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与个性并重实践与求知兼行

2019-11-25马冬勤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素养课程文化

马冬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课程结构,有如下规定:“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对于选修课程,又有如下要求:“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笔者所在的青岛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开发、实施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构建起包括“陶冶型”和“实践型”两大基本类别的语文特色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方面实现了“素养与个性并重,实践与求知兼行”。

一、开发实施陶冶型课程,凸显人文、素养与个性并重

陶冶型课程主要着眼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侧重以文化养心育人,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系列课程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提供了选择的可能。

1.“人文大讲堂”每周聘请文化界专家开设讲座,精彩纷呈。大讲堂采取教师讲授、质疑辩难相结合的形式,使课堂充满了热烈的互动氛围。比如青年朗诵家胡乐民在他的表演式朗诵艺术讲座上,为同学们献上一首《将进酒》,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表演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纷纷登台,展示自己的朗诵作品,请胡老师当场指导。《亲情的记忆》作者周保章先生(周恩来总理侄子)、马来西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邓秀茵女士、知名作家刘耀辉先生等先后莅临讲堂,为同学们讲述他们的奋斗之路,分享创作经验和作品,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热情。复旦大学教授蒋凡先生为同学们讲解“唐诗宋词的吟诵、吟唱及歌唱三法”。蒋先生且吟且唱,带领同学们在《诗经·关雎》《长恨歌》《凉州词》等篇目中徜徉流连,体悟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品味诗歌“情源”,把握诗意内涵。

2.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作为青岛市传统文化教育联盟成员,我校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帮助下,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比如,《日常中的文化》课程,以古代文化常识为学习重点,结合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拓展阅读相关文章。通过文史作品中的多样呈现,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形;展示研究文献中的不同声音,设置相关争议话题,让学生们进行演讲辩论。从而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古代文化常识,促进他们文化理解和思辨能力的整体发展。

3.“讀经讲坛”带学生走进国学经典,去触摸儒学的原始精神。“读经”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节选符合现代精神及生活所需的章节,作必要的改良,不固守古人思想,并附以相关历史事迹,以激发兴趣、帮助理解。在学习方法上,联系现实、讨论交流,要求学以致用,力践躬行,实现读经由知识传授向人格塑造、由存圣教向助修养的过渡。在“读经讲坛”中,老师们开发的“仁”“义”“礼”“智”“信”讲解系列因其既富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人生智慧而大受欢迎。

4.“品中国文人”带学生走近一个个文豪,去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脉动。“品中国文人”既品“文”,又品“人”,在“文”与“人”的统一中,去感受一个时代下、一方土地上、一个个不同凡响的灵魂的风骨柔情和生存姿态。陶渊明、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这些作家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有执着坚毅的信念,有失意不失志的傲岸,有关切苍生的情怀,他们将文化历史串联起来,成为源远流长的精神河流。学生们一方面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一方面也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甚至引发对时下某些现象的思考。

5.“文人、文学与青岛”,带学生走进文化名人故居,寻访大师们留存在青岛的文化踪迹。老舍、梁实秋、闻一多、萧红故居里,都留下了师生的目光和脚印。学生们在作家们曾经生活过、思考过、创作过的地方,与老师们一起了解他们曾有的时光,交流作家作品及其成就,感受作家人格的芬芳。课后,师生共写随笔,交流共赏。

二、开发实践型课程,行知合一,实践与求知兼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性是我们语文特色学校课程又一特点。这些以合作、研究为特征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验人生、尝试角色,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从而提升探究和实践能力。

1.“诗歌新六艺”开启学生的古典诗歌深度游。青岛实验高中的中式建筑风格的校园处处弥漫着典雅的书院气息,两侧主建筑的一楼里,深藏着两处古典雅堂:一处是曲水流觞的汉学馆,一处是凤沼雁足悬于墙的古琴馆,这就是“诗歌新六艺”的课堂,学生们在这里将古典诗词与翰墨、琴音、香茗、汉服、舞蹈、表演相结合,通过六大环节的实践活动——诵诗、吟诗、唱诗、画诗、写诗、演诗,贯通文学、音乐、美术、表演几大艺术门类,从而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在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美学修养、自信气质以及合作精神。

2.借助贵州研学活动推进“乡土中国”考察探究课程。高一年级为期一周的“诗意黔行”是我校保持多年的研学活动,多彩贵州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兼具人文特色,天龙屯堡、千户苗寨、安顺文庙等承载着丰富的风俗人情和文化基因。我们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和这次研学活动结合起来,梳理整合学生在阅读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和论断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寻找具体实例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将“研学旅行”变身“行旅学研”。学生围绕“情感的产生与表达具有乡土性”“乡土社会中的秩序不是法,而是礼”“天龙屯堡文化调查”“从服饰看苗族妇女的社会地位”“《边城》中的情与礼”等主题,完成了系列研究报告。学生们在实地观察、访谈、研究中提升了信息收集分析、理性思考、批判质疑和创新能力。

3.“儒学文化之旅”带学生走曲阜、爬泰山,探寻儒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进曲阜,在孔府孔庙孔林,感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数千年历史中的形成与沉浮,思考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怎样凝聚和发展的。在大成殿前,学生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成人仪式,感受加冠及笄的庄严,以及由此萌生的责任感。在曲阜师范大学,聆听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儒学传统。在泰山、岱庙,找寻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足迹,诵读文人雅士游历泰山时留下的诗文,感受浓浓的文化遗韵。游学归来,学生以这些见闻感受为基础,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形成考察报告。

4.“走进季节”让学生“说走就走”,亲近自然,感悟生命。花开花落,季节变换,都可以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校本课“走进季节”就是以大自然作为广阔而丰富的语文大课堂。中山公园的樱花盛开、炮台山的雨后初晴、八大关的落叶缤纷、木栈道上的踏雪观海都可以让学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自然之旅。在这样的课上,设有观察欣赏、诵读诗文、写游记随笔、交流感悟等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快乐之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语文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开放、更广阔,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还使得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通联:山东青岛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素养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