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卓异记》非李翱所作补证
2019-11-26申兰
申 兰
《卓异记》全文仅一卷,现存共计二十六条目,2692字。采用笔记的体例,纪事上至唐高宗封禅,下至唐昭宗即位,条目短小,长不过三百字,短则寥寥几语,内容为撮“唐室功业特异并其臣美事”而分条录之,故名“卓异”。关于其作者,历来存在争议,或云李翱,或云陈翱,或云陈翰,莫衷一是。
“陈翱”之说出现最早,见于《新唐书》中。此后,陈振孙、晁公武、《崇文总目》中均保留此说法。检陈翱其人,除《艺文志》中所载外,《新唐书》卷七十一下《宰相世系表》中陈氏系谈先八世孙也有一位陈翱,又据傅璇琮主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考证,二人应是一人。“李翱”之说则盛行最广,《郡斋读书志》始出现,据其提要称“唐室功业特异并其臣美事二十七类”[1],应指今本《卓异记》无异。“陈翰”之说仅《宋史》所记“李翱《卓异记》一卷”,其后又有“陈翰,一作“翱”,《卓异记》一卷。疑一书而误分为二”。此处究竟“翱”与“翰”为两人,亦或二字形近而讹,且注曰“疑一书而误分为二”,便又将“李翱”“陈翰(翱)”搅在一起,参考不大。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四库馆臣则言《卓异记》所录之事与李翱、陈翱的年代皆不符,陈翰又无处考证,三者皆非其真实作者。而今人西北师范学院尹占华先生《唐无陈鸿祖其人与〈卓异记〉作者考》一文中,提出“现存《卓异记》为陈翰所作,但书前的序言是李翱作。李翱原也作有《卓异记》,后来亡佚了,后人于是将李翱的《序》与陈翰之书合在一起”[2]的观点。前者《卓异记》为陈翰所作之论,尹先生的考证多为间接材料,尚有可商榷之处,不作赘述。而后者今本序言为李翱所作之论,溯其源流,清人也早有类似看法。据前人考证,李翱,字习之,唐大历至会昌时人,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史称“翱始从昌黎韩愈为文章,辞致浑厚,见推当时”[3],留有《李文公集》十八卷。古人著书,多以单篇形式,流行于世,直至后人专门搜罗整理合集已是惯例。因其集不知何人所编,后世对其作品多有查证,除十八卷本外,部分文章另存于《文苑英华》、《唐文粹》和《全唐文》。其中,在清人所编《全唐文》里,收录在李翱名下的文章,就包括仅171字的《卓异记序》:
圣唐帝功,瑰特奇伟,前古无可比伦。及臣下盛事,超绝而殊常,辉昔而照今,贻谋记叙家世徽范,奉上虔密,不自显发,人莫知之,至有误为传说者。洎正人硕贤,守道不挠,立言行已,真贯白日,得以爱慕遵楷,其奸雄之迹,睹而益明。自励广记,则随所闻见,杂载其事,不以次第,然皆是警惕在心,或可讽叹。且神仙鬼怪,未得谛言,非有所用。俾好生不杀,为仁之一途,无害於教化。故贻谋自广,不俟繁书,以见其意。时开成五年七月,在檀溪,李翱撰。[4]
与今本170字序言相比,首尾句略有不同。今本序言首句多了“翱所著《卓异记》”的表述,这在语言使用逻辑上,形似第三者所添加。
众所周知,序是作于成书之时的文体,若此170余字内容为李翱所作,也就意味着与李翱有关的《卓异记》,如序所言,成书应在开成五年,而非现今的二十六条目本。那么,历史上是否存在与《卓异记》同名异文,或名近文异的书。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从以下三方面作出佐证。
一.目录书所载续作与今本成书时间存在矛盾之处
《卓异记》最早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陈翱《卓异记》一卷。宪、穆时人。”《玉海》引《崇文总目》载“乾符中,裴紫芝续一卷,载唐衣冠盛事”,应与《卓异记》有所关联。然裴紫芝其人,现今史书中已不可考,其《续卓异记》同样佚不得见。唯一可推测的是,裴之前本载“当时君臣卓绝盛事”,裴续本载“唐衣冠盛事”,一为朝堂,一为望族,二者内容上似乎有所承接。
然而,今本《卓异记》的成书时间,据其纪事推测,上至唐高宗封禅,下至唐昭宗即位,书中直称“昭宗”,成书最早也应在唐哀宗登基之后,即唐末时期。如此,便与“乾符中,裴紫芝续一卷”产生矛盾。若“乾符中”为裴紫芝生年,则今本《卓异记》成书后,时值壮年的裴紫芝确有可能见此书,并为其作续本。而若其句意指“乾符年中,裴紫芝作《续卓异记》一卷”(该理解更合逻辑),那么,裴紫芝所作续本,当是另一个名为《卓异记》的续本,其成书在乾符年中或更前。
二.目录书中所载卷数与仿本序中描述不同
与《卓异记》另一本有所关联的书,则是《宋史·艺文志五》载“乐史,《广卓异记》二十卷”。据《宋史·列传六十五》记载,乐史,字子正,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仕宦六十余年,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其所作《广卓异记》,考其序言:“昔李翱著《卓异记》三卷,述唐朝君臣超逸之事,善则善矣,然事多漏落,未为广博。臣初入馆殿日,亦尝撰《续唐卓异记》三卷进上,则唐朝之事庶几尽矣……”
