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里的师者仁心
2019-11-26林娜娜
林娜娜
云南大学董云川教授写作新年寄语始于2012年,至今已有八载。自2013年起,董教授的新年寄语持续刊登在《大学(研究版)》年度第一期杂志上,作为新年肇始的文化“营养餐”,业已被学生们品味了八年,而八篇新年寄语本身早已走出校园,成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文本。文章就新年寄语的形式特征、语言风格、思想内涵等角度进行分析,力图探究董教授深藏在看似戏谑文字中的师者仁心。
2012年还未来临,人类似乎就早已进入了一场新时代的备战备荒——有人屯粮,有人建造地下室,甚至还有人备下了橡皮艇以便来日充当诺亚方舟……而这些看似闹剧的背后,是对玛雅预言的误解——以为2012年12月23日,就是人类的末日。但世界末日究竟会不会来?在2011年年末之时,谁也说不清,大家只能在无限忐忑中等待。年末岁初,董教授起心动念,欣然落笔,以新年寄语为载体,针对世相人生以及文化生态,开启了师生间的笔谈对话:“传说中的2012年终于如约前来了,未来一切依旧不确定,活下去因此更有意义!”[1]果不其然,2012没有灭世的洪水,也无山崩地裂的地狱之火,而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从此成为一个默契的约定,年年如约而至。
经过八年的时光洗礼,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早已从2012年时只发给弟子揣摩的“内部资料”演变为如今被社会各界争相转载的热门稿件,《2019:活法》一篇更成为了大学研究生课堂上的沙龙主题。董云川教授新年寄语的独特之处,更在于每年的寄语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业反思、人生感悟的触发点。通过这种师者与学生的对话体形式,董云川教授达成了写作的初衷——让新年寄语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用自身独有的话语体系思索人生。
一、简洁明了,摒弃冗长拖沓的形式特征
从2012年到2019年,总计17,837字的新年寄语,分为八个篇章《2012:末世新年之寄语》《2013:不得不说的啰唆话》《2014:现象与真相》《2015:千万别“失联”》《2016:做个有格调的人》《2017:我真的不想说教,你完全可以不听》《2018:千万别成为时间的笑话》《2019:活法》。最长3,800多字、最短近1,000字的这八篇“千字文”新年寄语中,出现了“人”(259次)“教育”(36次)“时间”(30次)“大学”(22次)“精神”(16次)“文化”(14次)等关键词。用简洁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董云川教授新年寄语的形式追求,而董云川教授所关注的,仍旧是大学精神,以及在大学中的人。因此,新年寄语总是围绕着学生,诉说着看似迷茫的真知灼见,探索着貌似沉溺的悟道之路。
二、明白晓畅,富于韵律节奏的语言风格
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的另一个原因,是用词通俗易懂,不仅学者读之晓畅,就连非大学生,也能在寄语中找到可以理解的层面和角度。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再用深奥晦涩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似乎成了这个时代学者们所共同追求的事业,但真正的大师,从来都是把复杂难解的大道理用凡人皆可读懂的平常话说出来,起到真正匡正人心、引领向上的作用。
选取常用字词彰显写作功力。董云川教授的八篇新年寄语无一生僻字、无一生僻词,读者不用一手拿着新年寄语,一手抱着字典逐字查询解读,因而能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探究藏在新年寄语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真正实现与作者对话、向内自省。
句型选择善用单句,摒弃复句。单句由带上一个句调的短语或词构成。[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分句是结构上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言单位。[3]单句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干,是句子的核心,因为语法结构简单,所以读者不需要仔细划分句子成分,没有理解上的困难,更能在顺畅阅读的过程中揣摩董云川教授的写作本意。
