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教学中克服学生恐惧心理的策略研究
2019-11-26黄琦
黄 琦
前言
攀岩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是攀爬者利用人类原始的攀爬本能,借助专业攀登装备做安全保护,仅依靠手脚力量控制身体平衡来攀登一些由岩石所构成的峭壁、裂缝、大圆石以及人工岩壁等,集体能、技能、心理能力和智能于一体的心智型体育运动。攀岩运动需要完成各种悬垂、窜越、腾挪、跳跃等高难度惊险动作,每个动作的完成对身体的动作幅度、动作速度、动作力度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具有高度的精确性。想要完成一次完整的攀岩需要强大的体能、智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支撑。
恐惧是攀岩初学者在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攀岩者攀爬到一定高度后出现悬空感,心理恐慌,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肌肉僵硬、运动能力下降。在攀岩教学中,恐惧心理不仅会阻碍学生技术水平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严重时还可能因此造成运动损伤。而当前国内外都缺乏对克服攀岩运动员恐惧心理的对策及训练方法方面的研究,很少有可以直接运用或借鉴的心理训练或心理指导方法,因此针对影响攀岩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找到合理的对策和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对于丰富攀岩心理素质训练理论,提高教学与训练效果、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都有着积极作用。
1 攀岩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
1.1 攀岩恐惧心理产生的内在因素
攀岩运动属于一项挑战性非常强的运动项目,对攀岩者的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都要求很高,如果攀岩者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产生怀疑,恐惧感自然也就会蔓延出来。并且攀岩运动是在具有一定高度的岩壁上进行的运动项目,会让运动员产生区别于地面项目的恐高的心理反应,如果初学者之前有过攀高摔伤、高空坠落等类似的受伤经历,在攀爬到一定高度时,受伤的情景会再次浮现在脑海里,心中的恐惧也会被唤起,从而导致学生更加畏惧攀岩。
1.2 攀岩恐惧心理产生的外在因素
攀岩运动也是一项危险性比较高的运动项目,是“勇敢者的游戏”,它需要运动者离开地面,依靠保护绳索和自身的攀爬能力来进行攀登,在攀爬过程中,一旦有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滑坠、摔落的危险;并且攀岩运动要求攀岩者必须信任同伴的保护,才能在攀岩过程中默契配合,顺利完成一次攀登。因此攀岩运动高空作业的非常规性时时会涉及安全问题,如果攀岩者对攀岩难度不了解,对场地、保护器材及同伴的不信任也是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因素。
2 克服学生攀岩恐惧心理的对策
2.1 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攀岩运动中,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相比,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更容易缺乏自信心,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表扬奖励较为勇敢的学生,让优秀的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激起其他学生不甘落后的欲望。对于恐惧感较强的学生,可降低练习高度和难度,让初学者不断体验成功,克服恐惧后再慢慢提高难度和高度。教师要及时做出有建设性的技术指导、鼓励性语言,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学习攀岩的自信心;调整和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轻松欢快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攀岩的积极性。
2.2 增强学生之间的互信
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保护技巧、增强同学之间的信任是尤为重要的,也是攀岩运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合理有效的运用该方法能减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加速动作技能的掌握,对消除练习者恐惧心理有显著功效。就目前我国体育课师生人数比例的情况而言,单纯靠教师的保护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而练习中缺少了教师直接的保护,取而代之的是生生相互间的保护,如果学生平时不重视保护细节,保护时技术动作不熟练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会丧失攀爬者的信任,让攀爬者造成恐惧心理,更可能直接导致危险出现。因此教师要时时强调保护技术的重要作用,严格要求保护技术的规范性,要求学生严肃认真、注意力高度集中,杜绝一切安全隐患,从而增强自信与互信,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2.3 重视场地器材安全
场地、器材是体育运动的基本保障,适宜的场地和完备的器材是减轻学生心理恐惧、防止伤害事故产生的基础。攀岩初学者很多时候的恐惧是来源于对场地、保护器材的不信任,幻想会发生绳索断裂等情况,因此加深学生对场地器材、保护措施的了解,确保周边环境及使用的器材的安全性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恐惧心理。攀岩运动对场地与器材的要求很高,攀岩运动所必备的安全带、动力绳、保护器、头盔等都必须是经过CE(Conformite Europeenne)认证的产品,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购买和使用器材之前仔细检查器械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损坏及损坏程度,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器材要及时修缮和更新。
3 克服学生攀岩恐惧心理的训练方法
