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素养“整体提升”的主题阅读教学
2019-11-26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周艳虹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周艳虹
主题阅读教学无疑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课改路径,它改变了传统的单篇单教的模式,站在“大语文”的角度,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融合了综合性学习、群文阅读等多元因素,基于儿童的视角,在引入多元、多角度思考的同时,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语文课程,丰盈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流程,注重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促进了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寻找阅读共通点,整合多门学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毕竟因为年龄的限制,对各类知识的吸收属于一种原生状态,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组织教学,使其所学的混沌状态的知识,变得条理化、结构化、序列化。如何寻找一个切入点,帮助学生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如一位教师教《荷尔韵》这节课,教者以“荷的韵味”为线索统整教材,由听荷的歌曲引入课堂,继而带领学生“猜谜中荷,赏画中荷,品诗中荷,忆文中荷,写心中荷”,将音乐、美术、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心中的“荷”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这样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融入了审美鉴赏与创造,将线型的教学内容向花瓣型的教学内容拓展,把语文教学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主题阅读的本质是语文学习,其核心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相关内容只能服务于语文学习,指向阅读写作,而不能本末倒置,偏离语文学习的本质。
二、寻找阅读中心点,链接多种文本
主题阅读教学犹如一根“藤”,“藤”上结着各式各样的“瓜”(相关文本)。在教学时,这根“藤”就是阅读的主线,其目标就是阅读的中心点。“顺藤摸瓜,以藤串瓜”,运用对比、类比、统整等方法,同中寻异、异中求同,找出各个文本在选材、构思、语言上的特色。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1.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链接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祖孙情》,教者把教材中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与萧红的《当祖父死了的时候》整合在一起,形成对萧红作品的主题阅读。通过整合,让学生比较萧红不同时期的作品,品味萧红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对祖父的无限思恋,从而产生阅读萧红其他作品的愿望。
2.不同作者相同题材的链接
如,执教《鲜活的吝啬鬼》这一课,一教师为学生选取了《儒林外史》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经典片段“临终前的葛朗台”这两个文本,一中一外,一古一今,都是描写吝啬鬼的典型。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使学生对“吝啬鬼”这一形象有了初步的认知,在品读中体会出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同一作者同一题材的链接
如《张志和与他的〈渔歌子〉》一课,教者通过诵读《渔歌子》五首,了解张志和的志向以及《渔歌子》所产生的后世影响。在不断地品读感情中,寻找五首词的相同点“不”,引导学生综合赏析五首词从不同角度抒写的作者共同志向——醉心山水间,不问朝中事。教师将诗歌鉴赏能力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策略和技巧,达成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当然,主题阅读因目标不同,其链接的途径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在阅读过程中,所有的题材都指向于同一个教学目标,而题材之间的内容又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主题。这样的主题阅读拓展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散落的语文教学模式,从整体性、联结性、整合性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让阅读实现由“文字——文学——文化”的梯次提升。
三、寻找阅读出发点,联结新旧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累积性的,因为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无论哪一类主题阅读,都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学生学习目标。
从上文列举的课例来看,教者都是从学生学习基础考虑选题的。如《祖孙情》,这课的阅读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基础上。《张志和与他的〈渔歌子〉》则是在学生学习了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基础上进行的。《鲜活的吝啬鬼》两篇文本似乎跟教材中的课文都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对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从教学目标上来讲,教者也是基于学生原有的学情,在原有的阅读能力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
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新旧知识的交替整合,阅读能力的螺旋提升,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再是零碎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语文基础上的有效提升。
四、寻找阅读突破点,沟通语文与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习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实现课内外衔接,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主题阅读教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它打破了一本语文书、一间教室的局限,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拓展知识的外延,充分与生活连接。民间的习俗、家乡的民谣、电视广告、网络语言,甚至于使用说明书、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都可以成为主题阅读的题材。同时,生活也是语文阅读实践的阵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教材,重组教材的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如执教《趣味对联》一课,教者通过“忆一忆”引导学生说说生活所见的春联,并在比较中发现春联的特点。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初步学会对对联的技巧。生活中的对联,在课堂上系统地呈现,使学生对对联的认知不再流于表面,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站在新的高度去欣赏对联、品味对联,甚至运用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