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让马和电报赛跑
2020-05-13蜀山笔侠
蜀山笔侠
19世纪30年代,电报渐渐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夕,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在英国出现。列强的火炮轰开国门后,清朝不少王公贵族仍然没有意识到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坚持认为电线会破坏京城的风水。
1877年10月,国内首条自主建设的电报线路完工,这项工作是福建巡抚丁日昌主持的。那时候京津之地仍然没有中国自己架设的电报线路。朝中守旧势力习惯了旧有的驿站传递方式,列强则凭借电报这种在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快速传递情报。
当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海防。他试着做了一个实验:让6匹马和电报赛跑,比一比谁速度更快。这条传递消息的道路从天津到大沽,全长大约80里,他在大沽写下“行辕正午一刻”6個字,让人骑上快马将这条消息送去天津。
其实电报与快马之间简直毫无可比性,就算是追风赤兔马,也赶不上电报的速度。李鸿章派出的快马还在路上奔驰,外国人的电报内容已经送到了天津。这一路用了6匹快马轮换,由于跑得太急,其中3匹马都因脱力且照顾不周而死。
事后,李鸿章作出决定:在自己的职辖内积极推广电报的使用。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自那以后李鸿章设立了从天津到大沽、北塘等炮台的电报短线,但直到1880年,清政府与俄国关系紧张,李鸿章提出“用兵之道,神速为贵”,朝廷才同意开办电报总局。
1881年12月,全长3075公里的津沪电报线工程完工,前后只用了8个月。按道理说,津沪之间的电报线都铺完了,把电报引进京城也顺理成章,然而在保守势力的影响下,入京的电报一度只能从天津到达通州,再由通州地方换上快马,将电报送进京城。
3年后,李鸿章再次提出电报应当入京,这次终于获得认可。1898年,朝廷正式下令:“嗣后明降谕旨,均由电报局电知。”之后,电报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直到传真机、电子邮件等取代了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