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
2019-11-26叶宜宜
叶宜宜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写作的基石。语文具有工具性的本质属性,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是写作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创新的源泉。在选材定题时,需要观察力和直觉力,在炼意构想时,需要推断力和想象力,每一环节的升华,都是在思维的推动下完成的。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增采的途径。审美作用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现。文采的增加以及文章思想深度的提升是作文审美鉴赏能力提高的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升格的方式。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提升文章的品格,提高思想的深度,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只有协调四个层面的关系,才能优化作文教学系统。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求来审视当今的作文教学,主要存在浮而不实、思维僵化、缺乏积累、古今脱节四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语言基础的教学,浮而不实
为了让学生“先人一步,抢占优势”,许多教师在学生的记叙文功底尚不扎实的时候,就让学生开始学写议论文的文体,并以高考题目为范例,嚼碎了作文套路喂给学生。许多学生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工整,反而忽略了一些表达上的问题,语言上错漏百出。作文水平的提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语言上来,语言的运用能力很大一部分是由语言基础决定的。
2.忽视思维水平的提升,思维僵化
传统的“命题——写作——批改”作文训练模式过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很多时候被一套套格式化的写作公式限制,将原本自身的灵性和闪光遗忘了。主体意识的自然流露、率真情感的畅然宣泄本该是写作应达到的目标。这样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文章,纵使格式整齐划一,也不会出彩。
3.忽视审美情趣的培养,缺乏积累
当今的高中生被关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缺乏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再说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作文格式和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语言的积累、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总是传授“有用”的课本知识,对于社会、自然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作文缺乏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就像育苗失去了土壤,难以培育出高雅的审美情趣。
4.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今脱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外国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许多学生陷入传统文化匮乏的境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虽增加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但在高考的驱动下,语文课的课时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只是选取一些常考的或旧教材的篇目进行讲解,学生由于课业重并没有对新增篇目进行认真研读,导致新增的篇目并不能真正做到扩大传统文学作品阅读量的作用。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高中作文教学应该加强语言基础的教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情趣的培养、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加强语言基础的教学——夯实基础
准确而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表达工具,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②为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应加强口语和书面语的训练。
1.口语训练
口语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倘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那么书面表达能力也随之增强。口语训练可以随堂进行。常见的方式有提问、自由发言、定题演讲等。例如:课前的三至五分钟,让学生轮流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点评。口语训练还可结合校内活动进行,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2.书面语训练
有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搭建起文学的城堡,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适当的造句、写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荷塘月色》中优美的词语和丰富的句式、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教师在分析过程中不妨让学生进行仿写。还可以展开学生写段训练,例如提供“虐童案”的材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再组织语言进行述评。
(二)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活化思维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要想作文创新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维的创新。只有作文思维创新了,文章的思想才能独到、新颖并且深刻。具体而言,要从立意、材料、体裁、语言四个方面入手。
1.立意求新
要做到立意创新,需要调动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例如:2018年深圳市高三一模的作文题:根据中外育儿理念的不同谈谈你的看法。这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立意:赞成中国家长(成长需要呵护)、支持外国家长(放手也是一种爱)、持中立态度(教育既需要呵护也需要放手)。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写作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材料,深挖材料后面的深刻内涵。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发散思维,立意才能创新。
2.材料喜新
如果说立意是作文大厦的设计图纸,那么素材就是作文的砖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观察生活中一些特别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培养学生养成看报的习惯,积累报纸杂志里面的时事热点;带领学生到校外采风,将美丽的山山水水内化于心,形成作文的素材;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旧素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体裁出新
一篇作文倘若只有优美的内容而不能用适当的体裁来表达,仍不能做到文质兼美。当今的高考作文虽以议论文为主,但是也出现了不少新型文体,如:寓言体、书信体、话剧体、报告体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有时新的文体比议论文更容易达成文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议论文和记叙文这两种常考文体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教授其他文体,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开展创新文体的训练,活化学生的思维。但运用新体裁要把握好度,不可语言浮夸、内容脱离生活。
4.语言更新
语言创新可从语词、句式、修辞、主旨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训练学生运用词汇的高阶思维。例如:“高兴”一词,可以用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喜气洋洋等词语来替换。再者,要引导学生变换句式写作。例如:将“亲爱的没事吧?”换成“没事吧,亲爱的?”第二句的主谓倒装句,更能凸显出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然后,要强化学生的修辞意识。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其中的修辞方法。最后,要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将主旨与时事政治、民生民情结合,深化主旨。
(三)加强审美情趣的培养——增强语感
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和理解力即语感。语感需要广泛涉猎、反复修改,将积累和反思结合起来才能提高。
1.广泛涉猎
写作文是一个提取信息并输出的过程,当积累的多了,敏感度强了,提取速度就会加快,输出时经过精细的加工,能迅速写出优美的文字。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材的推荐书目,给学生列出每学期或每月的必读书单,并进行读书指导,让学生定期写读书心得,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此外,还可以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师生一起谈谈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不同的思想进行撞击、交汇、融合,能加深学生对各类文学作品的直观感受,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审美能力。
2.反复修改
修改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检测并提升语感的过程。教师应将生生互改、学生自改等多种方式结合。教师批改时,将旁批和总评结合,学生在全面了解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反复修改,才能快速进步。生生互改时,教师可将作文随机分配给学生批改,还可以一篇作文给多个学生改,这样不仅使修改者能分析到更多作文,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被修改者也能得到更多的修改建议,取众所长。学生自改时,教师要提供批改标准和作文模板,让学生在改中自思、自学。
(四)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境界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前人思想的精华。作文体现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为达成上述的目标,需要利用好教材和练习并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及比赛。
1.利用好教材和练习
教师要利用好必修和选修中的古代篇目,在分析透彻重点篇目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教授或指导学生自学其他篇目,形成对古代作品的宏观认识。对不同时代、风格、地区的作品进行分专题探究,进而让学生理清不同的文化特点。练习中也会出现许多课外的文言文和诗词,教师可将课内外结合,借助已经学过的篇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外的篇目,并积累其中的写作素材。
2.开展专题讲座及比赛
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由于阅历尚浅再加上教材的限制,有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片面。学校可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如《谈孟子思想的启示》、《杜甫诗歌赏析》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将其迁移到写作中。还可以开展如“传统文化征文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教学,形成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氛围。
四.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语文作文教学应当从每个文题设计着眼、从每次作文训练入手、从每回习作讲评做起,加强语言基础教学、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让学生都能从作文中汲取精神的滋养、成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