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老红军的延安岁月

2019-11-25王树伟

神剑 2019年5期
关键词:电报毛泽东

王树伟

西安事变前夕,中共中央机关于瓦窑堡搬迁到延安,延安从此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成为红军长征后革命队伍最终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胡耀邦安排的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

1936年12月,刚参加革命的任侠惠在中央党校毕业后,领导结合红军学员自身的特点分配革命工作。负责分配工作的领导是少共中央组织部的胡耀邦。一天,他找任侠惠谈话,用征求的语气询问:“红小鬼,剧团、医院这两处,现在由你挑?”

任侠惠想,当初自己参军为的是能神气地背上一支枪,杀敌打仗显威风,可是你们硬说我小,让我念书学习培训,还说以后有我挎枪的时候呢,现在可好,学校毕业了,该到发枪的时候了,还不给我发枪,又让我做别的事儿。想到这里,他坚决地说:

“不行,不行,那两处都不能发枪,我不能去!”

胡耀邦瞧着任侠惠,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半晌,胡耀邦翻开手中的册子看了看,说道:“那你就去机要科吧,这可是专门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翻译电报的地方。”

任侠惠还是第一次听说“机要科”这个名字,不依不饶脱口而出:“给发枪吗?”

胡耀邦禁不住哈哈笑了起来,爽快地说:“小鬼,干得好,就给你发枪!”

“好,那我去,谢谢首长!”一提发枪,侠惠心里就甭提有多高兴。

1937年1月,任侠惠去了中央军委机要科。起初,成天背那些密电码,任侠惠用心记得滚瓜烂熟,加上他眼勤手快,肯干零活,机要科长直夸:“这小鬼不错,是个好苗子。”可过了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发枪,任侠惠感觉有些懊悔。细心的科长看出了他的心思,关切地说:“革命队伍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都去扛枪打了仗,那其他需要的事情谁去做?况且,这译电工作可是一项重要而机密的工作,干好它,可比你拿枪打仗还要管用哩!”

在科长的耐心劝导下,任侠惠这才安下心来认真工作起来,很快就成为一名称职的译电员。

第一次给毛泽东送电报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有一天,机要组长把一份译好的电报交给任侠惠,让他送给毛泽东。一听说是给主席送电报,任侠惠顿时既紧张又激动,啊呀,毛主席,这跟戏中演的“朝廷”不是一样的吗?我们平常人也能见?早在家中时自己就听大人们说毛主席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大人物;有多少人想见他呀,自己连做梦都想见,毛主席长得什么样?不知凶不凶?

组长看见他有些胆怯的样子,鼓励说:“不要害怕,主席也是人,长得高大慈祥,和蔼亲切,你赶快送去吧!”

任侠惠壮着胆子向毛泽东住的窑洞走去,心里还是突突跳个不停。

走进院子,警卫员认识他,笑着指了指毛主席住的窑洞。

他走到门口,掀起门帘又不敢进去,心跳得更厉害了。正在犹豫,警卫员向他递过来催促而又鼓励的眼色。他终于鼓足了勇气,大胆走了进去。啊!这就是主席的办公室,摆设这么简单,一张大大的旧办公桌上堆满了一摞一摞的书籍和文件,桌子上面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大地图。毛泽东正坐在椅子上埋头看东西,问道:“谁呀?”

由于紧张,任侠惠的喉咙就像塞了什么东西,几次张嘴都没有能够说出话来,腿微微发抖,额头上沁出了汗珠子。

“谁呀?怎么不说话呀?”毛泽东这时抬头看了看,微笑着,招了招手。

任侠惠不自在地走到毛泽东身旁,毛泽东把电报接过去看了起来。

在毛泽东抬头的一瞬间,任侠惠看清了主席的脸,哎呀,这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毛主席!

毛泽东很快看完电报,这才仔细询问起来:“你从什么地方来?”

“你家离贺家洼远不远?”

“你村里什么山最高?”

“知道义牒不?”

“义牒什么山最高哇?”

“你到过留村没有?”

“你认得马玉喜吗?”