3.1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又称松弛疗法,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攀岩者在面对垂直高度的岩壁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和恐惧感,此时可采用放松训练法。采用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一定时间内有规律的训练,使个体学会从精神上和身体上进行放松。(1)呼吸放松训练:闭上双眼,全身放松,双肩自然下垂,然后慢慢地深深地吸满气,然后再憋气2秒钟,最后把吸进去的气缓缓地呼出。同时配合呼吸的节奏给自己一些提示:“吸……呼……吸……呼……”,注意感觉自己的呼气、吸气,体会“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的感觉。(2)肌肉放松训练:首先收缩肌肉,体会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再放松肌肉,体会放松的感觉。每块肌肉收缩5~7秒,然后放松15~20秒,重复做2到3次,让松弛加深时的感觉传遍全身。练习时可以微微闭眼,注意力从一条肌肉逐渐移向另一条肌肉,并暗示自己:“我感觉很平静很放松,我的肌肉已经开始松弛柔软了,紧张离开了……”
3.2 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练习者通过自己身体的感受器官,利用视觉、听觉、肢体、感觉动作,并且在感觉后有意识地在大脑中反复描述某种技术动作或运动图景,然后不断强化,根据正确、清晰的动作表象,进行完整技术动作的练习,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攀岩教学中由于线路类型不同,支点形状千变万化,技术动作丰富灵活,使得每条攀登线路都有其独特性,学生不了解所要攀爬线路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先观察所要攀爬的路线,想象不同的岩点、不同的距离跨度采用什么样的手法、脚法、姿势等。这样让学生事先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套动作概念,进而在大脑中反复描述,不断强化,能够加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达到巩固动作记忆和改进动作的目的,提高完成动作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前让学生对攀爬路线难度有初步的了解,有利于降低学生因对攀爬技术不熟练、攀爬路线难度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感,减少练习前的紧张焦虑;通过在大脑中建立表象后再进行攀爬,可以减少学生在实际攀爬时的脱落次数,最快实现完攀,为学生节省体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流畅体验、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 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采用对抗条件作用,对同一可引起恐惧的刺激用新的反应(放松)来替代旧的反应(焦虑紧张),给患者的恐惧刺激逐步升级,直至最后给予最强的恐惧刺激时患者仍然做出放松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一过程需要经过一定按部就班的训练,使患者逐渐适应引起恐惧的情境。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条难度相对偏低的合适的线路,让学生先从最小的冲坠开始逐步适应,在学生适应该幅度的冲坠后,再将冲坠幅度逐步加大,以此类推,直到学生对岩壁上安全区内任何幅度的冲坠都适应后再继续巩固,在不同幅度冲坠的重复刺激后,学生就基本可以克服恐惧了。还可以采用系统脱敏中的想象脱敏来训练,想象脱敏时学生可以在心里想象自己已经爬到了岩壁上最高最危险的地方,此时手指、手臂、大腿已经严重疲劳,没有力气再往上爬了,随时都会脱落……在心里想象着攀岩过程中自己最恐惧时的状况,以此代替真正攀岩时发生的最恐惧的情境,让自己逐渐学会适应恐惧状态。
3.4 满灌法
满灌法也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心理学认为,恐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应,某一事物或情境在一个人身上所引起的恐惧体验会激发他产生逃避行为,而不管此事物或情境是否真的构成了对他的威胁。这种逃避行为会导致恐惧体验增强,从而起着负性强化作用,反过来增强其逃避行为,所以与其逃避,不如让患者面对恐惧的刺激,对患者冲击越突然,时间持续越长,患者的情绪反应越强烈,效果也越明显。因此,在攀岩教学中可以使用满灌疗法,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高处,迫使学生向铺有足够安全的海绵垫上跳下,或者在有安全保护的情况下将学生悬挂在他害怕的高度上一段时间。在这样的恐惧情境中,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手心出汗等反应,但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出现他担心的结果,学生的恐惧感就会降低,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恐惧感就会较之前降低。如此循环练习,学生在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的恐惧感自然就慢慢消失。
4 结语
攀岩运动中攀岩者的恐惧心理会严重影响其技术水平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针对恐惧心理找出克服的对策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促进学生攀岩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对攀岩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学生处理危机和应付挑战的心理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学习的阶段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恐惧心理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学生学习攀岩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有针对性地主动采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