在这篇序中,与历来目录书中所载《卓异记》“一卷本”不同,提及李翱著《卓异记》三卷本。众所周知,古书在流传中,其篇章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况,形成不一样的版本体系,然而这是指有一定篇幅的古籍而言的。《卓异记》在《郡斋读书志》、《玉海》引《中兴馆阁书目》时代起,就有明文记录条目,流传至今,与今本二十六条目相比,也仅是怀疑原有二十七条目今佚其一。按理说,应该不会出现卷数上的分歧,而目前并无确切资料能证明乐史的记录或有讹误,仅能大胆推测,此“三卷本”或是另外一书。且“卓异”一名,并非十分特别,其它古书以其为名,或为简称也并非不可能。
三.现存《卓异记》佚文与今本《卓异记》主旨、风格不一致
袁行霈《中国文言小说书目》提到《卓异记》的11个版本,笔者沿此线索一一比对,在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本》杂家类中发现一则全然不同的材料:
《卓异记》有鲛鱼,五日一化,或为美女人,或为男子。至于变化犹多,郡人相戒,故不敢有害心。鲛亦不能为计,后为雷电所杀,塘自此遂涸。注曰:“逸《寰宇记》一百十五。
王仁俊,字捍郑,一字感冼,是清代著名的辑佚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一生博览群书,长于考据。此条佚文,源于《寰宇记》一百十五卷。考《寰宇记》该书,其全称为《太平寰宇记》,作者即作《广卓异记》的乐史。全书二百卷,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志。该书“撰成于雍熙末至端拱初期间,初刻本极少,至明代海内宋刻本已无踪影。明末清初刊本已残缺不全。乾隆末,乐氏词堂本、万廷兰本相继问世。光绪初期,金陵书局以前者为本,参正后者及它本刊印。诸本共佚八卷。杨守敬在日本发现宋椠残本,辑回五卷半。今存日本的宋版,为最早最善之本,惜残缺过半。”[5]现今,因笔者能力有限,所查找到的《太平寰宇记》版本皆阙卷一百一三至卷一百一九,不能直接确定这则佚文出处是否属实。迂回查阅杨守敬先生的著作,在其《水经注疏》中发现了类似引文:
“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辙,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川之北有卢塘。塘池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6]
其中关于“塘池八顷……不可胜计”一句,守敬先生按语:“《舆地纪胜》引《湘水记》,耒阳县东北有汉太守谷昕傍约崄,筑塘贮水,名泸塘,淹地八顷。宋本《寰宇记》引《幽明录》,耒阳县东北有芦塘,淹地八顷,其深不可测,中有大鱼,常至五日,一跃奋出,大可三围。每出水则小鱼奔迸,随水上岸,不可胜计。又引《卓异记》曰,有鲛鱼,后为雷电所杀,塘遂涸。《湘水记》、《幽明录》并作淹地,则此作塘池误。《幽明录》作五日,此作五月,亦疑误。”[6]3219
这段按语清楚地表明了《太平寰宇记》在解释耒阳县东北的芦塘时,既引用了《幽明录》的材料说明该水塘鱼大又多,又引用了《卓异记》的材料说明该水塘有鲛鱼,后来鲛鱼被雷电杀死之后,水塘就干涸了。这段材料与王仁俊先生所辑佚文的内容一模一样,当是同一条材料。
前文曾论述过,今本《卓异记》疑阙一条目,四库馆臣认为其间原因“或佚其一,或中宗、昭宗误合两事为一事,均未可知也。”[7]然而,即便今本《卓异记》确实亡佚一条目,现今这则佚文也与其毫无干系。比对今本《卓异记》二十六条目,所记皆“叙封禅并两朝、两即帝位、平贼同日、相有二亲、三代为相”等君主、臣子之事,而佚文则充满神话色彩,二者主旨完全不同,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确实存在着与《卓异记》同名异文,或名近文异之书。而考虑到《太平寰宇记》的作者,这则佚文所代表的《卓异记》也极有可能是乐史《广卓异记》序中所提及的“三卷本”。因《广卓异记》其书共二十卷,“首卷记帝王,次卷记后妃、王子、公主,三卷杂录,四卷至十七卷皆记臣下贵盛之极与显达之速者,十八卷杂录,十九卷举选,二十卷专记神仙之事。”[7]547在内容上,二者皆有神话色彩,后者极可能把前者作为参考书目。更甚者,这则佚文即乐史《广卓异序》中李翱著三卷本《卓异记》中的一条。当然,在没有更确凿的证据和新的史料被发现以前,这一点的真实性暂且只停留在推测阶段。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与《卓异记》相关的目录解题和现存署名《卓异记》佚文,可推断历史上确实存在与今本《卓异记》同名异文之书。佐证了与李翱有关联的《卓异记》与今本《卓异记》并非同一本书,从而能够作为今本《卓异记》确非李翱所作的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