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19-11-26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第一实验小学王淑颖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第一实验小学 王淑颖
语文这一门学科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是比较丰富的,所以在精神方面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生活压力增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是关心小学生物质方面的需求,忽略了小学生在心理层面的需求,很多家长只是一味地为学生施加压力,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就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状况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及时调整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教材上出现的内容的时候,不能只是让小学生单纯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更是要深度挖掘文章深层的含义,尤其是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感性内容,引导小学生对这些有正确的认识,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自己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段,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直接就将文章深层的含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一步步引领学生得到答案,加深学生的体会。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中,文章主要讲述了奉献的快乐,也正是现在很多小学生都缺少的一个品质,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篇文章入手,让小学生学会奉献。教师在让学生学习这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比如:鹿先生并没有看到自己栽种的玫瑰花,为什么还是感到快乐?鹿弟弟为什么说鹿先生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教学,等到教师讲解结束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回答。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感知,独立思考,加深自己的思维深度。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二、增强互动环节、渗透心理健康
想要使小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首先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是比较固定的,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负面情绪,时间久了就会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教师要加强课堂上的互动环节,互动也是帮助教师知道学生状况的一个最好的方式。一个融洽、积极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用公平和公正的态度去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槐乡的孩子》中,主要通过描写在槐乡生活的孩子采槐米的场景来体现出孩子们淳朴节俭和吃亏耐劳的特征。因为这一篇文章并没有直接说明槐乡孩子生活的艰辛,所以小学生可能就没有意识到这个内容,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里,将操场里面的垃圾当作槐乡的孩子捡的槐米,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受到槐乡孩子的艰辛。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份劳动的感悟,让学生学会知道珍惜眼前的一切,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
三、加强家校互通,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很多小学生在学校里面的状态和在家里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与学生的家长定期联系,询问学生的状况。很多学生的家长觉得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不会出现什么心理上的问题,所以就不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首先要为这一类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组织召开一些家长会,或者是定期家访,确保学生家长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主要讲述了父母对于一件事情完全不同的两种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不是有与这件事情相关的经历,可以写成作文,等到教师批改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将作文拿给自己的父母,让父母分别在学生的作文旁边写上自己当时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父母的用心,同时也能让教师知道家长的教育理念,调整对该学生的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的方式,更要充分了解班级里面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确保学生是在趣味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到心理健康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体会,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感知,不再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解,而是能够自发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身,能够全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