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2019-11-26曾忠文

运动精品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高职

曾忠文

高职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曾忠文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从就业能力研究和高职工科生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两方面阐述国外有关高职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从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要素和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两方面阐述国内有关高职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并对高职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探索,提出要完善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明确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完善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高职;体育课程;工科学生;就业能力

教育界对“以职业为导向”高职体育改革已经形成共识,认为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这种教学改革能被成功引入和推广,得益于学者们对新形势的准确把握,同时孜孜不倦的加强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 也正是因为如此,高职体育课程对培养工科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才得以凸显。

1 国外有关高职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1.1 就业能力的研究

1974年德国教育家首次提出了就业能力一词。1980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并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1985年,英国也加大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并构建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除此之外,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展开了分析。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对问题的表达方式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无论是哪种表达形式,其核心都是要培养、增强高职工科生学生的就业能力。

1.2 高职工科生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由于就业能力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各个国家提出了不同形式的高职工科生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德国主要采用的是双元制的培养模式,英国采用的是BTEC培养模式,以上国家均改变了传统的高职工科生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理念。合理设置体育专业课程,加强工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展开合理的教学评价,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英国还把就业能力分为两种:一是核心就业能力,二是广泛的就业能力。核心就业能力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交流能力,二是数字运用能力,三是信息处理能力。广泛就业能力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合作能力,二是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核心就业能力更加被看重,是高职工科生所必须具备的,也是高职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重点所在。

2 国内有关高职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2.1 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要素

如今,我国对高职院校工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析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因素,二是高职院校工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策,三是高职院校工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评价。高职院校工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改革工科生培养方案,二是完善工科生培养体系,三是改革体育教学理念,四是改革体育教学手段,五是实行分学制,六是开设就业能力培训课程,七是加强实训教学,八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九是加强教师培训。我国是在1988年第一次提出“就业能力”这个概念,教育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合理的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2.2 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

培养工科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有以下几种:一是整体性策略,二是专项策略,三是渗透策略。其中,整体性策略是全面的对人才展开培养,专项策略是指具有针对性的展开培养,渗透性是指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就业能力培养思想。教育部对高职工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职工科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高职工科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人文素养,二是不懂礼貌,三是缺乏责任心,四是没有诚信,五是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高职工科生存在以上问题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社会环境,二是家庭教育环境,三是网络信息的影响。考核评价是高职工科生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考核评估包括以下环节:一是考核评价机制的设置,二是考核评价证据,三是考核评价步骤,四是考核评价方式。

3 高职体育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3.1 完善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在常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并未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即便是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分析也过于形式化,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体育课程中的就业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既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同时也要对该地区各行业企业进行研究分析,了解企业所需要的前沿技术,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体育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工科生的就业能力。

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材,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中心向外扩展教学知识。鼓励学生辅助老师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自行开发相关教学资料,培养工科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同时,积极收集工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及时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和目标。

3.2 明确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工科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价值观多样化,二是理想信念淡化,三是逆反心理明显,四是情感冷漠,五是自我意识强,六是维权意识比较强,七是社交能力差,八是实践能力差,九是专业知识不牢固,缺少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严重影响工科学生就业稳定性。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高职工科学生学习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学会敬业,三是学会诚信,四是学会务实,五是学会表述,六是学会合作,七是学会主动,八是学会坚持不懈,九是学会自我控制,十是学会创新。体育课程强大的育人育心功能正好能培养工科学生除专业知识之外的上述能力素质。

3.3 完善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要想提高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水平,就必须合理的开展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高职院校需要设立专业的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评价机构和专业的评价人员,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和结果展开评价。在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的评价中,为凸显体育课程对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可制定动态监测目标,不定期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进行监测并进行周期性的总结,对监测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数据说话。对学生就业能力结果的评价,要注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的收集,通过访谈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以“以职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对工科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产生的积极影响。

4 结语

由于就业能力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各个国家提出了不同形式的高职工科生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为做到与时俱进,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知识,完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相关领域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切实做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明确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重视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要想提高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水平,就必须合理的开展高职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重视对体育教学过程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重视工科毕业学生对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积极效果的反馈。高职院校工科生就业培养要具有地方特色,根据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来制定工科生就业培养方案,突出体育课程的育人育心功能,加强工科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5501:120-142.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7901:149-176.

[3]欧阳林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再兴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杨庆玲,刘夕榕.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7):111-113.

[5]张明辉.解析以就业为导向视野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4(35):69-71.

[6]陈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4(24):218-219.

On the Training of the Employment Abilitie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PE Curriculums

ZENG Zhongwen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Nanning 530023, Guangxi, China)

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嵌入工科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曾忠文(1969—),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