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2019-11-26单希华

文学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课堂

单希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机械地传授学生教材知识,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语文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还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并未及时转变传统的观念,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出现厌恶、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导,设法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破思维定势的局限,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新课标指出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但许多教师都没有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浇灌式地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自己的理解,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阅读是个性化的表现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明白这一点,但很少有语文老师真正做到这一点。大部分语文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就开始结合相关材料进行讲解,缺乏个性化的分析[1]。教师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活动,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教师讲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在理解方面也存在困难。

2.缺少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许多教师正式开展课堂活动前,会花大量时间做好备课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十分到位。但大部分教师写的教案都是参考教材、网上下载而来的,虽然网上下载的资料有一定的参考性,但依然存在不足。学生的层次不同,理解水平、认知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网上教案不能满足学生阅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2]。教师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存在差异性。有些教师编写的教案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速度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活动开展前,就要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为了保证课堂效果,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给教学活动树立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教师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有一些教师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侧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作为教学目标[3]。在实际课堂活动中,教师侧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但教师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多有欠缺,导致讨论的时间过长,学生偏离主题。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氛围好,但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比较少,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

1.巧用悬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开展语文学习中极易被外界吸引,学习注意力并不集中。高中文本阅读中,若文章内容缺少吸引力,小学生容易分心,使得教学中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对学生有充足的耐心。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依托设计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4]。与此同时,根据小学生特点,通过问题方法设计悬念,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如,对《鲸》这篇课文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下列方面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最大的动物是什么?你们知道海洋中都有什么动物吗?你们是否见过鲸鱼?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基础上,引出本文教学主题。与此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分析和阅读,找到老师提出的答案。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和鲸鱼相关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这个动物,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2.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

小学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文本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要重视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魅力,找到相关的关键词,使用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使学生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例如,对《桂林山水》这一篇文章进行教授时,文章使用“波澜壮阔”、“怪石嶙峋”等词语对漓江和桂林的山水进行描写,从所用字词中让人置于桂林山水中,亲身体验那些更美丽的景色。学生通过挖掘上述优美词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注意,对文本的魅力而言,不单单是挖掘,还要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内容。因此,教师可通过趣味性方法,向学生展现出文本的独特魅力,促使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水平。此外,教师也要时时钻研教材,采用有趣的教学设计,感染并吸引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

3.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由于小学生所学知识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在教师日常教学中,要重视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内涵。采用创设与文本比较相似的场景,把学生代入到文章讲述的内容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但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让其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5]。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和地震有关的视频,例如: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等,确保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地震的残酷,深刻了解发生重大危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人事迹。随之,通过一句话引出:“美国洛杉矶也曾经发生一场大地震,正在学校上课的学生阿曼达被埋在废墟里,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的父亲时如何做的?他又是怎么得到救助的吗?”此时,教师可采用引导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投入文本阅读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不得不说,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从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模仿的重要期。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阅读小。开展小学语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给学生相应的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本,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开展朗读,深入学习文本内容[6]。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教会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此外,要重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这也充分说明,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时,要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的完成示范朗读,促使学生主动投入文本阅读中。

5.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学生是一切课堂环境的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设置要围绕着学生展开,但许多语文教师都没重视这一点。有一些语文教师觉得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较弱,若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降低课堂效率。事实上,高年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学生阅读文章的侧重点不一样,理解能力不一样,理解的内容就不相同。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阅读教学不仅是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掌握生字生词,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阅读能力。所以,高年段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要重视创新教学理念,依据学生特点、学习水平个性化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7]。

朗读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走进阅读情境,跟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高效感悟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深入阅读情境,就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不仅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锻炼阅读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8]。例如:在学习《快乐王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法,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一个学生扮演小燕子,一个扮演王子,一个扮演老人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要想朗读好课文,就必须先了解角色,对角色的心理和感情进行分析、揣摩人物的情绪。从而体会到王子的善良、仁慈,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

总之,想要让学生对语文文本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巧设问题方法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要认识到深入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独特魅力,促使学生自主开展阅读。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嘻游课堂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