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课堂器乐教学 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2019-11-26翁一献
翁一献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实验小学,浙江湖州 313000 )
引 言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歌唱教学一直被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即使是课程改革呼声极高的今天,歌唱教学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教师往往忽视了在歌唱教学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课堂器乐教学。
一、课堂器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乐器进课堂”理念给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课堂侧重点只在歌曲教学和欣赏教学上,而忽略了课堂器乐教学。其次,教师的教法不得力,怕课堂失去控制,而放弃了课堂器乐教学。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现如今,音乐课堂教学理念与指导方向已经有了,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利用多元的形式和崭新的方法来整合教材。虽然不能要求教材在一年之内得到全部更新,但是教师可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利用新课标的理念与思路去完善旧教材。
二、高效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为了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形成有利于教师发挥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开发潜能的最优课堂环境,“高效课堂”强调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在课堂、矫正在课堂,具体而言就是目标之“效”、过程之“效”、反馈之“效”、结果之“效”。
三、高效音乐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课堂器乐教学巩固目标之“效”
音乐课堂之“效”,在于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一教学目标应清晰地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认识新事物的原动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一般是从“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三个层次[1]。
“有趣”是指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直接产生对音乐的兴趣,表现在学生一旦看到某种乐器独特的外形,听到其奇妙的音响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是有限度的,不稳定且容易自我转移或消失。例如,在一年级第四课《可爱的动物》的教学中,在认识“木鱼”和“碰铃”时,学生刚听到“木鱼”的声音时非常激动,很想尝试。但当笔者出示了“碰铃(钟)”后,学生立刻就将注意力转到了“碰铃”上,随着好奇心的转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转移了。
有着强烈的“乐趣”是儿童学习音乐时兴趣发展、形成的中级阶段,他们在“乐趣”这一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对事物的本质及内容产生求知欲望。因此,在实施“器乐进课堂”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的乐器有“乐趣”,并引导学生将这项“有趣”的学习内容视为自己学习活动中的趣事来做。教师应在教学中多思考,创设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有趣”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自身的学习动力。
(二)课堂器乐教学实施过程之“效”
过程之“效”,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师生互动,利用、整合资源,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使其行为结构、心理结构得以迅速互化。在教授一首新的歌曲时,一直强调要通过联想来分析作者的创作情感及作曲意图,再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旋律中,用演唱或器乐表演的形式进行再创作,以改变学生的认识结构与情感状态。
例如,在舒伯特《摇篮曲》的教学中,当学生基本学会了演唱这首曲子后,教师就可以让他们用竖笛来进行再创作。教师可以从音量的“轻”,音色的“暗”“柔”,情绪的温存、爱抚去引导学生表现出妈妈对小宝宝的柔情挚爱和催人入睡的意境,这时,重点及难点都在“力度”的掌握上。如起音时要PP,到时略强,最后一句渐弱,还有一点就是对4/4 拍的强弱规律的体现。在这首乐曲的教学后期,可以让部分学生用竖笛为此曲伴奏,这能够使其余的学生更好地感受出轻轻摇荡的旋律和安详宁静的气氛。这种重视学生体验与实践的器乐教学充分保证了音乐课堂的高效性。
(三)课堂器乐教学评价反馈之“效”
反馈之“效”,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推动学习进程,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反思,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过程。
首先,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改善学习进程。当学生的器乐学习达到一定水平时,其自身的评价水平也将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也就具备了通过自我评价来改善学习进程的能力。如九七版六年级音乐教材中的竖笛练习曲《茉莉花》《好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这两首乐曲都是二声部的。对此,学生必须先学会单声部的旋律吹奏,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合奏。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单旋律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和困难,都是学生通过不断的自主练习和自我评价来解决的。
其次,教师通过反思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过程。这一点需要教师具有灵活和敏锐的思维,当课堂出现一两个“意外”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如当笔者在教授新教材第五册中的《四季的歌》这一乐曲时,有一段对于自制乐器“琴碗”的器乐教学。对此,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伴奏,或者演奏自己编写的“小乐句”。
课前,笔者先通知了每组学生要带五个相同质体的器皿,笔者也准备了一组器皿。在上课时,学生在器皿内注入了不同体积的水,使五个器皿发出的音高组成“do、re、mi、sol、la”。但是在注水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不能使“碗琴”发出“1、2、3、5、6”的音高。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只能放弃学生的乐器,利用自己准备的五个“碗”让学生体验自制的打击乐器所发出的美妙声音。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变“小组演奏”为“独奏”,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课堂器乐教学落实结果之“效”
结果之“效”,在于教学目标的圆满达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教学目标的完成无疑是“结果”之效的保障,这点在小学低学段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从一年级的认识“打击乐器”到二年级的选择“乐器”,再到三年级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和“自制打击乐器”,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教材第五册《钟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感受《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2)想象“黄昏钟声”的情景。要想圆满地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利用打击乐器伴奏、用“弹舌”模仿木鱼声等方法无疑是教学的亮点。乐器的使用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还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 语
总之,如何利用课堂器乐教学为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添砖加瓦”是值得大家探究与思考的问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歌唱教学环节,还是课堂器乐教学环节,都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也是教师有效建构高效课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