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一大半不认识,破译一字奖10万
2019-11-25
从止血消肿的中药到震惊天下的文物,甲骨文将中国有史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但人们对它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这些充满趣味的字形背后,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从止血消肿的中药到震惊天下的文物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病了。大夫给他开了一剂药方,需要用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王懿荣觉得这个名字奇怪,便派人到药店买回没被捣碎的“龙骨”。经观察,王懿荣认为这些龙骨是年代久远的兽骨遗留,很有价值,于是大量收购。
同时,王懿荣开始对照典籍文献,推测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产物。他离世后,其收藏的千余片甲骨由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收购。
之后,刘鹗、王国维等一大批学者开始对这些带文字的甲骨进行收藏和研究。他们凭借深厚的学识,不仅辨识出甲骨上的文字,还通过这些文字考证了史书中关于商朝的记载。
1928年秋,一群考古人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24900多片甲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所有被发现的甲骨文,将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一大半字不认识,破译一字赏10万
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们将甲骨文研究接续传承,并让这门古老的学问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但即便如此,甲骨文破译之路依然无比漫长。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教授说,虽然甲骨文研究已过百年,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一是认字,二是片数,三是断代。
以认字为例,甲骨文字典收字已有4300多个,其中2000多字有人进行过研究,但目前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1300多个,一大半字还不认识。
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篇“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可谓“一字千金”。
走向未来的甲骨文
2017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现在,甲骨文虽然古老,但却并非身处“冷宫”。比如,甲骨文与“神马、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词结合起来,很受欢迎。在学术方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实物也走出象牙塔,使学者的研究成果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近日,国家博物馆迎来年度大展,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构成了叙事链条,共同讲述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
到2019年,甲骨文發现已经120周年了。在接下来的日子,也仍将有无数学者为它的破译而努力。
(中国新闻网2019.10.17)