毛泽东的问话就像是拉家常一样,任侠惠紧张的心情逐渐放松下来,在一一认真回答后,毛泽东说:“哦,这就对了。”末了,毛泽东嘱托道:“来了可得好好学习,不学习是要落后的哟!”

“是,主席!”他忙着给毛泽东敬了个礼,转身快步走出来,一口气跑回机要室,心里感到暖洋洋的。毛泽东日理万机,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大事辛勤操劳,那么劳累,还与一个小小的译电工作人员问长问短,还关心他的学习和成长,真是平易近人,感人至深。毛主席领导党和人民闹革命,大江南北到处留下他革命的足迹。石楼作为红军东征的路经之地,其相关地名、人名,主席至今记得如此清晰,主席心里装的是人民,装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时常关怀备至,严格要求。特别是对刚参加革命队伍的“红小鬼”更是关爱有加,悉心教诲。

任侠惠那时就是工作在毛泽东身边的红小鬼之一。记得初到延安那时候,毛泽东一见到他,总是会询问:“小鬼,累不累?想家不?生活得怎样?字识得怎样?有什么困难?”每次都问得任侠惠心里热乎乎的,倍感温暖。

一次任侠惠给毛泽东送电报,毛泽东看过后,签好字交给任侠惠,又问了起来:“小鬼,这段时间在看什么书?有什么收获?电稿上的字有不认识的吗?”

任侠惠如实作了回答,毛泽东很是满意,接着教导说:“你的译电工作很重要噢,工作起来可要认真哟,不能有一字之差!比方说,我写的电報稿是让‘进,你们译成了‘退,那就放跑了敌人。如果我写的是‘退,你们却译成了‘进,那我们的队伍就要吃亏喽!”

毛泽东面对面的教导在任侠惠的脑海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深夜发报,夺取平型关大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民政府调动政府军在正面战场组织大会战积极抵抗日寇进攻。太原会战就是其中的大会战之一,而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八路军由敌后战场开赴正面战场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一个典范。

在平型关大捷的前一天夜里,开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发来电报,汇报军情并请示中央如何打,这是一份十万火急的重大电报。任侠惠迅速熟练地译出来后,习惯性地校对了一遍,立即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完电报,嘱咐任侠惠马上送给参谋长萧劲光,让他拟个回电稿来。

译电组的同志都知道,萧参谋长性子耿直,处事干练果断,但一急就愛发脾气。当时已是深夜时分,萧参谋长一定已经休息了,这时要打扰他,任侠惠不免流露出些许畏难情绪,略显犹豫。

毛泽东主席察觉到他的心思,就笑着说:“不要怕嘛!你就说是我让送的。”

任侠惠来到萧参谋长处,说明来意后,萧参谋长急忙起床,点亮油灯,开门迎进,接过电稿,沉思片刻后,立即执笔草拟出回电稿,写好后吩咐任侠惠:“快给主席,主席看完后再给我,我等着你。”

任侠惠一路跑步,把回电稿送回毛泽东手中。

毛泽东看后提笔划掉一行半,又批了一些字,然后递给了任侠惠,让念上一遍,念完后毛泽东笑眯眯地说:“好,赶快发!明天一早胜利的消息就来了,你信不信?”

任侠惠当时口上说信,但心里不免嘀咕,真有这么灵吗?

电报经萧参谋长看过后当即就发了出去,任侠惠也就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果然捷报传来,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军队钻进了我预先布好的口袋阵,八路军一一五师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毛泽东命抄送捷报让清凉山新华社转发,延安满城很快就传开了胜利的喜讯。

平型关大捷在当时来说,真是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批判张国焘错误路线

在延安抗战时期,张国焘所犯严重错误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他大搞宗派主义、分裂红军、分裂党、分裂革命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在党内尚未得以清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在党内开展批判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

一天早上,党支部要召开批判张国焘错误路线的会议,支部书记让任侠惠通知主席来参加。他径直来到毛泽东居住的窑洞,报告了毛泽东。

这时,警卫员拉了拉他的袄襟嗔怪地小声说道:“这可不行呀,主席昨晚又熬了一个通宵还没合眼呢!”

