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育在音乐课堂的运用

2019-11-25张晓兰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美育运用

张晓兰

【摘要】音乐美育也叫作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的美、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进行鉴赏、评价、创造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对发展学生个性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方法。文章结合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与新课标,就美育融合在音乐教学中的过程展开讨论。

【关键词】美育;音乐课堂;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学生美育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其他教育形式不同,音乐注重美育教育,着重于心灵美的塑造。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从美育的教学本质出发,通过研究和思考将其融入小学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使学生受到美的滋养和熏陶,进而使学生在精神状态、个人品德、性情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将美育运用在音乐课堂中,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小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感受,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感情,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培养艺术类科目学生的舞台。这些艺术类科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展示和描绘艺术的魅力。在小学美育教育过程中,各门艺术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为学校营造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实践环境,不断地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审美意识。音乐教师在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把音乐教学分为欣赏教学、技能教学、综合教学等多个方面,利用音乐的多样性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心理状态。

一、教育理念应具有时代化特点

首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广大教育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以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作为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创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问题,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奠定基础。音乐教育的活动必须与演奏、欣赏和创造音乐活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美育理念的传达,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旋律美、节奏美、内涵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热情。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1]。现代的音乐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十分明显的差别。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之中除了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还需要结合当下的审美对学生进行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学习多种知识的能力。小学音乐教师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以音乐课程的中心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不断学会体验和鉴赏音乐的美。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美的正能量。

二、将美育融合在音乐课堂之中

(一)精心设计在兴趣中,激发学生对美的喜爱

学习演唱和对音乐的欣赏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可以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和升华自己的认识。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音乐美的认识。教师要将音乐美的意识深深地埋藏在学生的内心之中。例如在学习演唱《我是一个粉刷匠》这首歌曲时,学生通过演唱感受到粉刷匠快乐的心情,心情变得更加愉悦。在唱歌的过程中配合音乐,加上舞蹈动作,通过动作刺激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强大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喜悦,在兴趣的推动和指引下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开展适合小学生兴趣的课堂活动,不断开拓更多的学习模式和思维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在音乐中对美的感受,在玩耍中感受到音樂的美。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在编排课堂活动中,应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使学生享受玩耍带来的乐趣,在玩耍的过程中,将枯燥的音乐知识转化为探索音乐奥秘的游戏。

例如,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表演、小游戏等活动。比如在学习《小红帽》这首歌曲时,通过欢快的节奏和简洁的旋律描绘出歌曲表现的场景,创造一个能够感受和理解的音乐空间,让学生参与到情景剧的编排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分担一部分情景剧编排的工作,在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舞蹈创作,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积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有意识地塑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活动,使学生体验美、享受美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来优化课程,在生活中开展感受美的创新教育,为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审美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直观地感受到教材中的美[2],不断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在学习理解难度稍大的乐曲《海》时,考虑到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看到过海,对歌曲中所表达的对海热爱的情感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大海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并在学生喜欢的活动情节中插入学生对大海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不同美的体验。在课堂中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体验音乐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不断深化课堂内容,用丰富的音乐启迪学生的智慧,将音乐的美感如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三)音乐实践中表现美的特点

音乐是塑造学生性格的工具,是发挥音乐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教师需要将音乐元素与小学德育教育融为一体,将隐形的美学教育融入音乐教学活动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音乐的美学教育价值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开展课外合唱、器乐合奏的过程中,利用团队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创造。在团队配合的过程中,每个成员必须要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在不断保持合作整齐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入多声部的合唱和演奏,使整个乐曲显得更加立体和谐。学生想要达到乐曲的要求,就要注重乐曲合奏中各个部分的协调和配合,将乐曲的艺术性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在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学会相互配合,培养集体意识和审美。

(四)在乐曲赏析的过程中,感受美的教育

欣赏乐曲是音乐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能获取对音乐美的感受,满足精神的升华和愉悦。音乐会给人各种美的感觉,学生通过音乐旋律的不断变化、抑扬顿挫,对音乐旋律的动与静、快与慢、高与低进行对比,感受每一首乐曲中蕴含的旋律之美,显示音乐独特的魅力,不断地唤起对音乐美的追求和向往,培养丰富的生活情感。学生在聆听音乐时闭上眼睛,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音乐上,发挥想象力,不断地感受音乐的魅力,陶冶情操。

例如在欣赏古典民乐《紫竹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紫竹调》的艺术特色和特有的江南婉约风格,这首轻灵婉转的乐曲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一片雨后新晴的紫竹林。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中: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竹叶,细细碎碎的光影照在竹林里,空气中弥漫着紫竹的清香,这时候,一阵婉转悠扬的竹笛声飘过来,原来是小牧童骑着黄牛慢慢走来……在教师的情境引导下,学生能够从单纯的旋律欣赏深入到对乐曲意境和内涵的欣赏中,在乐曲赏析中获得更美好的体验,感悟其中的旋律之美、节奏之美、意境之美,从而形成更完美的音乐审美格局,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掌握音乐审美的方法和技巧。

(五)在音乐的活动中体验美的功能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十分丰富的愉悦功能。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发现探索的过程中认识美和感受美[3]。教师带领学生击打节拍,在节拍律动中感受旋律的起伏变化,通过对节奏的感知让学生对乐曲有一定的自我感受。

例如在对《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首歌进行演奏排练时,让学生把拍手跺脚等动作运用到音乐演奏的整个过程中。并且按照声部的分配进行小组练习,让大家参与到体验活动中,通过对作品节奏的把握,感受乐曲的节奏美、旋律美和意境美。有的小組进行旋律的演奏,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整个音乐旋律进行伴奏,有的小组根据音乐内容进行舞蹈的表演。这样的活动既深化了课堂内容,又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即兴审美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参与美的创造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音乐美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学校的美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意识地开阔学生观察音乐美的视野,使音乐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灵活运用音乐这个培养人格魅力的工具,不断用音符勾勒出音乐所表达的美丽图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作为奠定和传播学校美育教育的音乐教师,更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主动地感受、体验、分析社会生活中对美的需求,并不断地改变自己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断地挖掘出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美的世界,使学生在美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袁祖舍,高长梅,吴玉红.学校审美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美育运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美育教师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