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发展历程回顾及建议
2019-11-26褚钧,谈可
褚 钧,谈 可
前言
辛亥革命后,民族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倡“自卫之道”“尚武精神”,认为体育关系到强种保国和民族盛衰,武术乃是重塑尚武精神的最佳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1914年体育教育家徐一冰提出“高等小学、中学、师专亟应添习技击一门”。次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教务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学校武术教育由此拉开了序幕,经百年发展,武术教育仍然存在较多困境。回顾过去,才能展望未来,基于此,有必要对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史为鉴,探寻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现实路径。
1 各历史时期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取向
1.1 民国学校武术:振奋民族精神,铸就尚武国民
民国成立之初,中国内忧外患,国民体质衰弱,民族精神萎靡不振,“东亚病夫”的叫喊声不绝于耳,孙中山先生为《精武本纪》做序“概自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驯之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的短兵相接之时。”从而大力提倡以尚武精神振兴中华,一时之间,社会尚武之风盛行,张之江提出将武术列为学校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就是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种,还可以拒寇御侮。在此价值取向的驱使下,以武术振奋民族精神,铸就民族文化脊梁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
1.2 建国初期学校武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在党中央领导的决策下,体育运动渐渐步入正轨,在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体育寻找到了正确的发展之路,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武术体育观逐渐形成。1956年《中、小学体育大纲》武术正式列为体育科目,并规定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课时和内容。在“健康观”的价值取向下,武术从对敌抗争自卫手段转化成改善群众体质的现代体育运动,成为学校师生增进健康的手段的一种的形式。
1.3 改革开放后学校武术:传承传统文化,蕴含民族精神
中国武术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的摄入哲学,儒学以及兵法学的优秀文化,武术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当西方体育文化以无孔不入的姿态冲击着传统文化,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武术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途径之一,这也是时代对于武术发出的新诉求。
2 各历史学校武术教育内容
2.1 民国时期学校武术:打练结合
何谓“打”与“练”,武术“打”的技术动作是武术特有的表现形式,武术的“练”的技术动作是实现“打”的重要过程。自1915年,武术正式进入学校后,教育部在其陆续颁布的大中小学以及师范类学校的课程标准中对武术的课时和内容做出
了规定。1920年北京体育学校和1936年易名的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在武术课程的设置上就分为学科和术科。其中术科就包括腿法,拳法、刀、枪、剑、棍、搏击,击剑、劈刺等[7]。其后,武术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必修”身份被证实确认后,不断的细化,添加技击内容。
2.2 建国初期学校武术:去技击化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秉持武术为健康服务的宗旨,1961年颁布的武术教学大纲对中小学各学段武术练习的内容和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小学阶段主要以武术基本功、武术操和初级拳一路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中学和高中在原来内容上稍微增加了难度,都未曾脱离以套路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大纲中并未出现搏击对抗的项目[8]。导致民国时间武术教育的打练结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武术教育中已经出现了质的改变。
2.3 改革开放后学校武术:打练分离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武术在曲折探索中前进,从总体上来讲武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起色,武术沿着科学化道路发展。但是由于对建国初期“去技击化”的问题长时间漠然置之,迁延未决,以至于积重难返,一些后果正在显现出来,武术的“打练分离”的现状则是直接体现。
3 建议
3.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西方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充斥下,陈旧的竞技武术教学内容加上操化的武术教学方法难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也由此造成学生们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的窘境。在以往操化的武术教学过程中,标准化的武术动作使得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的动作,导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丧失了主体,没有自主发挥空间。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整个武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引导与启发学生的习武兴趣。
3.2 落实武术课程建设
学校武术课程经过多年变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三维课程目标的确立、武术内容的拓展、丰富的武术课程形式。但是“表面繁华”却难掩“名存实亡”的事实。在我国仅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开展武术课,甚至于在有些学校,武术被其他域外体育项目所代替[9]。在此背景下学校武术课程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增加武术课时安排,引入专业的武术教师,以情景导入武术教学,加强武术文化教育,从而改变武术教育现状。
4 结论
学校武术教育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武术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的版图中,已经过百年历程,价值取向与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虽武术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发展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在于西方体育的文化交语中处于下风。对武术异化的认识,武术文化的丢失、武术课程设置的不完善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显得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