任侠惠听了,自责自己办事太鲁莽了。

毛泽东大概知道这两个小鬼在咕噜什么,摆了摆手说:“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知道了,我一定去。”

会议召开后,大家正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忽然听到坐在后排的一个战士低声说:“毛主席来了。”

任侠惠扭头看去,只见毛泽东精神焕发,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会场,坐在几个红小鬼的身旁,静静地听着同志们的发言。

听完了同志们的批判发言,毛泽东站起来发言,他从思想路线上剖析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军阀主义错误,给与会同志上了一堂极其生动的政治课,使大家真正认识到了张国焘错误路线的严重危害,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达到了思想上的统一,为以后继续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获奖得了一部纺线车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的进攻,蒋介石的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抗战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共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在经济方面,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中央军委机要科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也不甘落后。科里组织专门会议,领导充分地给大家讲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任侠惠记得大意是:现在日本人主要打我们,蒋介石重点困我们,老天爷也在难我们,这人祸加天灾要把我们饿死、困死,看我们的笑话。我们怎么办?等死或者解散队伍那是绝对不行的,要活下来,要革命下去,就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只能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在艰苦中去奋斗,依靠自力求得更生。国民党是不会发慈悲给我们送来粮油棉的。如果搞不好大生产,饿着肚子,冻着身子,缺吃少穿是保卫不了毛主席、党中央,保卫不了陕甘宁边区,保卫不了全国的抗日根据地,是赶不走日本鬼子的,是解放不了老百姓的。听说现在有的队伍里有人闹情绪、发牢骚,甚至想开小差,我们共产党来去完全自由。我们现在是最需要讲团结一心的时候,我们把生产搞好了,多养兵,养好兵,打败了小鬼子,解放了老百姓,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任侠惠一字一句认真地听,大家更加明白大生产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会议接下来是自由发言,领导想听听大家对于大生产还有什么心里话要说。组长首先发言后,同志们紧跟着你一言、他一语地纷纷说了起来,自由发言开成了集体的表决会、誓师会,人人情绪高涨,劲头十足,会议场面热烈、气氛活跃。大家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为机要科的大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

任侠惠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就跟随父亲下地劳动,刨地翻土,拉牛点籽,打土疙瘩、喂牲口,拾粪、送粪,锄草、收割、打场样样农活凡力所能及的都曾干过,是一个典型的小庄稼汉。因而,在大生产运动中,他的优势被突出地显现出来。他与机要科的同志们一道除草、砍树、烧荒。耕种、间苗、锄地、浇水。劳动休息时,顺便捡拾些柴火,下地回家时,每人背上一捆供烧火做饭、取暖之用。任侠惠那时人小气力小,虽然每天干下来是又苦又累,但是,他和大家一样心里乐呵呵的,信心十足,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同志们战天斗地的革命干劲叫昔日茅草遍野的荒山变成了稻谷飘香的良田。他们种的水稻、谷子、玉米、高粱、大豆和南瓜蔬菜当年秋天就大获丰收,达到自给自足。轮到农闲的时候,任侠惠和同志们一道又加入纺线、织布的手工生产当中。任侠惠从记事起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成天起来不是纺线就是织布,一大家人的穿衣全出自妈妈之手,从来也不买一条线、一寸布。任侠惠小时候常常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就偷着学上几把,可是往往会被妈妈很快就发现数落上一顿,没想到现在真就换到自己来纺织了。任侠惠悟性总是比一般人高些,加上他心灵手巧,眼疾手快,老实肯干和小时候偷学的一点点技术基础,纺起线来脱颖而出,不长时间就练成一把好手。他纺的线是又细又匀称,他还经常指导别人,帮助他人完成任务。因他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奋勇争先、表现突出,在大生产运动中光荣地被评为生产模范,获得了一部奖励的纺线车。

猜你喜欢

电报毛泽东
汤姆的电报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李鸿章让马和电报赛跑
1949,毛泽东点将
电报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传“电报”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我国最早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