散文形式的节奏,读之朗朗上口,有韵律感。节奏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佶屈聱牙还是顺畅舒适的关键,更是读者判别是否要继续阅读的核心要素。由于新媒体的发展,现代人似乎已经不太习惯冗长的慢读,转向偏好文本的快速阅读。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结构短小,文本中少量运用独句成段的方式,不仅在视觉上降低了读者的压力,还提升了阅读时的速度感,读者不仅读之顺畅,更能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节奏性和韵律感。
三、双关隐喻,透视出深刻的学理和思想
新年寄语在受到学界关注的同时,也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这和董云川教授对社会热点的把握、热门词汇的精准解析密不可分。例如“2013年的‘十面霾伏’之下、‘土豪’四起、‘女汉子’叠出,‘大V’滑铁卢、‘奇葩’一朵朵”;[4]2018年的“油腻”“芳华”;2019年的“佛系”……这些词汇无疑是当年的热门搜索,它们出现在寄语中,实际上就是紧密了董云川教授与社会、尤其是与青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寄语本身成为高高在上、没有烟火气的说教之语。
2012年,董云川教授不仅开启了关注度非常高的新年寄语写作,同时也出版了论坛式对话体著作《寻找迷失的象牙塔》。这是一位在大学中努力坚守、认真为学的学者探索之作,而新年寄语,则是其坚守过程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两者都在不停歇地思索着以下问题——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真正使命何在?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坚守?即使已非学理性著作,也不是科研论文,但董云川教授依然在新年寄语中追寻着大学精神,尤其着重探讨学生在大学里的读书、为学之道。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大学再也不是《大学》中的大人之学,而变成了现代意义上学习知识与思想碰撞的应然之地。正如民国时期梅贻琦先生就职清华大学校长时发表的演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应该是一群智者和充满憧憬的年轻人的汇聚之所。那么,在董云川教授的眼里,大学到底是什么?他给了我们一个基本组成方式——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传播高级文化的场所,其风格透视出品位,其行为体现着严谨,其形象充满着智慧。[5]由此可见,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依然是紧随大学精神的追梦之语,依然通过双关隐喻的词句表达,折射出教育者匡时济世的责任心。
四、谆谆教诲,体现立己达人的责任心
保罗·佛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6]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就是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人类的教育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精神与精神的教诲,从而产生出难以言状的愉悦情感。”[7]董云川教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解读,让读者触摸到了一个情感充沛,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形象。董云川教授告诫学生“不要把对昨天的后悔和对明天的焦虑拿来今天,从而把今天搞得一塌糊涂”。[8]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高度爆炸的今天,董云川教授在新年伊始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以新年寄语的形式关心学生、不动声色地鞭策催促他们向学,一颗为师之心化成大爱与学生如影随形,让学生浸润其中,成为求学旅程里艰难跋涉的动力。
能成为董云川教授的弟子无疑是幸福的,因为董云川教授没有“教授”的架子,和学生一直保持着一种人格平等的关系。董云川教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与塑造“在岁月的门槛上,董老与你们擦肩而过,大家相互塑造一小段,无论如何短暂,毕竟是生命当中独一无二的亮光。”[9]与此同时,董云川教授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有老师管羊吃草,有老师牵羊吃草,有老师圈羊吃草,而我自己,毫不犹豫选择了放羊吃草。因为我相信你们自有吃草的理解力、定力、能力和才情!”[10]当然,这种和学生的平等关系,并不是建立在放弃为师责任之上的,于是又有了谆谆教诲,有了自嘲之语“师者难逃宿命——明知言多必失,说教有风险,还是喋喋不休,忠言逆耳,必然讨人嫌!”[11]
