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乡愁,更是欢乐
——山西民间舞蹈《跑驴》的音乐特色

2019-11-26周柏杨

火花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口哨民间舞蹈唢呐

周柏杨

每逢农历新年,山西农村都要闹“社火”,包括“跑旱船”“扭秧歌”“背棍”“踩高跷”等等,其中又以民间舞蹈“跑驴”最为吸人眼球,虽然秧歌高跷一类的舞蹈比较单纯,但却包含有某些戏剧成分,有人物、有情节、有逗趣,富有喜剧色彩,又都是本乡本土的人登场表演,故深受群众关注。

跑驴不是山西独有的民间舞蹈,在中国北方地区流传很广,山西的跑驴到底是怎么来的,已经无从考究。只有一种坊间传言:跑驴是从“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中创编而成。张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故事形成于明代,距今将近四百年,历史可谓悠久了。

驴是山西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在山区,路不好走,以往很长的岁月里又没有车,大多数的驴都是自家喂养的,不花钱,用起来方便,是妇女儿童出门必备的交通工具,特别是新媳妇回娘家,更是要给驴头扎上红彩球,喜庆味很浓。山西全省从南到北,乡乡镇镇都有此风俗,表达了一种乡愁文化。但是,到了《跑驴》的舞蹈当中,乡愁化作了欢乐,而且是全民的欢乐,民间舞的功能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跑驴》为男女双人舞,女方以模拟驴的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进行表演。男方动作的强弱、大小、高低要与女方紧密配合,对过沟、爬坡、驴惊、抢救等动作要机警、逼真,诙谐风趣,有如身临其境,方可娱己娱人。

《跑驴》的音乐与所有民间舞蹈不同,主要是没有专用的伴奏曲,而且不限于山西,各省皆同。也就是说,这个舞蹈除了故事情节和使用的道具(毛驴)相似之外,伴奏曲完全是自行做主,如果你是在视频上观赏《跑驴》而非现场,那么,一听音乐,你就可以知道,它是山西的还是河北的。在山西省内,你也能马上听出,它是左权的,还是河曲的。左权的跑驴,不但音乐多用开花调,舞步也离不开“三颠步”。其次是伴奏乐器,有唢呐、小鼓、大钹和小钹等,其中绝大多数以唢呐为主体,忻州甚至就用唢呐牌子曲。但也有以大小鼓进行伴奏而不设乐队的,其效果毕竟单调,只限于小村小户自娱自乐。其中忻州、朔州地区的《跑驴》,音乐最具特色,不仅充分发挥“唢呐之乡”的优势,唢呐演奏者口里还含有一个口哨,当剧中人新郎官被毛驴踢倒后,骑在驴背上的新娘乐不可支,这时,演奏者以口哨摸拟新娘的声音:

如此大笑不止的效果,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我们知道,民间乐曲有一曲多用的功能,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同样可以一器多用。唢呐表达各种情感的演奏,我也曾听过一些,电影《唢呐泪》用唢呐表现旧社会黄河一带(实际上就是山西)贫困农民生活的境遇,那凄凉、那悲壮,令人肝肠寸断。唢呐表演山西梆子《三对面》,其中的口哨吹奏,如泣如诉,把秦香莲的满腹怨恨及其悲剧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舞蹈伴奏曲,如《丰收乐》等表现集体欢庆的场面,能在瞬间把环境氛围烘托出来。用口哨来表现喜剧,在《跑驴》中用得十分贴切,由此类推,唢呐这种特色乐器,在舞蹈音乐中,仍有发挥的余地。

自主选择伴奏曲的最大好处是,不但可以充分体现艺术的地方特色,又可做到熟能生巧,手到擒来,事半功倍,一举数得,这样一来,民间艺人都是作曲家,都能根据舞蹈的基本情调,恰如其分地自主配曲。民间有许多艺人多才多艺,大体上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跑驴》在民间有个活动周期,主要是在正月十五闹社火也就是闹红火时,大量的《跑驴》在各地的各种场合登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这一传统被突破,民间舞蹈跑驴与安塞腰鼓一起,在各个城市欢迎解放军的入城仪式上大显身手。1953年在首届全国民间舞蹈汇演中,《跑驴》被搬上舞台,获优秀奖,在第4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跑驴》登上了国际舞台,荣获二等奖,这是中国民间舞蹈首次获此殊荣。民间舞蹈《跑驴》也以此为契机,在艺术表演与品格上,向前跨了一大步。

相关史料显示:“作为‘回娘家’第一母题的形式呈现,由‘驴’而‘人’的德州跑驴,生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时驻德州29军军长刘长河喜欢唱戏,手下有个连长是山西人,会演山西民间舞蹈跑驴。二人与德州城郊马庄村村民袁生结识,姓袁的常年赶驴车,对驴的脾气秉性摸得非常熟,又有在本村武场练就的武功,于是三人商量着编演一段跑驴的节目,表现回娘家的故事,最初是一出小戏,唱京剧的唱腔,投刘长河所好,后来在马压表演时,去掉了唱词,变成了动感很强的道具舞。”(摘自百度)

这段史料表明,山西人演跑驴,历史何其久远!往短里说,至少也有一百年了,但不知最初的跑驴,伴奏曲是什么样子,固定式的,还是自主编选?岁月悠悠,己无从考察了。

沁县跑驴(图片来源:360网站)

猜你喜欢

口哨民间舞蹈唢呐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策略
唢呐手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唢呐
唢呐放光芒
哦, 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口哨
夏日的绿口哨
钓鱼
一只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