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须读出情,意自心中悟——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019-11-26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司徒街小学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司徒街小学 朱 慧
翻开教参,会发现每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教学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总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感悟。只有多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在扩大词汇积累量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朗读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以读为本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一、朗读能让学生体悟内在的情感
于永正老师指出:“教儿童学好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学生只有读进去才能记得住,用得出。”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如周萍老师在教学《爱如茉莉》时,将朗读与理解课文成功地融为一体,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充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情感,挖掘语文因素,比如人物的对话、细节的描写、环境的渲染等。
通过对文章中一些优美词句的咀嚼品味,并对重点段进行反复的诵读,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如,文中一个温柔的动作——“直奔”,通过读音的比较,认识意义的不同,体会父亲急切的心情。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医院。他心里只想着一个人,那就是母亲。一个“奔”字反复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爱。语文教学中,一个字眼儿的练读,却能感悟整篇文字的内在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动情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音、形、意等的品味与琢磨,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
二、朗读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只有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才能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并随着优美的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激发形成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小学苏教版第4 册第19 课《台湾的蝴蝶谷》时,教师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说说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再通过朗读把自己喜欢的画面读给大家听。这样有目标、分层次地反复朗读,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蝴蝶谷里的迷人景象。又如某位刘姓老师在教学《狐狸分奶酪》时,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低年级的孩子对语言的感知力比较薄弱,刘老师进行了范读,生动有趣的朗读让孩子们笑声阵阵,孩子们也懂得要想读好人物对话,就要“读谁像谁”。在这样的朗读指导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熊兄弟的憨厚可爱以及狐狸的狡猾。孩子的思维活动在朗读中更加活跃,对于教材中的人物能够更好地把握,体悟人物形象。
三、朗读带来独特的感受
特级教师孙庆博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悟参议员们在林肯演讲之前的态度时,提问学生参议员在林肯演讲前是怎样羞辱林肯的,指导学生读参议员的句子,反复朗读,教师通过引导:“你的态度是多么傲慢,你的语气是多么鄙夷啊;你从内心瞧不起这样一位总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参议员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一系列的练读也引发了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这是旁人不能替代的最真实的感受。可见,朗读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体会。
四、朗读渲染美的境界
《朗读者》是央视开办的一档节目,每次观看这档节目,我都觉得这动情的朗读能带领我到达另一个“境界”,触动我的心弦。在平日的语文课堂中,如果教者能够引导学生惟妙惟肖地进行诵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那如何能够通过朗读感受呢?首先,需要教师示范读,让学生关注老师的表情、动作,聆听老师的声音、语调。如此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字里行间中文字的妙处。还能在教师每次范读后,学生进行必要的“跟读”。“跟读”就是指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样子朗读,亲自去接触、感受语言的美,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课堂上的反复朗读,学生可以直观地体悟到汉字所独有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魅力。如朗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句式整齐、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形成特有的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学生在朗读时无不沉浸于诗篇所表达的意境中,好像亲身进入了田园美好生活的画面中。在朗读教学中,学生不但感受到审美愉悦,感受到美的力量,而且逐渐提高了审美能力。
“书须读出情,意自心中悟”,于永正老师说:“语文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朗读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可以感染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今后的思想教育有启发作用,这种教学言式比单纯去给学生讲解效果更好,更细致入微、感人至深。对于白话文,一般字面上很好理解,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意,却不可言思,需要学生亲自去体会感受。
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教学中更快让心领神会,还能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把枯燥的内容变为生动的绘声绘色的读,如此,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