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要做到三读
2019-11-26江苏省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姚武萍
江苏省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 姚武萍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自然离不开任课教师的精心预设。预设的初始工作,便是要对我们所用的语文教材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真正研读教材,并不是我们按照教参去按部就班地编写教案,而是应该根据每篇文本内容的差异,真正静下心来,读进去,读透彻,认真去钻研文本的编排意图,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以及熟知文本的字词运用技巧,这也是笔者平时所运用的教师备课三读法。在真正备课三读法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一读——读透教材的安排意图
教师备课,自然要从文本的基本内容入手,对教材多读、细读,首先要读通顺,读明白。我们的教学目标明确按照层层递进的顺序来对朗读课文进行表述,即首先要正确,其次要流利,再到读出感情来。的确,把课文读正确是我们语文初读课文的基本要求,需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知道在一个比较长的句子中间,适时断句,这样一来,我们对文本内容做到了基本的疏通和认识。而我们说的读透教材的安排意图,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读出文本的表层意思,还要明白本篇文本的落脚点应该落在哪里,需要给学生传输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的教学将何去何从,这是需要为师者深刻思考的东西,即读透教材的安排意图。当我们全身心地探究文本时,如果瞬间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有所触动,感到震撼,那么我们就要珍惜这种特殊的感受,抓取这份个性化的感觉,并且深入探究原因,这样的话语就大体是文本的主旨所在。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全文记叙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最后对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进行总结,显而易见,文章的主旨就在于此,彰显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恰是文章的安排意图所在。
同时,我们在通过朗读文本,把握文本主旨时,一定要兼顾多元性,语文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此,就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每个人读文本,自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就像阅读《第一朵杏花》时,我们通过深入阅读文本,自然知道了文章中表现了竺可桢爷爷搞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可贵精神,同时,他对邻居家的小男孩平易近人的表现,也让我们对这位科学家肃然起敬。这样,我们读文就读出了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人物形象来,切忌在阅读时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单纯地把文章主旨单一化,这样无疑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阻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进程。
二、二读——读懂教材的线索结构
当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体主旨之后,这样就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方向,不至于教学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而仅仅明白文章的主旨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阅读教材,对教材进行精心提炼、筛选,能够做到把文章内容连成一条线,再找准着眼点,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铺成一张网络。
首先,我们通过研读文本,精炼地提出文章的线索,辅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对课文内容有了全盘性的把握。这个文章叙述的顺序相当于一条主线,串联起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文章里串联起全部内容的是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条线索,课文由外国学生的出言不逊,嫉妒徐悲鸿,交代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再次讲到了徐悲鸿勤学苦练,抓住一切时间学画,而且生活非常清苦,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这中间的内容都是励志学画的具体经过。文章的最后记录了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轰动了全世界,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可谓是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全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本次在写法上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前后照应,前文写到了外国学生的出言不逊,说道:“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后文写到了徐悲鸿经过了刻苦努力后,彻底改变了别人的偏见,最后外国学生向徐悲鸿道歉,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和自己的忏悔,这样的写法更是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对比更加强烈。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准文章的线索,会快速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对于分析课文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三读——读出教材的语言技巧
文章的主旨也好,线索结构也好,这些都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而我们分析文本时,还应该从整体入手,细化教学,教给学生必要的品词析句的能力,让他们在对具体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的品析中,欣赏并且积累语言,从而内化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能力。当我们带领学生品悟语言特点时,要注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可事事代劳,而应该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品读语言的本领,从而学会如何从语言的特点来赏析文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九寨沟》时,笔者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体会雪峰直插云霄,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闪耀的情景,鼓励学生去想象雪峰的雄奇璀璨的特点。在学习下面的景点时,便逐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找寻重点词语,领悟其他各种景点的特色。例如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颗颗宝石、镶嵌、清澈见底、色彩斑斓”等词,体会到九寨沟的湖泊之多样,湖水之清澈,以及水底石块的色彩绚丽,领略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多彩世界之美。对文本字词的揣摩和把握,让学生感受到用词之精妙,并且学会遣词造句的本领,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
教师备课的三读,是指我们经过研读文本,从首次阅读时的从文章的主旨入手,把握文本的创作意图;再到二读把握文本的线索结构,以便有效切入教学的落脚点,教学时能够统领全文;最后三读,深刻把握文本语言的揣摩和运用,从而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