做董云川教授的学生,在感受到师者关爱、体味出深深幸福同时,也有很多无形的压力。例如,董云川教授要求学生多读书“为师并无绝招——唯有多读书,书中自有大气象;多写作,文字通达天地阔;多开心,利人利己两不误!”[12]要求学生把握当下“‘世界’本来虚幻,‘当下’才是实体!错过今天,明日无存;此处不接缘,何方觅善果。个体生命极其短小,而‘下一次’和‘别处’总是诱惑无限。”[13]董云川教授给学生的要求,很少有求诸外的向上攀爬,更多的还是求诸己身的奋起“徒弟们的修行,还是需要循序渐进,静心、诚心、安心,当下不能格物致知,来日何以兼济天下?”[14]体道才是为学向上的正途“在常识中,通过‘知道’与‘体道’的不同匹配,人大体分四种。其一是既知道又体道,其二是知道而不体道,其三是体道而不知道,其四是既不知道也不体道。第一种是觉悟者,第二种是聪明人,第三种是憨实之辈,第四种是愚蠢之徒。”[15]原来,新年寄语的写作目的是鞭策弟子们悟道前行,敦促聪明人和憨实之辈成为觉悟者,避免堕落为愚蠢之徒。而所有的外在经验,只有内化己心,才能真正属于自己“读懂的书才是自己的书,体验过的情感才是自己的情感,消化了的智慧才会增长智慧。”[16]自我的通达是苦苦追寻后立身的结果,但棒喝弟子,让他们也能早日觉悟,则是为师者达人的气度。
为人师者的董云川教授对弟子的最高要求,是成就“三不朽”的伟业“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7]如果不能达成如此高的境界,至少也应有自我向上的追求、向内的求索,身而为人,不可不尽心尽力顿悟。因此,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对学生心存关爱之情,难掩鞭策之意。
五、诚心劝世,展现悲天悯人的慈悲感
除去对学生的关爱,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也充满了对普世大众的慈悲感——一种希望大众隔绝纷扰,拨云见日的师者慈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18]芸芸众生因为柴米油盐,所以满面尘灰,但“醒来的姿势决定了活着的节奏和状态:棒喝得道的人是幸运的,被人搭救,有人牵手是前世善缘;苦修觉悟的人是有福的,面壁多年,云开雾散,活得安心,有所皈依,自得其乐;顿悟之人可遇不可求,顺应天道人心,遥观天象,俯察人事,无为而无所不为。”[19]希望世人成为智者“早开慧眼,拨云见日,能够摒弃假象的干扰、抵御乱象的迷惑,看穿现象的本质”。[20]珍惜时间“时间本身无始无终,一直存在,既不会‘逝者如斯’,也不会转眼成空。你过什么样的日子,时间就与什么样的方式如影随行。正念正行,快乐相依;无知鲁莽,痛苦捆绑。时间哪儿都没去,而是你哪儿都想去。结局是想去的时空去不到,而不想去的时空难脱离。”[21]拥有独特自我的追求“请抓紧时间,用智慧的心灵去感知你所喜欢的生活方式,用加倍的努力去为你选择的生活方式赢得更大的自主权,把最多的时间消耗在你认为值得的事务之中——每个人都不同,各有各的精彩!”[22]尽早警醒“时间决定有质量生活的长度:少年惊醒是前缘,四分之三的生命活成自己;青年惊醒是聪明,三分之二的未来能够把握;中年惊醒是觉悟,三分之一的日子留待充实;老年惊醒不遗憾,尚存四分之一的时光籍以善终。”[23]珍惜时间、尽早顿悟,隔绝无甚意义的追寻、转而向内求索,才是智者应为之事。
生活在现代社会,大众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快资讯裹挟奔走“谋略有,机巧有,鸡汤有,大家都能轻松浏览,随意点击就唾手可得,还需要谁多嘴训诫吗?有在线MOOC、有跨国视频、有智能遥控,随处上课,随时学习,还需要老师导引教育吗?”[24]对于紧握手机获取资讯的大众,董云川教授是持鞭笞态度的“许多人一边在学校或职场应景度日,一边紧握手机这个新时代的烟枪,提示音此起彼伏,切割了流畅的思绪、宁静的课堂、温馨的对话;分解了朋友聚会的快意,分散了学术聚会的论点,分化了家庭聚会的欢愉;先模糊视力,再搞坏颈椎,继而破坏社交气氛,最后无非一场‘空’欢喜。”[25]当我们以为自己真的“学”到知识时,董云川教授在新年寄语中,通过文字的形式给予我们当头棒喝。
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生存,需有观察,更须领悟“仔细分辨复杂的世界,虽事与事相近,但人和人之根性的确不同。首先是价值取向不同,其次是思路格局不同,再次是方法手段不同,然后致使涵养品味不同,最后的结果:有的可以药救,有的不可救药。人如此,教育亦然。”[26]“经验是不可替代的,教训是经过方晓的,美感是与节奏相关的,幸福是与精神一致的。”[27]“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28]迷失后,应该努力自救“在常识的救赎路径之中,选择有三:或自救于心,或他救于形,或无药可救。觉悟者可以自救,信任者可以获救,而彷徨者无药可救”。[29]即使无法追求完美,也要努力拒绝平庸“改变活法,始于想法,成于做法。前者有认识局限,后者有能力局限。突破认识的局限即见曙光,突破能力的局限才能自由飞扬”。