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对接服务“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维度与发展研究
2019-11-26何祥海李远华谭似燕
何祥海,李远华,谭似燕
前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在此基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总结“十二五”全民健身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形势和广西实际情况,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指出:“重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健身骨干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2016年,广西万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活动工作正式启动,要求:“在各级体育、教育、基层办各部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具体协调指导下,广西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基层体育指导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可见,体育人才对全民健身发展起到了主要攻坚力量,体育专业对接服务“健康中国”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需求,是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是更好对接服务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保障。
1 体育专业服务“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维度
一是适应度,首先必须满足体育教育人才的基本要求,这是对服务健康中国起着基础和根本性的重要作用,在此条件下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包括全面性、综合性、复合性。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体育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有过硬的知识理论、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理论、技能、实践协调发展的全面性;二是达成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高等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与之相达成的课程体系;三是保障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是社会建设和服务的基本保障,立足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现代化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本领,能够胜任相应的教学服务岗位,具有体育专业理论水平,拥有较高加工能力熟练运用到实践当中
2 体育专业对接服务“健康中国”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2.1 对接服务人才培养效果与目标重叠面小
当前,应用型院校与企业都应抓住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大机遇,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努力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方院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健康中国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例如学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地方院校体育专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地方经济转型需要,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活动便缺少针对性,无的放矢,难以取得成效。社会需求达成都要求从培养目标出发,经过若干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一个培养过程,结果与培养目标的重叠面大,说明结果与目标达成度高,重叠面小则达成度就低。
2.2 对接服务人才培养配套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
教师综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评价指标相对单一,对教学过程评价不够全面,综合评价结果不够客观;评价结果的运用还不够广泛,在职称评审、评先选优等方面运用尚有不足;以学生为本、服务师生的制度还不健全;对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思想认识方面有差距,对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思路、推进内涵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还不够统一、研究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新办法和新措施。体育专业院校制度还不够完善,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大,院校两级管理体制的责、权、利划分不够明晰,管理重心没有下移,综合改革工作尚未完成,习惯于沿用传统管理体制,激励手段不丰富,没有建立多元化的激励体系,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缺乏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奖励政策,教师分类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有待深入。
2.3 对接服务人才培养的校本教材建设滞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
学校对校本教材没有明确的指导性要求,对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很多老师对教材建设的方向和要求不明确,不知以何标准从何入手;对校本教材管理不严,立项审查不严格,对校本教材使用程序监管不够,部分老师并没有把编写校本教材提到应有的认识高度,致使很多教材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差;学校尚未形成鼓励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浓厚氛围,部分教师只是把教学当成一种谋生手段,缺乏对教学的自我要求以及对学生培养的热情;学校对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的推广不够,监管不力,没有奖惩,使现有的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的网络建设比较薄弱,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不够,教学材料数字化、网络化程度偏低。
2.4 对接服务人才培养引导学生社会服务深度不够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往往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而实践部分则作为寒暑假项目由学生自己申请、自己组织,教师指导性不强。教师参与学生的思想引领、课外指导工作不够,尤其在学生的创新指导、创业帮扶上作用还不够理想,教师的“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好。专业教师组织和参与学生专业性课外实践活动偏少,从教师层面看,部分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课堂轻课外,片面地认为育人工作是领导的事情,是学生辅导员的任务,是学生处等部门的工作,对学生课后的学业辅导与创新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从学生层面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后请教专业教师的学习习惯,同教师探讨学业的模式单一,与专业教师之间的课后互动明显不够;另外客观需求不足也造成学校层面的活动设计偏少。
3 对接服务“健康中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3.1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需求适应度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一在理念上,专业应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打造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二在操作上,认真总结专业的发展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自身和政策的优势,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改革道路;三在思想上,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素质”的指导思想,整合课程体系,合理配置课内学时加大选修比例、规范课外学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四在课程上,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的培养过程。
3.2 完善和保障专业人才培养配套制度
对于高校来说,实施产教融合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了学科和专业,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加速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了实践教学改革,强化了内涵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不断完善现代教育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战略,推进和完善“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管理制度,促进专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决定学校生存的意识,攻坚克难,强力推动“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建立促进本科教学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教师教学荣誉体系,推进教师分类改革,设立教学型师资岗位,推行以基础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加大教师教学成果评价的应用力度,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监督力度,确保巩固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执行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3.3 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开发特色课程
加大校本教材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明确任务和方向,有规划,有要求,提高教师对校本教材建设的认识。建立健全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有特色、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严把校本教材编写、使用关,使教师把校本教材编写当成是一项展示学术水平、展示自我价值的严肃工作,以提升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加强对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管理、推广和宣传,制定细则督促监管,让这些课程真正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网络建设,使教学资源呈现更加灵活的多样化形态,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个性化需求。
3.4 健全“四位一体”育人服务体系,加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
建立和健全“四位一体”育人工作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育人活动。一是学校层面,进一步贯彻落实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育人制度,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二是教师层面,鼓励和奖励教师多参与学生课外指导与服务工作;广泛选拔师德高尚和具备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和第二课堂指导导师,形成“勤于施教、乐于施教、善于施教”的教学态度和教育风范,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学生社区、学生寝室、学生活动之中;三是学生层面,通过搭建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扶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等途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和实验之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