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漂洋过海来爱你》中蕴含的土家族文化因素

2019-11-26

文学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巴东叶儿纤夫

刘 锋

一.神龙溪上的纤夫文化

自古以来,巴东就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的美誉,在这里有一条由南向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的小溪,相传炎帝神农氏曾经来到此地采集药物,并顺着这条溪水而下长江,因此后来的人就将这条小溪称为神农溪。

“说尽道绝的戏班子,做尽道绝的桡夫子”。这是千百年来流传在神农溪畔的一句俗语。“桡夫子”是当地人对纤夫的称呼,由于长期生活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他们形成了古朴、浪漫、粗犷、豪迈的性格。“做尽道绝的桡夫子”的意思是神农溪的纤夫不穿裤子,他们丝毫不回避坐船的客人和河岸边的洗衣女,一直以来,他们都是裸体拉纤。

至于纤夫为何要裸体拉纤,据笔者考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这是神农时代的遗风。这一时期人们所处的社会正在发生变化,即原始氏族社会开始由母系过渡到父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个时期的人们大多没有裤子可穿,加之当时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很原始,认为不穿裤子是很平常的事情,并无羞耻之心。其次这是由劳动性质决定的。纤夫拉纤要整天浸泡在水里,裸体比穿衣服更方便,对皮肤也有很大的损伤。

神农溪纤夫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它虽然无声无息,却能给人一种向上、向善的神秘力量。时至今日,这一文化符号逐渐演变成一种“纤夫精神”,简言之就是团结拼搏、奋勇前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它是一种特定的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二.土家民歌民乐:峡江纤夫号子和哭嫁歌

民歌作为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它在人们的口头传唱中不断完善,是人民反映现实生活、表情达意的产物。民歌的音乐语言朴实精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五花八门。民歌的种类繁多,按体裁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下面笔者将主要介绍一下峡江纤夫号子和哭嫁歌。

1.峡江纤夫号子

峡江纤夫号子属于长江水系音乐的一种,它形成并主要流行于巴东境内的边域溪至牛口一带以及神农溪流域,它种类丰富,将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

关于峡江纤夫号子的起源,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起源于先秦时代;二说起源于《吕氏春秋》记载的“劝力之歌”;三说起源于隋朝,隋炀帝征发百万人开凿大运河,建造华丽的龙舟下江南游玩,役使数十万民女民夫拉纤,由此传承至今。

峡江纤夫号子是巴东当地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唱腔响彻云霄,节奏紧凑,旋律俊美。经常用假声来进行喊唱,其中喊为主,唱为辅。

2.哭嫁歌

在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中,到了薅草、栽秧的时节流行打锣鼓;到了采茶的时节,流行唱摘茶歌;到了掰玉米的季节,流行唱“赶五句”;若遇到男女婚嫁,则要唱十姊妹歌或者十兄弟歌。笔者将简要就影片中提及的《哭嫁歌》这首著名的土家族习俗民歌加以阐述。

《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的婚姻习俗民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歌谣。女子在出阁前的一段时间里,要唱《哭嫁歌》,时间长短不一,少则七天,多则一个月。歌词为“我舍不得你呀,我的娘呀。我舍不得你呀,舍不得家呀……”,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父母和亲人的依恋之情。倘若姑娘在出阁时不哭,则表示她对父母不孝顺,毫无眷恋不舍之情。因此,唱《哭嫁歌》成了衡量女子德行好坏的标准之一。

土家族哭嫁表达了与亲人、父母分离的悲伤之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善待之情;表达了自己对未知生活的隐忧、惶惑,是土家族女性生活感受的现实反映。除此之外,哭嫁还源于妇女对买卖包办婚姻的怨愤,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封建买办婚姻制度的罪恶。现在买卖包办婚姻已经被禁止,虽然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可以平等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作为时代印记的哭嫁,却被当作她们结婚时的一种仪式被流传了下来。

在这部电影中,还出现了诸如“十指尖尖咧爬上墙啰,眼泪汪汪送郎哟喂,昨夜为你哎挨了打哟喂,舍得皮肉舍不得郎哟喂……”这样表现两厢情愿爱情的民歌,土家族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常常以歌联姻私订终身,内容委婉含蓄,其中蕴含着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三.土家饮酒习俗——咂酒

北魏郦道元著作《水经注·江水一》云:“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1]”今天巴东的野三关、水布垭和清太坪一带就是文中所说的“巴乡村”。土家人的先祖巴人已经掌握了纯熟的酿酒技艺,他们已会酿制“清酒”这种酒中上品,土家人在承袭祖先高超酿酒工艺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使其酿酒种类更加丰富,主要有砸酒、玉米酒、糯米酒等。下面重点论述一下影片中提到的咂酒,它是土家族酒文化的精髓。

