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困境与出路

2019-11-26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校文化课教练员

张 兰

(新疆兵团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以“金牌至上”为导向的竞技体育,为保证训练质量、提高运动成绩,以牺牲文化学习时间为代价,造成文化成绩与运动成绩形成天壤之别。而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而且是运动员退役后顺利再择业或就学的“助推器”。2010年,国务院五部委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得到普遍重视,建立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力军的青少年运动员,现阶段的文化教育仍然不容乐观,提升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实践命题。

1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困境

青少年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储备军”,对竞技体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受体制影响,使青少年运动员脱离教育大环境,文化教育推进困难重重。

1.1 “学训矛盾”长期并存

“学训矛盾”解决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落实的效度。青少年阶段是运动员身体和心智发展的黄金阶段,决定青少年运动员后期发展的高度。目前许多学校通过采取半天学习半天训练的模式,确保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但教练员不科学、不系统的训练方法,使青少年运动员没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学习,经常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更是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上,几乎没有时间兼顾文化学习,训练和比赛经常打乱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计划和进度,导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缺乏系统性。文化素质不高造成青少年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理解产生偏差,阻碍了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升和后期的发展。

1.2 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主要是制度主体不明确。管理者的考评是以运动成绩进行衡量,在文化学习监管方面,只追求量的多少不管质的高低,教练员的职称、奖金直接与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挂钩,迫使教练员更加注重运动成绩提升,忽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文化课教师不受重视,师资流失严重,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面向社会招收的“师资班”,主体责任意识较差。“走学”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能跟进,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缺少连续性、整体性。文化教育在制度设计时没有从行为主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教练员只管运动训练,文化课教师只管文化学习,二者各自为政,缺少交互,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人为割裂,“体教结合”政策在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中难以得到落实,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3 培养目标不合理

体校与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不够契合。在举国体制下,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忽视了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发展,“重夺标,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用竞赛成绩、输送率等评价体校办学成效,使体校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目标集中在争金夺银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目标偏离、文化教育缺失,文化素养偏低,导致运动员难攀竞技体育高峰,在退役后融入社会困难重重,文化教育导向性错误,不利于运动员终身发展。

1.4 教育措施缺乏针对性

青少年运动员在文化认知、学习上具有特殊性,在落实文化教育时,必须遵循青少年运动员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律和特点较普通学生特殊,如青少年运动员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现实中,文化教育没有结合青少年运动员认知规律、学习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文化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青少年运动员的主体性,教学方法不能切合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国家规定的教材缺乏针对性,加上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不思进取,很难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青少年运动员由于训练和比赛任务繁重,经常请假,缺勤率高,上课效率低,学习时间拉长、学习内容不系统,文化教育质量不高。

2 提升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对策

要解决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必须把文化教育与训练、竞赛并重考虑,发挥文化教育对提高训练、竞赛水平的积极作用,把文化教育当成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手段。

2.1 坚持走“体教融合”之路

体育和教育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体教融合”监管体制,既符合青少年运动员成长规律,也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充分利用,有利于解决政府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行业各自为政的问题。应重视协调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训练竞赛之间的矛盾,按照《意见》要求将体育运动学校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建立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协作,共同推进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选择有基础的普通中小学为“体教结合”的体育项目基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系统要将体校文化课教师选派、培训、考核等纳入日常管理,加强文化课师资配置,提高文化课教师专业水平,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强有力保障。切实做到体育与教育间的优势互补,打造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不断提升文化课的教学质量,获取“体教双赢”成效。

2.2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应既能有效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又能切实保证系统的文化学习。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需要保证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彻底改变“重运动训练、轻文化教育”的思想,把文化教育定位从“为竞技体育服务”转变为“为运动员服务”,加大介入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力度,实现教育部门统一管理,通过制度保证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加大体校文化教育经费预算,改善教学条件;做好文化课教师专业培训工作,保障文化课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对教练员综合素养的培养力度,依照《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的深入研究。在体校建设上,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不仅要各负其责,更要密切合作,在体校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文化课教师选派和管理等方面,明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3 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

要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成效。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应根据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训练负荷。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注重训练质量、效率,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不能单纯地增加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来提高成绩。高强度、大运动量的成人化训练,不仅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而且占用大量文化学习时间,对文化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应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课,配合灵活且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兴趣,提高教练员的科技素养和训练水平,提升运动员利用文化素养理解运动训练要领和技能的水平,利用青少年运动员健硕的身体条件,更好地投入学习,达到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协同发展的目的。

2.4 文化教育回归教育系统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高重点在于加强对体育、教育资源的统筹融合。对于文化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的训练单位,应充分利用当地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管理序列,采取联合办队、联合办班等形式,弥补长时间脱离正规基础教育形成的恶性循环,切实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为增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还应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测试工作,建立文化教育准入制度,将测试成绩作为各类选拔的“门槛”条件,引导青少年运动员自觉接受文化教育,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2.5 办学模式特殊化

青少年运动员是特殊群体,文化基础薄弱,训练、比赛任务繁重,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知识层次参差不齐。根据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特点,应把“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办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让青少年运动员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与态度。采取分段教学、单科累进的方法,缩短文化学习时长,辅之随队授课、个别辅导、节假日集中补课等多种授课形式,结合慕课网络化学习,克服课堂文化教学中的现实困难,拓宽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渠道,使各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之余完成文化教育学习任务,确保学科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与完整性。青少年运动员教材的编选也应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量体裁衣”,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针对性的青少年运动员特殊教育教材,以保障所用教材对青少年运动运文化教育的适用性。

3 结 语

文化教育缺失,不仅制约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的提升,也影响青少年运动员个人全面发展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中国体育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鉴于此,在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中,必须精准定位现实问题,努力改变观念,对文化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置,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加强教练员、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最终实现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就学、就业开辟广阔空间。

猜你喜欢

体校文化课教练员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我校举办2018年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员培训班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孩子们的冠军梦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