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培养策略

2019-11-26☉陈

小学生 2019年4期
关键词:谈吐语言表达情景

☉陈 跃

小学语文中的口语交际同样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口语交际因其特点而更加展现了其的综合性。口头的语言表达是最能彰显“变化”二字的,语音、语调、表情、气氛的不同,哪怕是说的是同一句话都会表达不同的意味。这是中文表达的难点,也是最具有魅力的一点。汉语的表达是相当复杂的,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就要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锻炼。而这种锻炼与培养要逐步深入的进行。第一步是实现标准正确而适合的语言表达,第二步是完成思维逻辑的建立,在正确的思维逻辑上看待事物,并构思表达,第三步是对于学生举止谈吐的纠正,为学生造就得体的举止礼仪。

一、正确得体的语言表达

汉语语言表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汉语表达讲求一定的变化,在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情景,都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汉语之中,哪怕是同一个字都会在不同的境况下拥有不同的意味。教师针对这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培养锻炼,就需要教师一定要根据最为准确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并且教师还要在学习教导过程中要进行对学生的监督,督促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让学生学习要保持一定的热情,让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在一个活跃的环境之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以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与陌生同辈相交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你好!”,而在与长辈相交时,开口第一句就应该是“您好!”而后,在家庭聚会时,可以较为随意一些,在别人要求你做事时,可以用轻松的语气、单单回答“嗯!”而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下,就应以较谦逊认真地回答同样的“嗯!”由此可见,正确的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得体语言表达的学习高峰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为他们养成使用得体语言表达的习惯是最为轻松也最为重要的。

二、符合逻辑的语言结构与构思

在语言表达到外部语言,即口语表达阶段时,还要先经历脑中的逻辑组织,再根据情景进行修整,最终才在口头上进行表达。有句俗话叫做“嘴巴快于思考就是愚蠢,思考快于嘴巴才是睿智”,三思而后行是中国人说话做事的重要准则,说话之前一定要经历思考这一阶段,嘴上说了,如果不是经过脑中一定的思考的,那就有可能会,并不太符合语言习惯或者当时的语言情景,或是得罪人于无形之中。而经过脑内思考的从而说出来的语句则会较为合理,符合一定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首先了解正确的逻辑思维,而后在让学生将语言在脑中构思好后再进行表达,让学生在多次锻炼中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建立与提升。

教师在进行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时,一定要注意对于学生灵敏思维的养成,首先要让学生有完整的思维体系,而后让学生在这个完整的思维基础上进行速度的培养。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辩论,随思随想,在说上一句的同时,就开始思考下一句,达到环环相扣、应答如流的效果。再例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争辩,在激烈的胜负欲之中,刺激学生的兴趣,快速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敏度。

三、得体礼貌的举止谈吐

口语交际在实际上是一种交流和交际,交际与交流都不只限于语言上,肢体与气质上的交流也是交际的一部分。可能优雅要求过于严格,但得体而礼貌的举止与谈吐是必要的,也是口语交际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良好的举止谈吐可以给人以最良好的印象,让人能够最快速的记住你,并且给人以深刻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仔细纠正学生的各项举止,还要保持自身的良好举止。

在培养学生的举止谈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该情景进行模拟,例如,设置接待客人的情景。让学生按照应有的三个步骤——迎、待、送进行表现,第一步,迎客:“哪位”、“您好”、“请进”并与人寒暄;第二步,待客:上茶水,请人享用点心零食等,并准备餐食;第三步,送客:将客人送到门口或是上车的地方,互相话别,约定下一次相聚。说话时一定要注意态度上要热情亲切,用语礼貌,同时要昂首挺胸,不卑不亢,肢体动作适度,不去用手指指着别人,不抖腿,站立时一定要独立站立,不能依靠它物,保持良好有礼的举止。

四、结语

在语言学习中,口语交际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在小学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各自情况,综合进行考虑让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进度下,能够同样接收到同样的、高效的教学提升效果。实践永远是教学的最有力的检验与促进,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完成与人交流的这一环节。合理正确的语言表达,符合逻辑的语言思维,得体的举止言谈都是口语交际培养的目的,也是最终成果。

猜你喜欢

谈吐语言表达情景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景交际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要怎么向你表达
一言堂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楼梯间 要小心
8分钟也能吸引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