1.咂酒的基本形态

咂酒,当地人把它叫做“咂抹坛”。就酒而言,与普通酒无异,所异者唯饮酒方法有别而已,具体做法是用一种藤枝或竹竿吸吮酒坛里的酒。“土家咂酒”被誉为土家人的“茅台酒”,是当地人款待亲朋至友的最高礼遇。

土家族流行“汉族贵茶,土家贵酒”的谚语。“土家咂酒”绵软、清香,可强筋壮骨,在土家饮食文化中,咂酒颇具特色,在宴会上它被用来招待嘉宾,在平时劳作中人们用它来消除疲劳,这使得它集饮食、聚会、娱乐于一体。

咂酒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土司咂酒和民间咂酒。关于咂酒的历史记载,可查看土家族地区的许多方志,比如《长乐县志》、《恩施县志》、《咸丰县志》、《来凤县志》等。

土司咂酒显然是指土司或豪门望族在宴会上宴请来宾。土司以咂酒款待宾客的情形,清光绪《长乐县志》卷十六有详细的记载。民间咂酒则是普通民众在平时劳作中用咂酒来消除疲劳或在家中款待来客。关于民间咂酒的情形,清同治《恩施县志》中有详细的记载。随着咂洒习俗在土家族地区的世代相传,人们据此创作出了咂酒舞和与咂酒有关的古诗。

2.咂酒的历史渊源和酿造

咂酒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这从许多有关咂酒的诗文中可以得到印证。唐代诗人杜甫在《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中有诗云“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杨慎曰:芦酒以芦为筒,吸而饮之,今之咂酒也。白居易在《巴氏春宴》中也有“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的诗句,诗作既描绘出了土家族咂酒饮用的热闹场面,又向读者展示了土家族粗犷豪放、热忱待客的民族性格。

咂酒的酿造工艺十分讲究且复杂:原料必须是带糯性的杂粮;须在地窖里保藏至少三年;在酿制时必须保持洁净,不得沾染任何荤腥;酿制后要密封至少半月。对时间也有限制:需在每年冬至到立春期间才能生产。因酿制而成的酒浓度低、味清香醇厚,酒液纯净透明,深受土司青睐。

3.咂酒的文化内涵

俗话说:“饮食所以和欢也”。咂酒虽属“乡饮酒礼”,文化内涵却很丰富,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调节着土家族内部的社会关系。人们聚在一块儿围着酒坛咂酒,无身份等级之别,这种独特的饮酒仪式表现了土家族盛情待客、忠厚质朴的民族性格,成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它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情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民族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是土家族传统礼节和仪式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其他土家族文化因素

除了前文已提到的纤夫文化、峡江号子、哭嫁歌、咂酒等土家族文化以外,影片还向我们展现了土家美食,丧葬仪式歌舞撒叶儿嗬,土家手工艺品西兰卡普织锦和民居吊脚楼等。下面简要提及一下土家美食和土家丧葬仪式歌舞。

1.土家美食:合渣和五香豆干

合渣又称“懒豆腐”,因制作工艺简单而得名。合渣味美,香醇可口,沁人心脾,百吃不厌,作为当地的家常菜,有“辣椒当盐,懒豆腐过年”的说法。

五香豆干分布范围集中在信陵镇一带以及靠近县城的周边地区,据传由清代后期的朱天襄最先发明,其历史已愈百年。当时以顾家、鲁家制作的五香豆干最受人们青睐,如今聪明的巴东人很好地继承了祖先的制作技艺,使得做工精细、口感纯正的巴东五香豆干的美名享誉三峡。

2.丧葬仪式歌舞:撒叶儿嗬

“撒叶儿嗬”又名“跳丧舞”,是一种祖先流传下来的送别亲人的舞蹈,是一种将歌、舞、乐熔于一炉的艺术,被专家誉为“东方迪斯科”,它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将丧事当作喜事来办。据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2]”撒叶儿嗬作为当地一种祭祀歌舞,与土家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史载“巴人尚武,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

如果论及音乐曲调、舞蹈表演套路,要数野三关、水布垭、清太坪一带,这些地域的撒叶儿嗬的数量、表演套路之多让人惊叹不已。撒叶儿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同峡江纤夫号子、巴东五香豆干一样,它因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结束语

电影《飘洋过海来爱你》虽然是一部爱情题材的影片,但在这部凄美的爱情影片中却蕴含着诸多土家族文化因素,包括峡江纤夫号子、哭嫁歌、摆手舞等土家民歌民乐;咂酒、合渣、五香豆干等饮食文化;土家服饰,西兰卡普织锦,土家特色民居吊脚楼;还包括反映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歌舞撒叶儿嗬等。这也从侧面凸显了土家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生活在神龙溪畔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土家族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巴东叶儿纤夫
王银成 情系三峡 心念巴东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南瓜
纤夫号子
丰子恺送画
往事
叶儿
小树
消失了的存折
暮秋,想起嘉陵江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