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9-11-26张艳群
张艳群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前陈中心小学 浙江 浦江 322205)
1.以传统文化的融入促进德育的发展
教材是小学德育教学的指导依据,小学老师需要明确教材之中的德育内容,结合教育的价值导向与教育的内容,以现有的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深入地解读目前的德育教材,加强德育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来更好地发挥教材对德育教学管理的引导作用和价值,突破传统德育管理以及教学所存在的各种不足,为我国小学德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借鉴。
1.1 教学实践中老师需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教材的融合。将传统文化中勤劳勇敢、爱国主义、文明礼仪和团结合作的思想融入其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鼓起自信、自尊、努力学好传统文化知识的勇气,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真正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2 实用性上需要以传统德育教材文化的外部结构为入口。实现内容的优化和提升,这一点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能够弥补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所存在的不足,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以不同传统文化的惯用形式为依据,加深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个人的接受能力,采取形象直观的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如老师可以用不同的多媒体软件为切入点,积极地通过播放音频、视频和展示图片的方式,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感知之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一个有较高素养和品德的老师才能培养和教育好学生,对学生作出一定的表率,不违背传统的信义道德,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的品德。
1.3 形式上要注重德育教材和传统文化设计的优化提升。一方面,需要在教材写作的过程之中实现对学生德育写作理念的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采取有效的行为策略和手段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和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功能,要了解育人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和社会也是重要的育人场所,学校并非出于真空地带,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走访等多种途径,建立社会联系,结合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地指导学生活动,提升德育的空间;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关注内容上来看,小学德育教材必须要以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为主体,在这种素质教育环境之中,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修养,真正的将家国情怀和不同的教育情怀相融合,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个人思想素养的价值和重要性。教师在授课时,也可以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要在心中明确知道教育是为了育人,学生学习也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做人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更好地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实施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管理
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学生个人的道德以及思想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想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之下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时候,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的情操,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比如新生入学时学习纪律的常规训练,升国旗的仪式训练,集体活动时的纪律训练等等,要引导检查,反复训练,巩固效果,还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公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严格要求自己。
老师更需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引导,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除了需要以老师的简单引导为主之外,还需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动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教化和感染。首先,学校可以进行经典的背诵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道德水平制定不同时间段的阅读计划,鼓励和引导学生采取阅读的形式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社团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比如,舞蹈团队和绘画团队,吸引学生加入团队组织中,这种模式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活动主题,让学生能够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为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依据。最后,学校还可以以节日为主题,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在清明扫墓活动之中,每一年都有许多的小学组织学生参观抗日烈士的陵园,通过这种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可否认,这种实地参观的形式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意识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真正的做到努力学习和认真生活,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地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德育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还能够有效地突破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老师需要结合目前德育管理的现实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来更好的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