[30]希望大众尽快醒来,尽早觉悟“年终岁末,再一次举棒自喝:人与人的真正差别是什么?答案一念而生,从天而降——何时苏醒?何处苏醒?以何种姿势苏醒?”[31]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32]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理论来劝学警世——儒家向上,道家内省,佛家顿悟。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较低级别的需求被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求产生,而需求本身,是人们追求向上的不竭动力。普世大众在挣得基本物质保障,满足口腹之欲后,会向更高的追求奋进,自然也会向内自省,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只有多读书,勤加思索,才能在俗世生活和心灵之旅中找到平衡点,寻求到摒弃尘世繁杂的自我成长。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把《西厢记》列为第六才子书,并不厌其烦地为世人指点读之要旨“《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西厢记》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西厢记》必须与道人对坐读之。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也”。[33]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也可仿照此方读之,若想简化形式,也应于夜深人静之时、温馨舒适之处读之,方能在隔绝世事纷扰后求诸己身,问诸己心,向本真的自我无限靠近!
云南大学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写作始于2012年,至今已有八载。八年的岁月不短,在新年寄语的陪伴下,我从初为人母到终于迈进博士大门。只是,没能成为董云川教授嫡系弟子成为我的遗憾。八年的时光不长,在新年寄语的警醒下,董云川教授的众多弟子和学生正奋力前行,或许仍将需要时时鞭策才能走得更远。自2013年起,董教授的新年寄语一直得到《大学(研究版)》的认可,持续刊登在年度第一期杂志上,年复一年,竟然成为一个小小的文化契约。董云川教授的新年寄语原本只计划写五年,但由于读者的热情期待,一坚持就是八年。据悉,董云川教授决定以十年为界断然收官。如此,董氏新年寄语再续两载即告停更。孔子说,诗可以观。通过《诗经》观政治得失、社会兴衰、风俗薄厚。同样,新年寄语也可以观。十年,是一个历史片段,能留存一个时代的特有印记,新年寄语文本中保存下来的只言片语,也能成为若干年后研究者对师者教育之心的考察点。未来两年,让我们翘首以待!
注释:
[1][9][10][ 6]董云川.2012年第一天的师生话语[J].学园,2012,(1):9-15.
[2][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159.
[4][12][20]董云川.现象与真相——2014年元旦师生对话[J].大学(研究版),2014,(1):89-90.
[5][6][7][8]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89,249,161.
[11][15][16][28][29]董云川.2017新年对话:我真的不想说教,你完全可以不听[J].大学(研究版),2017,(1):85-86.
[13]董云川.千万别“失联”——2015年元旦师生话语[J].大学(研究版),2015,(1):84-93.
[14][19][23][26][30][31]董云川.活法[J].大学(研究版),2019,(1):86-88.
[17]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四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88.
[18][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21]董云川.千万别成为时间的笑话[J].大学(研究版),2018,(1):86.
[22]董云川.师生小语——2013年元旦[J].大学(研究版),2013,(1):90-95.
[24][25][27]董云川.做个有格调的人——2016新年寄语[J].大学(研究版),2016,(1):87-88.
[32]程树德撰,程俊英、蒋建元点校.论语集注·卫灵公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4:1438.
[33][清]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载[元]王实甫.西厢记·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