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翻译理论下《我的童年》翻译策略分析
2019-11-26周海
周 海
一.引言
1.作者背景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写儿童的,在作品中往往会根据儿童求知欲强的特点,艺术地穿插一些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小读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儿童无形之中扩大了知识面。
2.作者的写作风格
“童心美”是冰心展现个人作品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柔和细腻的笔调,微带忧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晰明丽的语言构成了冰心艺术风格的特色。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着对少年儿童的爱和希望,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寓教于情。《我的童年》这篇散文是冰心回忆童年时所写的,这篇文章以记叙文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她值得怀念的童年。通过对冰心个人以及她散文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文本然后进行翻译。
二.语篇翻译
语篇的定义:(胡壮麟,1994)所谓语篇是指超出句子之上的语言单位,它可以是一段对话,一篇论文,也可以是一篇小说。但不管形式如何,“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凡是语篇,都必须满足衔接、连贯性、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境性、互文性这7个具有构成语篇的条件,这是(谭载喜,2002)的观点。(Shreve和Neubert,1992)则是提出翻译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它可以通过目标语将整个源语文本进行目的性的语篇意义上的重新撰写。同时无论语篇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且语义连贯(黄国文,1988)。对于译者而言,应该把语篇当做是一个有意义的基本单位,所以不管是在汉英翻译还是在英汉翻译时,应该立足于语篇,立足于语言结构,而不是单一的句子或是词汇,在语篇范围内最大限度将源文本的意思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达到这一目的对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有重要的意义。
三.语篇翻译下对散文的翻译策略分析
1.语篇的逻辑关系方面
汉语和英语有着明显区分。它的语法从西方引进,是一种意合语言,重神韵,不重形式,形散意不散,没有定式。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分句多,使用代词频繁,还有一套严格的语法体系来表达句子的时态。翻译时,应当注意原文结构的逻辑关系,使译文结构清楚,语义明晰。译汉语散文时,应结合其形散神不散特点,对短句和流水句要适当调整语序,译文要尽量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笔者将从语篇隐含的逻辑关系和句与句间语序调整这两个方面来论述《我的童年》逻辑关系的翻译。
例1:先说到我的遗传:我的父亲是个海军将领,身体很好,我从不记得他在病榻上躺着过。我的祖父身体也很好,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我的母亲却很瘦弱;常常头痛,吐血——这吐血的症候,我也得到,不是肺结核,而是肺气枝涨大,过劳或操心,都会发作——因此我童年时代记忆所及的母亲,是个极温柔,极安静的女人,不是作活计,就是看书,她的生活时非常恬淡的。
译文:Let me begin with my family background. My grandfather was very healthy and strong,died without illness at the age of 86.My father was a high-ranking naval officer.He was also very healthy and strong and I do not remember ever to have found him confined to bed by sickness.My mother,however,was very thin and weak,often suffering from headaches and blood-spitting—an illness I was once also liable to.It was caused not by pulmonary tuberculosis,but by the enlarged bronchial tubes or overwork and care.In short,as I remember,my mother was a very gentle and quiet woman.She lived a very calm life that spent her time either working or reading.
原文语篇的逻辑顺序是这样的:介绍“我的遗传”即家庭背景,从我的父亲→我的祖父→我的母亲,但是在根据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其实应该是以长为尊,把长辈放在前面,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主动的把顺序改成:我的祖父→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并且在最后一句“我童年时代记忆所及的母亲......生活非常恬淡的。”一句,将生活放在前面,后面的从句“that spent her time either working or reading”作解释说明。这样让逻辑更加合理,文意也更加清晰。
2.语篇的语境方面
A.语境的定义
语境又叫做情景或情境,是语言中的各级单位在语言体系中出现的影响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包括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它在翻译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所有语言环境都离不开语境,翻译也不外如是。语言能反映文化特征,在翻译时也要考虑汉英双语的文化语境,使文化通过语言更好的进行传播。汉英文化差异在于,中国人集体感强烈,因此汉语的模糊性强。西方人注重个人英雄主义,使得英语的词义清楚,定义明确。而文化词翻译正好能体现文化差异,因为这是对带有文化内涵的词的翻译。下文也将会是对文化词的翻译处理举例进行论述。
B.文化词的翻译
文化词一般是带有文化信息的词汇,蕴含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翻译时,许多文化词无法找到目标语对应词,所以必须得考虑是否要保留源语中的文化色彩和内涵。一般的译法有音译、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这几种方法。
对于一些没有对应词的文化词,直译和音译不能达意,而词尾加注又显累赘,所以还可以采用释义法,通过解释语将其译出。比如“伟大”一词,它在英文中有很多对应词,如greatness,grandeur,mightiness 等。原文中有两处提到“伟大”:1.童稚的心,对着这亲切的“伟大”,常常感到怔忡。意即“面对这亲切的大自然,我的幼小心灵常为之颤动”,故译为Faced with the endearing grandeur of nature,I often felt my young heart palpitating with awe,其中with awe是增益成分。这里的“伟大”就是对前面大海潮涨潮落这气势磅礴景象的敬仰和感叹,所以译为grandeur。另一处则在文末:母亲常说这是“任性”的一种,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格。后半句意为“注定无所作为”故译为destined to get nowhere,其中destined 为“注定”的意思。这里的“伟大”则需要意译,表达出作者对那种勉强自己,能做到“不任性”的那一类人的厌弃,体现她喜欢爽快,坦白的性格特质。
3.语篇的文体风格方面
奈达认为翻译时在译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问题。所以文体风格的对等也是译者应该关注的一个层面。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文体风格,对于作者来说,每篇文章都蕴含自己当时写作时的心境和精神状态,作品就是精神和文字的结合体。而译者也要尽可能的将作品风格再现。
这篇散文的风格十分明显,人物形象非常生动。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是一个十一岁之前是个“假小子”,十一岁之后变成了一个少女的丰满形象。从例3:环境把童年的我造成了一个“野孩子”,丝毫没有少女的气息。我们的家,总是住近海军兵营,或海军学校。四围没有和我同龄的女伴,我没有玩过“娃娃”,没有学过针线,没有搽过脂粉,没有穿过鲜艳的衣服,没有戴过花。到例4:这种生活一直连续到了十一岁,此后我们回到故乡福州去,生活起了很大的转变。我也不能不敢写这个转变!十岁以前的训练,若再继续下去,我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男性的女人,心理也许就不会健全。因着这个转变,我才渐渐的从父亲身边走到母亲怀里,而开始我的少女时期了。这两个片段完全把由“假小子”到少女这个过程栩栩如生的还原了出来。
四.结语
本文在散文《我的童年》中对语篇理论和翻译进行结合,使原文文意通过语篇结构还不只是单一的句子来体现,达到了翻译的交际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在翻译的时候,作为一名译者,需要提高自身的译者素质。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得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学功底,否则无法将原文原意更流畅的表达出来。另外,翻译并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和思维上的不同,想要将原文原汁原味的搬到译文并不现实,这就要求译者酌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