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在合唱训练中的运用

2019-11-26王卓林

甘肃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哈欠喉咙歌唱

■王卓林

(兰州市十九中教育集团,甘肃 兰州730000)

启发式感觉教学法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一种声乐教学理论,即通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和体会到的一些感觉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取得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建立起科学的发声状态,把复杂、抽象的声乐理论简单化,从而快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歌唱中来。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会歌唱的呼吸方法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许多声乐教育家指出:谁懂得呼吸,谁就学会了唱歌,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在合唱训练中气息练习胸腹式联合呼吸时,应先指导学生学会快吸慢呼。如练习时,笔者启发学生想象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惊吓倒吸一口气,喊叫出来,然后保持这种状态几秒钟后,感觉仿佛有一股外部的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缓缓向着齿根的背后呼出,在气息的支持下进行歌唱;在做慢吸慢呼练习时,笔者启发学生想象在欣赏一朵朵争奇斗艳的鲜花,情不自禁地去闻花的芬芳,这时会觉得胸廓自然地向前、向上抬起,而肋肌和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保持这种状态将腹部横膈膜以下肌肉群放松,再慢慢呼气,做到自然平静柔和;在练习急吸急呼时,笔者启发学生体会体育课上跑完一百米跑后吸气呼气急促的感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容易体会到的感觉,让学生在充满兴趣中练习并学会歌唱的呼吸方法。

二、打开喉咙训练

打开喉咙是学习歌唱发声中较难解决的问题。练习时,笔者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打“哈欠”的状态。“打哈欠”的训练方法是指在歌唱中用来降低喉头和扩大咽腔的方法。法国著名生理声学家于松称它为“隐蔽的哈欠”。这种“哈欠”状态就是“打开喉咙”的状态,也就是歌唱时的状态,它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练习“打哈欠”时,笔者要求学生先不要把哈欠打出来,强行把嘴闭上,这时软腭部分会自动上抬,鼻腔兴奋扩张,同时喉头也会自然下降,咽管(鼻咽、口咽、喉咽)随着“打哈欠”的动作拉开上下的距离,扩张腔体的空间容积,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敞而又通畅。

打“哈欠”时口腔和喉咙是打开的,软腭是抬起的,符合科学发声状态。歌唱时保持这种状态,唱出的声音垂直通畅,容易调整好气息和歌唱位置的关系。学生容易理解和实践,也容易掌握。练习时,一定要要求学生真正体会打“哈欠”的感觉,不要将“哈欠”打过了头而出现僵硬不自然的声音,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且有耐心地指导。

三、歌唱共鸣练习

歌唱时共鸣一般分胸腔、口腔和头腔共鸣三种。歌唱时能否很好运用共鸣,对歌曲的表现有重要的作用。在胸腔共鸣练习时,笔者启发学生用叹气和自然咳嗽的方法体会震动胸腔的感觉,提醒注意不要压喉头;口腔共鸣可让学生用“半打哈欠”状态来体会。这时喉咙是打开的,口盖积极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然后自然发出声音;头腔共鸣被学生视为学习声乐的难点,训练时笔者启发学生用小声哭泣时由于震动而使鼻腔发麻的感觉,把声音集中在鼻腔顶端或眉心位置来体会头腔共鸣,从而避免由于音高而喊叫的现象。如模仿人的“宽嗓子”歌唱、模仿人的“哭泣”声、模仿牛的“叫声”等,都能使咽喉等共鸣器官处于兴奋扩张的状态,此时的喉咙是打开的。通过模仿,让学生领会与体验声乐理论中所阐述的科学方法,掌握其要领,不断练习形成良好的歌唱共鸣。

四、学会正确咬字吐字

“字正才能腔圆。”汉字一般由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组成。歌唱时,笔者借鉴周小燕教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清晰地交代了字头后,立刻将字腹带到口腔后部。如拉弓射箭,一手好比出字的位置,另一只手同时将字腹向后带入口咽腔,再由来自丹田的气将字射出去,干脆利落。也可启发学生体会“前打喷嚏,后打哈欠”的感觉,处理歌唱时字头与字尾的关系,做到“以字带声”“以字行腔”。

当然,在合唱训练中,还需要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嗓音条件因材施教,把启发式感觉教学灵活运用,让每一个学生学会用方法歌唱,喜欢唱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曲,在歌唱中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猜你喜欢

哈欠喉咙歌唱
五彩哈欠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动物圈哈欠指南
《喉咙里的奔马》创作谈
喉咙里的奔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