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七个途径
2019-11-26田彦卿清水县西关小学甘肃清水741400
■田彦卿(清水县西关小学,甘肃 清水741400)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平时就要做到“七多”。
一、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共性是好动、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先引导他们把生活中的事情说出来,再去描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无米下锅”的难题。如在学习写《记暑假里的一件事》时,首先,笔者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暑假里做过或遇到的印象最深刻一件事,学生有说钓鱼的,朋友之间闹别扭的,学游泳的,等等,气氛非常活跃;然后,引导他们写出来。由于学生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或亲身经历的事,所以文章内容比较充实,感情也饱满。
二、多背名篇佳段,积累好词好句
有的学生心中的构思很好,可就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写出来的文章词不达意,而且前言不搭后语,不能有条理地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语言贫乏,表达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多背一些名篇佳段来丰富语言,背得多就会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解决有意而无词可答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把遇到的好词好句分类摘抄下来,逐步积累词句。
三、多观察周围事物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很多,可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差,不善于仔细认真地观察。教师要在平时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这样他们才能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来。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处在特定的环境中,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可在春天领学生春游,观察花鸟虫鱼的变化,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和希望。秋天,组织他们到野外活动,去感受自然的变化和丰收来自辛勤劳动这一生活的真谛,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引导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作文表达出来。这样,既消除了他们硬着头皮去应付作文的被动心理,也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难题。
四、多练
练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有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得特别仔细,对所写的内容在大脑里的构思特别好,但写作时,又不知从何下笔了。由此可见,如果经常不练,还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即使写出来,也是没有条理的文章。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必须多练,可通过写日记、小练笔等表明自己对事物的看法,逐步锻炼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五、多听
听也是一门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就锻炼学生的语言外部感受能力这一点而言,听比读更重要,因为学生在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对文字理解能力的限制,常陷入词句不得其解的苦恼当中,无法从中感受语言的一些基本特征。而要摆脱这一束缚,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轻松愉快地体会和感受语言基本特征,就要组织学生多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
六、在多听的基础上多想
让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多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发生这件事将有什么后果,通过搞清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读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用意是什么,以此锻炼学生动笔前的构思和立意能力。看一幅图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图画反映了什么,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直观感受能力。
七、多分析批改过的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拿到老师改过的作文后只看一眼分数就算了事,并未做深入的分析。因为就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分数,不善于做自我总结,很少琢磨老师这样批改的原因。为了达到批改的目的,教师可以适当地抽查、询问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老师这样批改的原因。无论是用词不恰当还是句子不通顺,或是结构调整等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失误的地方,以免改与不改一个样,问题老是存在而又不去解决。笔者认为,批改要尽量做到少改多迁就,能保留的尽量保留,不要把一篇文章改得面目全非,使学生失去信心。哪怕一篇文章整体质量不高,但只要有可取的地方,就应给予肯定,该表扬的要表扬,要突出正面引导的原则,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