈不上,更谈不上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所以我认为,要实现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做到三个深入:一是要要让新媒体新技术深入课堂;二是要让新媒体新技术深入同学们的生活;三要让新媒体新技术深入人心。
传统的课堂存在很多弊端,数字背景下的课堂有很多的优势,传统的课堂“粉笔+黑板"是主要媒体,课本是主要在资源,课堂是封闭的空间,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数字化课堂上,孩子们使用网络和各种各样的终端,有条件和可能进行自主协作个性化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差异得到尊重,学生站到了课堂中央。由此可见,把信息技术导入课堂当来中尤为重要,但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如何让导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来解决教师对技术的恐惧?怎么来降低技术的门槛?我们可以研究建立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在信息化教学条件背景下的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式,有互动授导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翻转学习型;作业信息化;项目学习型这七种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核心的价值取向,并且有一套基本的可以操作的程序,比如探究学习型,它核心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团队交互扩大学生知识面,那么这种课型怎么来操作呢?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首先明确主题,分工合作;其次小组展示,教师点拨;最后反馈检测,拓展提升。
信息技术教学理应在各学科中全面开展,技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以科学为载体,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构建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比如语文课程中的211模式,即每一节课或一个单元,只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来高效落实课标基本要求,其他时间分别用来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和写作,网络成为支持拓展阅读和写作的工具;英语课则强调夷语言运用为中心,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给学生大量英语交际的时间和机会,而且还要求大量拓展听读,信息技术成为丰富语言环境和言语交际材料的支持工具;数学教学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调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跨校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活动,通过网络实现发达地区和想多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互联,将城乡学校的差异转化为互相学习的资源,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促进其信息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面对学校信息化的新挑战,学校可以以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为突破口构建数字生态校园,强调信息技术作为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多元发展和个性发展奠基,创建现代化中国名校教育品牌,引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