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读
2019-11-26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人民路小学东校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人民路小学东校 汤 娟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情节的欣赏上。烦琐的提问占去学生训练的时间,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
所谓的“多问”,就是指教师烦琐的,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系列提问。所谓“多读”,就是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多读代替多问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读后使人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如何把这个“不可言传”的东西引导学生“传”出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最终让学生把“不可言传”的东西在朗读中“传”出来。例如:《匆匆》一文,它立意、表达等方面都给人以“妙不可言”之感。文章开始,作者以对比和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表达出作者无法留住时间的无奈和彷徨以及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这种复杂感情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那么,如何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特点呢? 我紧紧抓住“读”不放,先后安排了领读、引读、自由读等形式,在读的过程中,课文的深刻含义及真“情”已被学生体会出来了,最后我放上音乐,指导学生配乐朗读来抒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读中积累语言。结果,那种“妙不可言”的东西终于在读中“言”出来了。
二、多读其义自见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熟了,自能理解。此话不无道理,大声诵读以致反复吟咏,容易入境入情,帮助理解,对小学生来说,出声朗读可以集中注意力,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可见学生朗读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朗读训练才是恰到好处呢?
1.朗读要有目的、有思考
朗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边读边思考,这样的朗读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有目的、带思考的读文,学生既认识生字,理解了词义,又读懂了句意、段意,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朗读要有指导
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有指导,要提示朗读方法,及时点拨。学生通过朗读训练不仅理解了本段的内容,而且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3.朗读要有重点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如果学生无重点地朗读,不必要的内容在朗读,不需要读也在读,我看也是“费时多”的现象。
三、多读训练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在实践中,我感到以课文为载体,抓住课文的精彩之处,通过读来训练学生语感是一条有效途径。
请看教例: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全神贯注》第三段中的点睛之处——“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已经消失。”首先让学生品句细读,质疑:为什么他像醉了酒一样?为什么说“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呢?再引导学生读段,联系罗丹修改女像时的举止、神情,让学生抓住“上前”“后退”“叽里咕噜”“闪着”“踩”“挥动”等一连串动词,对照插图,想象场景,体会此时的罗丹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完全进入全神贯注的神态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心中只有他的女像,外边的世界自然就像不存在一样。接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心领神会地揣摩,把对句子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真切地领悟罗丹工作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情。
四、多读熏陶情感
如今的小语教材中,大多数课文情感丰富,意义深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来课堂中单纯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而应重视朗读,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它能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揣摩,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朗读小女孩第四、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时,见到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喜悦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要指导学生带着惊喜的语气来读。“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见不着……”这是小女孩恳求奶奶把她带走的话,要读得急促些。因为她害怕火一灭,便见不到奶奶。她擦着一整把火柴后,看到奶奶的“抱、搂”等,要读出美好的感受,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渺茫的感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时注意了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可怜的小女孩怀着美好的愿望冻死在街头的情景,从而激发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恨。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反复加强感情朗读达到升华情感体验的目的。
总之,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备读”,努力体现读在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地位,落实在课堂上人人把课文基本读熟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