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敢于“舍得”
2019-11-26王勇
王 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关小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语文教学不能为了形式而忽视本真”[1]。所谓“本真”,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简单、实用、朴素、真实”。当下,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全覆盖,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求全求满,导致教学过度“臃肿”,而这与本真语文相去甚远。笔者认为,新技术走向成熟的今天,课堂教学应做“减法”。该留则留,该舍则舍,才能创造灵动、干净、简约的语文课堂。
一、教师的“舍”,何不站到幕后
核心素养的“三大素养”中特别强调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而这离不开教师的大胆“放权”。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却没有充分发挥能动性作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不应过于担心教学进度缓慢,而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扎实、灵活地掌握知识。由“扶着走”到“自己走”,由“牵着手”到“放开手”,其中凸显的是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华丽转身。一旦这种变化落实到教学深处,受惠的不仅是学生,也是教师,更是很多与此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语文教学,最不缺的是教师的“拐杖”,最不能闭合的是学生的自主自悟、个性感悟和多元解读。鉴于此,教师何不站在幕后,让学生在语文的森林中尽情探索?
例如,一位教师在《一块奶酪》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就直接申明:“今天,我做最少的事,你们做最多的事。”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她总是站在“幕后”,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交流对蚂蚁队长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论兴高采烈,还是蹙眉思考,她总是扮演冷静的“旁观者”和清醒的“观察者”,只有当学生遇到“为什么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子后干活的劲头比刚才更足”这样的问题时,她才从“幕后”走到“幕前”。
实践证明,正是在充足的“放权”中,学生揣摩出蚂蚁队长“纠结”的心理:多么想吃“奶酪渣子”,但又怕违反“偷嘴”的禁令。这种“七上八下”的心理不正是学生在现实中常有的现象吗?这不正是学生成长路上常见的心理反应吗?正是在“扔掉拐杖”的自主探索中,蚂蚁队长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既有“领导者”的威严,又有普通蚂蚁的小缺点(特别想吃奶酪渣子)……
在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不应在教师圈定的地方“打转转”,而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度解读。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位学生的理解、发言都能被听到,被尊重,被重视。而这取决于教师从幕后“跳出来”的时机是否合适。
二、问题的“舍”,何不以少胜多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优秀的课堂离不开问题的铺垫、搭桥和过渡。但是,很多问题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或问题过多割裂文本的整体气脉。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学、自读以及自主分析和讨论,将更多的教学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而教师负责最后的点拨、提升及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研究,一点一滴地收获知识,教师不再进行全方位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文本的最精彩处或最关键处,引领学生舍弃碎小问题,抓住关键问题,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仍是课堂核心内容的引领者,一定要做好课前备课,在过渡、提问以及总结环节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可以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应在“取舍”上多下功夫,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仍然以《一块奶酪》的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掉到地上的奶酪渣子被那个最小的蚂蚁吃掉之前和之后,蚂蚁们的反应一样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留给学生的发挥余地大,能够整合全文,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至于“奶酪渣子掉在地上,蚂蚁队长是怎么想的?其他蚂蚁是怎么想的?蚂蚁队长一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是怎么想的?最终让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子,表现了他怎样的高尚品质?”这些问题应该一笔带过,不可面面俱到。
实践证明,教师应善于按下“删除键”,删除太过碎小的问题,删除离题太远的问题,删除没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当留下一些最有价值的问题时,便变得简单、实用。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对精华问题进行深耕细作式的阅读分析,必要时深入、剥离、开掘、体味和涵泳,必将发现更美的语言天地,沉浸在这种细节化触摸中,学生也会收获多重滋养。
三、环节的“舍”,何不化繁为简
时下,因信息技术的大面积覆盖和高效介入,超容量的语文课堂比比皆是——“声光色”轮番亮相,唱歌、跳舞、画画缺一不可,微视频“横空出世”,动态画面摇曳生姿,“浮光掠影”式的展示充斥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热闹有余,实效不足,从长远来说得不偿失。笔者认为,技术越先进多样,教师越要懂得“舍弃”,学会舍弃一些不必要的环节。
讲授《一块奶酪》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多种昆虫,最后才让蚂蚁“登台亮相”,紧接着,教师出示了五颜六色的奶酪,详细介绍了作者的代表作品,然后出示词语解释、重点句子、分段提纲、中心思想等内容,然后组织生生合作讲故事,师生合作讲故事,并让学生联系现实,说说面对自己喜欢的食物时是怎么做的,最后展示关于蚂蚁的12 条谚语。
上述案例中,教学环节齐全、饱满、厚重,但这样的“全”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细节的深度挖掘,这样的“摇曳生姿”反而挤占了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细节化学习。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是“裁缝”,应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教材作“一番裁剪”[2]。对《一块奶酪》这篇课文来说,教师应抓住重点语段进行赏析,没有必要进行“全景式”教学。语文课堂要由“臃肿”变“简约”,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舍得”。当然,这样的“舍得”有一个前提,就是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真正以丰富学生的言语生命、阅读生命和精神生命而“舍得”。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要真正在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学生尽情遨游,使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以及伟大的智慧结晶。与此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传授真善美的思想感悟和精华。总而言之,教师只有懂得“舍得”,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有所突破和收获,学生才可以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更好地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