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培育
2019-11-26田云飞
田云飞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未来发展重要的准备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将对其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青少年时期要树立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思想,更要树立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心,要实现这些目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关键。青少年时期主要在学校进行知识学习,此时引导青少年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学习正确的体育健身方法和技能,对青少年今后培养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是从青少年思想特点出发,对学校体育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国家和时代对体育人文素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目前青少年体育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优化改进方案,以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等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1 青少年时期培养体育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1 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素养”一词最早来源于汉书,指的是人们平日的素养,如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在我国推广全面健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体育人文素养的概念。其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体育健身等方面通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一定的水平。素质的形成来自先天的性格,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训练,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和自身修养而得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最关键的准备时期。在青少年时期通过一定的体育、人文和健康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掌握相应的人文、心理、体育运动和卫生健康等知识,将指导青少年在今后的人生中形成对科学健康的正确认识,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1.2 满足青少年时期学校整体教育的目标
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出发点,主要目的是为广大学生服务。青少年时期的体育人文素养教育也满足了“以人为本”的教学需要。在注重学生的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体育人文素养教育,是兼顾身体健康和体育技能的需要,也符合青少年时期整体教育的需要。青少年往往追求个性,寻求个性化的发展。学习教育也应从这一特点出发,注重给予青少年体育人文素养多样化发展的空间。只要满足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就应鼓励青少年体育人文素养上的创新。要关注青少年的整体价值情感取向,以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抓手,帮助青少年开展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和导向。
1.3 满足青少年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阶段的文化知识素养得到了较高的提升,这是我国教育上取得的重要成绩。但是,在其中也要看到,青少年时期不仅要夯实文化知识的基础,还应强化健康心理、人文素养和体育技能。这也是青少年时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青少年体育人文素养,可以让青少年通过加强锻炼,培养健康的体魄, 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全面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以更好地适应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1.4 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来源于青少年的综合素养,这其中就包括体育人文素养。通过培养青少年科学的体育人文态度、培养青少年科学的体育健康习惯、树立正确的人文观念,普及青少年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能力,是为国家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方法。所以,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工作,在不同的课程中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和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1.5 符合国家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
国家在1995年就颁布了全面健身计划纲要,要求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全面推动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在进入21世纪后,国家又颁发了针对青少年的增强体质的意见文件,明确把青少年的体质测试作为检验学习教育的重要指标,并对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指导,旨在帮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科学运动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在国家最新的5年全面健身计划中,继续对青少年的科学健身提出了要求,要求从各种方面大力支持培养青少年的体育人文素养,以此作为国家全面健康工程的重要基础。
2 青少年体育人文素养现状
2.1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虽然国家对教育体系改革已经做出了多次重要指示,但在实践中很多学校还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沿袭着固定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例如,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体育运动成绩、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的训练,缺少对体育运动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心理需求的研究,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兴趣不高,对体育人文素质的知识不愿意主动学习。虽然目前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加大了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开设的课程内容也比较丰富,但受到体育运动的特点限制,很多需要场地大、器械多的运动,受到教学环境和设备的限制,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也就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要。
2.2 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基本还是在传承一贯的、比较刻板和单调的教学模型。例如,教师做简单的讲解后,学生进行自由练习,或是竞技类运动中讲成绩的多,分析原因、深入研究战术和技能的少等。而且在体育技能的培养中,过于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不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没有发挥体育对每名学生健体强身的作用。教师往往给学生设定的体育考核指标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带来有的学生很容易超过指标要求,而有的学生超过指标就非常困难。这就会导致很多自身条件不好的学生对体育慢慢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刻板和机械地进行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也会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国家对青少年体能等达标率进行考核,纳入升学的重要指标,其初衷是促进学生和学校都高度重视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学校为了实现整体达标率,往往使体育教学走入了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怪圈,忽视学生个体上的差别,忽视学生整体性的差异,不以“人为本来”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本来青少年的精力旺盛,很喜欢参加体育运动,但是这种唯成绩为上的思想,学生没有从体育学习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加上学生体育天赋的不同,教条的成绩考核下,学生就会渐渐丧失对体育的热爱,宁愿成为宅男宅女,也不愿意走入赛场和运动场流汗运行,导致生活习惯和运行习惯较差,严重的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
2.4 科学健身的意识不强
意识是心理学中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高级心理反应表现,是人们的重要感知能力,对调节和控制、指导心理情绪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科学健身的正确认识,树立科学健身的意识,决定着学习体育人文素质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在青少年时期培养青少年高水平的科学健身意识,将为学生的终生健康工作和学习提供重要的能量。但是,目前学校对科学健身意识的培养还不重视,只是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去完成课程,并没有从学生心理、精神等层面为学生服务,对科学健身意识支配和调控青少年参与体育人文素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谈不上课程内容的增强。
3 青少年体育人文素养的优化策略
3.1 要突出人文教育,深入推进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教学课程的结构直接影响教学思想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事关教育思想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高。要在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心理、思想和情感需求,注重发挥任务教育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要按照教育部对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大纲要求,以实现体育培养的终极目标为指导,在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出任务教育的重要作用。要结合实际对体育课程、任务素质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接受能力的变化、思想认识的需要,不断创新体育人文素养的课程内容。要更加强调任务教育的理念,在体育课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的特点和不同出发,设计学生欢迎的体育人文教学课程内容。
3.2 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扎实推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师资力量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语数外等主课可以任意占用体育课程的时间,体育教师也觉得自己的课程对学生的学习不很重要。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首先让体育教师接受定期的人文知识培训,以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水平。其次,要引导体育教师深入研究青少年体育人文素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引导体育教师学习心理学、人文知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并不断创新现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程。
3.3 要突出因材施教,不断改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只关注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忽视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不足。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当成专业运动员来开展体育训练,而是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提高其体育人文素养的水平。教师作为体育人文素养的主导方,要换位思想,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关注青少年未来人生健康发展的规划。要引导青少年热爱体育运动,利用声、光、电等多种媒体,采用各种学生乐于参加的方式来组织开展体育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而是愿意主动设计学习内容并与教师交流学习感受,真正体验到体育带来的身心快乐感受。
3.4 要丰富教学载体,增强体育人文素质课堂的吸引力
要善于运用网络、书籍、电视等各种媒体的影响,利用多种新媒体技术,营造主流的体育学习价值观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环境氛围。要组织各种青少年愿意参与的微课堂,营造互动、集群相结合的体育课堂,增强学生的现场体验感受。可以利用比赛视频、专题纪录片等方法丰富体育理念的层次,在体育教学中倡导知识技能和体育道德的双提升。要强化文化的视觉传播形式,让体育人文素养教学入脑入心,塑造科学体育健身强体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