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长与〈山海经〉》双重叙事视角解读

2019-11-26黎思思

文学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阿长山海经保姆

黎思思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入选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在回忆性散文中,隐藏了叙事两个主体,一个是写作时45岁是的中年鲁迅,一个是经历过与阿长相关的一系列事件的童年鲁迅,双重叙事视角折射出文本多元的情感。

一.童年鲁迅的单纯天真

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好奇的特性。童年的鲁迅就是一个充满了好奇的孩子,喜欢自己的“隐鼠”、“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都是最儿童最简单的好奇、好动的表现。在听远房叔祖说起一本绘图的《山海经》,被其中“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激发出了渴慕,甚至一坐下来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这是童年鲁迅充满了好奇的重要表现,这种好奇心保持时间较长,激发着他计算压岁钱、计划上街、计算出门时间等行为的强大好奇心理。这也使得鲁迅在得到阿长寻到《山海经》之后,说它是“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与儿童自由的天性相对的就是童年鲁迅极不耐烦的“规矩”。平常的规矩就是阿长不许他玩闹,还有她所说的“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等等。到了使人开心的除夕却还是阿长要求的“恭喜规矩”与“福橘规矩”。童年的鲁迅将这些除夕的规矩称为“元旦辟头的磨难”,他“极不耐烦”的态度就是儿童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

儿童的世界是单纯的,情感起伏也是如此。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起伏就是简单而直接的。童年鲁迅的情感是跟随事情的发生明显变化的,具体表现为:阿长谋死隐鼠(憎恶)→切切察察(讨厌)→规矩多(不耐烦)→讲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谋死隐鼠(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为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

二.中年鲁迅的感恩怀念

从创作背景来看,《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的木匠房”(《朝花夕拾·小引》)[1]。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因为写了声讨反动政府的文章,使他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疾病缠身。此时,鲁迅想从往事中找到宁静与力量,于是就创作出了《朝花夕拾》。在《朝花夕拾》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阿长的形象,可见阿长在鲁迅关于温暖的回忆中占据多么重要地位。

中年的鲁迅在写这篇文章时,取名为《阿长与〈山海经〉》。在文中他很明确地说山海经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了”,那么在题目中为何将阿长与这样重要的《山海经》并列呢?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是外显的,因为问了很多人却“谁也不肯真正回答我”。只有阿长将它放在心上,她没有文化,不识字,只是凭着鲁迅的描述却能够把这样一本书买到,可见她的用心和对鲁迅深深的爱意。对于中年的鲁迅来说,对得到《山海经》的激动和快乐会随着年纪淡化,但是对于阿长的爱和付出,却会随着成熟而更为感激。

在文章的结尾,成年的鲁迅表明自己不知道阿长真正的名字,她的人生经历,仅仅是知道她大约是中年时守寡,之后有一个过继的儿子。这样的一个保姆,她一无所有,没有地位,没有亲情,卑微而孤苦,却给了他这么多的关心和爱。因此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最简单的直接抒情的句子,“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向来以铁笔铸成投枪,其文字刚硬、冰冷,但对阿长,那种向来的寒气隐退了[2]。就是这一个直接抒情的句子,达到了文章情感表达的顶点,这是鲁迅对阿长的祈祷,藏着成年鲁迅深切的悲悯和同情,还有他深深的怀念!

三.两个鲁迅的时空碰撞

对阿长称呼的不断变化折射复杂情感。文章中对阿长的称呼包括“长妈妈”、“阿妈”、“阿长”、“我那什么姑娘”、“我的保姆”,这些称呼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不断变化的。

童年的鲁迅是因为情感态度的变化而对阿长有不同的称呼。而中年的鲁迅因为年岁的增长,以成熟的姿态去面对回忆作为保姆的阿长时,有不同的情感才会有不同的称呼。

童年的鲁迅,平时对阿长的称呼是“阿妈”,连“长”字都不带。在开头对阿长名字的介绍中,让人觉得童年的鲁迅也是受了周围人的影响,“似乎略带点客气的意思”,其实是对阿长的冷漠与疏离,在中年鲁迅的笔下,这样的称呼也透露出自责的味道。在写心爱的隐鼠时,中年鲁迅用“我那隐鼠”来宣誓自己的主权,更显示自己对隐鼠死亡的愤恨。在文章的第二段,也对阿长使用了相似的称呼——“我那什么姑娘”。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称呼,在看似不受我喜欢的阿长身上,表现了中年鲁迅对阿长的简单而直接的爱,墨淡情浓。在文章末尾,中年鲁迅使用的是平等的称呼“阿长”,却加上了充满感情的前缀,“我的保姆,长妈妈”。因为年岁渐长,中年鲁迅是以成熟男人的眼光去回忆阿长,对于阿长以前对自己的照顾,是如何为自己找到一本《山海经》,实则充满了感激与怀念[3]。在中年鲁迅的心里,阿长的存在,首先就是他的保姆,他的长妈妈!

元旦辟头的“磨难”三十年依然难忘。童年的鲁迅认为元旦时阿长交待的礼节使人不耐烦,对阿长的交待与行为感到“惊异”、“大吃一惊”、“繁琐之至”、“非常麻烦”。中年鲁迅回顾阿长当初的繁琐规矩,当然深知繁琐中的爱意。但是鲁迅并未直言阿长的爱意,而是将之深藏于文字中。

阿长教的规矩大多都忘记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阿长在童年鲁迅说出“阿妈,恭喜......”之后就急急打断了他的话,这种急切显然与先前她的交代不符。但就是这一种急切,加上后边她急急忙忙加上的四句话“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表明了她对鲁迅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期盼。在中年鲁迅的笔下,阿长交待的所有礼节,其实都是一个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他的期盼和爱。于是,记得元旦的古怪仪式,就是自己在三十年后看来,更多的是对阿长的内疚、怜悯与感激。

直线凑合画像的粗劣本子却历历在目。童年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慕,在阿长买到的之后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确定了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就是因为对《山海经》渴慕达到了极致,童年鲁迅才会达到情感上的高潮——全体的震动,对阿长谋害隐鼠的怨恨完全消失甚至产生了新的敬意,才会细细品味《山海经》,从材质、封面再到它的内容。

中年鲁迅在想起《山海经》时,说的是:“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最初的喜爱是因为渴慕,而经过时间洗礼后沉淀下来的回忆,则是鲁迅阿长深深的怀念。三十年的时光,足够让中年的鲁迅去理解为什么只有阿长买到这本书,足够让他去想象阿长时如何买到这本书,足够他在后来每一次搜集绘图的书的时候回想起充满了人性温暖的长妈妈!

《阿长与〈山海经〉》是在阿长无声的关爱中成长的鲁迅,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风雨写下来的关于她的回忆。回忆性散文的体裁中,童年鲁迅的经历背后隐藏着三十年的鲁迅,两个鲁迅的时空相遇交织出阿长温暖的人性光芒,也折射出鲁迅怀念、感激、怜悯、自责的多元情感。

猜你喜欢

阿长山海经保姆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不等吹哨主动干 当好保姆服务周
阿长与沙县小吃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在保姆家午睡
阿长买《山海经》
梅婷 从『保姆』到『公主』
阿长买《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