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 发展语文能力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
2019-11-26庄翠芬
庄翠芬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光明中心小学,福建南平 353400)
引 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当前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改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一、词语辨析,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字词学习情况,借助工具书、展开词语变换、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词语补白等形式辨析词语,让学生把握字词内涵,进入文本中心[1]。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感受的形式让学生感知词语内涵。所谓的直接感知就是将事物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视觉受到冲击,从而形成深刻感受。
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字词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借由宋小宝的小品《吃面》进行引导:“大家是否还记得宋小宝的经典台词——海参是正经海参不?”学生激情澎湃,积极回应。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海参的相关知识,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海参是一种全身长满肉刺的生物,它的营养价值极高,是珍贵的食品,是‘海味’八珍之一,不仅如此,海参也是极其名贵的药材。”有的学生说:“海参是没有脚的,它爬行相当慢,是靠肌肉收缩行动,通过底足行动来寻找食物的。”学生了解得还是比较多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有直观感受。虽然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但不知道用哪个词将其描绘出来。教师让学生到文中寻找。学生很快找到了“蠕动”这个词。“蠕动”这个词比较难以理解,教师以“海参”为载体,引发学生学习认知。当学生认知被激活后,教师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展现海参在海底蠕动的画面,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识字任务,学习词语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二、段落鉴赏,升华学生运用能力
语言赏析就是欣赏、品味文章中优美、蕴含深刻内涵的语句,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不尽相同。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语言简洁准确,议论文语言精练缜密,散文语言优美感人,小说语言细腻传神。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把握文章文体,在此基础上,感知文本语言特色。在具体赏析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关键词、修辞手法、写作方式、表达方式、写作角度、句式特点、思想情感等方面寻找切入点,挖掘句子的作用和深刻内涵。
在赏析《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段,概括文段主要内容,学生都能顺利概括出来。学生对段落内容有了基本感知后,教师问道:“从大家的概括中,我们了解到这段内容主要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等物产,那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的呢?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积极寻找。有的学生找到了“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一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赏析句子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因此,学生快速掌握了赏析句子的角度,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结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长短,在叙写过程中,都会遵循一定的写作规律,各个部分的内容之间都会有不同的搭配形式,这就是文章的结构。常见的文章结构形式有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递进式四种。传统教学实践,教师只关注学生语言赏析能力,很少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探究文本结构。这显然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极为不利。要想拓展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展开剖析,必须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文本脉络。在写作时,作者是如何立意的,如何组合材料的,这些都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挖掘的内容。学生只有厘清了文章的结构,才能走近作者,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四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厘清文章层次,教师从结构这个层次着手,引导学生对段落层次进行划分:“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分别叙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积极概括,都能精准把握。学生概括:第一句先写了西沙群岛鱼很多,第二句写了鱼的类型,第三句和第四句再次写了鱼很多。教师继续引导:“如果从结构上该如何概括呢?”学生立刻想到了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迅速地把握住了段落结构。学生掌握了方法,教师让学生自主分析整篇文章的结构,学习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厘清文章结构是强化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渠道,教师抓住一个段落中的结构展开分析,以点带面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学生再分析整篇文章的结构时,自然更加灵活。
四、主题挖掘,塑造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之所以能够感染学生,实现情感熏陶,靠的是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感知文本主题既是教学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塑造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渠道。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将文本主题展示出来,学生学习状态较差,探索积极性无法被调动。如果教师抛出诱饵,给出探索视角,学生学习热情自然高涨。这就是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认知,阐释相应道理。学生要想感同身受,必须进行深入阅读,在阅读中感知,在感知中内化为自身认知、情感。
在探究《富饶的西沙群岛》主旨时,教师寻找文本与学生情感的衔接点:“你去过或者听说过哪些旅游景点?旅游景点有哪些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西沙群岛作为取景点呢?”有的学生讲述自己去过的景点,有的学生述说在电视上看到的景点,课堂学习氛围异常浓厚。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感情铺垫,因此,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学生能够迅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在探究主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有效调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深度挖掘。学生将自身感受与作者情感链接起来,从而可以切实体会到西沙群岛的美。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塑造成长期,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不同维度切入,抓住文本的内质美,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激发学生情感因子,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结 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指挥者,教师必须摆正自身位置,尊重课堂教学的成长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开展多项优化活动,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展示交流平台。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塑造个性和人格,形成分析、比较、应用等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